原創 團隊特邀作者 朝文社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食堂
《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字數:7350,閱讀時間:約19分鐘
看慣了帝王將相,看慣了王朝興衰,是否有那麼一刻,想知道平凡人的歷史?
筆者不才,管中窺豹,以我曾祖母平凡的一生,簡單講述一個平凡人的歷史。
一、生不逢時
我曾祖母出生於1918年,她的童年往事,娘家情況,我並不太清楚。
不過她娘家家庭經濟條件應該不錯,因為她念過書,能識字的,這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一件事。
我曾祖母天資聰穎,悟性過人,記性也特別好。
到她八十多歲的時候,她還能清晰地背出小時候念過的孫中山先生在1912年1月1日宣讀的大總統誓詞。
不僅如此,信仰佛教的她,在九十歲左右的時候,還能背誦《觀音經》,如此驚人的記憶力,實在讓人望塵莫及。
如果她有一個良好的平臺,或許她將會成為一個知名的大家閨秀。
可惜生不逢時的她,只能成為一個普通平凡的農村女性。
1937年,未滿20歲的她,從一個父親的女兒,成為了一個丈夫的妻子。
擱現在,她可能還在求學,在那時,卻是談婚論嫁的黃金年齡。
我曾祖父家庭條件也還行,算得上門當戶對,
而且我曾祖父是家中唯一的養子、獨子,我曾祖母是家中唯一的兒媳婦。
這樣一來,當時普遍出現的婆婆為難兒媳,並沒有在我曾祖母身上發生,加上我曾祖母也特別會做人,我高祖母對她非常好,尤其是當她生下了我爺爺後,她在家中地位蹭蹭上升。
如果日子就這樣繼續下去,我曾祖母的人生無疑是幸福的,她有還算不錯的家庭條件,有疼愛她的公公婆婆,有敬愛她的丈夫,還有一個心愛的兒子。
身為一個普通女人,這已經滿足了她幸福生活的全部條件。
二、噩運降臨
當抗日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中華民族面臨最嚴峻的挑戰。
1938年,江西省南昌失守,萍鄉這個邊陲小地也將受到波及,當飛機的轟鳴聲頻繁地劃破萍鄉寧靜的天空,全萍鄉人民的噩夢即將到來。
不過此時只是日寇入侵萍鄉的先驅,當時很多人認為日本人離自己還很遙遠。這註定只是一個幻想。
當長沙會戰打響,地處湘贛邊界的萍鄉,頓時成了抗戰的前方和戰場。
日寇曾先後三次大規模竄擾萍鄉,進行過兩次嚴重的掃蕩,盤踞時間長達一個多月。
其中尤以1944年,衡陽會戰時期最為嚴重,日寇所到之處,姦淫擄搶,殺人放火,無惡不作。
也就是在這段時間,我曾祖母也和村民們一起躲進深山中,幸運的躲過日寇侵襲。
她從來都沒有見過日寇長什麼模樣,可日寇留下的滿目蒼夷,雞飛狗跳,足以證明日寇有多麼殘暴。
後來,她曾對我說:都說客隨主便,可小日本人一來,主人反而要跑,這是主人太弱,是客人太壞。
最樸素的話揭示卻是最深刻的道理。
然而,日寇還在肆意逞兇,更大的噩運降臨了。
1942年,在我爺爺出生兩年後,我曾祖父不幸因病去世,年僅二十八歲。
我曾祖母在二十五歲這年就失去了自己的丈夫,更沒想到的是這只是一個開始,從此她一次又一次飽嘗與親人永離之苦。
我曾祖父的意外離世,成為改變她命運的分水嶺!
三、生離死別
生活就是這樣,再多挫折,也還得繼續,兩年後,我曾祖母強忍心中不舍,離開了自己的公公婆婆,自己的兒子,改嫁到了蘆溪縣一個姓吳的普通家庭。
在那裡,她組建了一個新的家庭,和第二任丈夫先後生下了一個女兒,一個兒子。
期間我爺爺因為我高祖父、高祖母去世,曾來她家中生活過一段時間。
但是她家太貧窮了,多了一個吃飯的人,就讓她丈夫不滿,屢屢抱怨。
這在那個年代也算正常之事,多一個吃飯的人,足以讓一個本就貧困的家庭難以持續。
我曾祖母陷入了為難,她是該顧全自己的新家庭,還是顧全兒子?
哪頭都是她的心頭肉,哪頭她都無法捨棄。
這個時候,素來敏感的我爺爺主動提出離開繼父的家中,自己一個人回老家生活。
無奈之下,我曾祖母只能看著自己年幼的兒子獨自承擔起生活重擔,獨自一人謀生求活。
可能現代的人怎麼也無法想到,簡單的一日三餐,甚至是一日兩餐,居然可以讓十指連心、血濃於水的母子倆人分開。
可這一幕真的就在我曾祖母的身上發生了!
而我曾祖母縱有百轉千回的愁思,也只能在新的家庭裡,和丈夫養育著一雙兒女,艱難度日。
然而,不幸再次發生!不久,我曾祖母再次承受了喪夫之痛。
是怎樣的老天爺才忍心讓這個可憐的女人兩次經歷喪夫之噩?
我曾祖母又該用怎樣的堅強,才能撐起這個家?
我曾祖母是不幸的,但她也是堅強的!
她抹去淚水,帶著一雙兒女,撐起了這個家。
貧窮不曾讓她屈服,不幸不曾讓她崩潰,凡是不能擊垮她的,只會令她更加強大。
從這一刻起,她就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從這一刻起,她將獨自為自己的孩子遮風擋雨。
如果老天有眼,就該給這個母親一點福音,一點庇佑!
不求大富大貴,不求改變貧窮,只願健健康康,只願平平安安。
1949年7月,當英勇的解放軍戰士進入萍鄉,萍鄉解放了!
10月1日,改變全中國人民命運的歷史性一刻終於到來,新中國建立了,這是全中國人民的福音。
可我曾祖母又怎麼能想到,她的噩耗還沒有結束。
不久之後,我曾祖母的小兒子,因為肚子裡生蟲(我懷疑是蛔蟲病),活生生的痛死在我曾祖母的懷裡。
這對於一個母親來說,是怎樣無法忍受的痛苦?
或許現在的人已經無法理解,這種寄生蟲怎麼能奪去一個母親的兒子呢?
感謝我們的祖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醫療水平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老百姓的平均壽命逐漸增加。
要知道,新中國成立之前,四萬萬中國人民平均壽命只有30多歲。
這是一個冰冷冷的數字,從來沒有人知道有多少百姓因為這個數字,付出了多大的生命代價。
史書輕描淡寫的一點問題,對於無數個普通家庭來說就是滅頂之災;
國家被人忽視的一點進步,對於無數個普通百姓來說就是最大福音。
不幸的是,我曾祖母還沒來得及享受新中國帶來的福利,就失去了自己的兒子。
多年以後,當我小時候為了防蟲,要吃一種糖,這糖俗稱寶塔糖(學名,左旋咪唑),我曾祖母什麼都會依著我們,就這件事,她要求非常嚴格,總是親自看著我們吃。
唯有經歷如此切膚之痛,才能讓她有如此大的反應,哪怕時隔幾十年,她也無法忘卻曾經的痛。
四、諄諄教誨
人生就是這樣,當你面臨一個挫折,可能下一個挫折又會接踵而至。
怨天尤人,指天罵地,憤恨不已,是沒有用的,只能加深自己的痛苦,
唯有忍耐,唯有堅強,才能扛下去,熬下去。我曾祖母就是這樣,再多的痛苦,再多的磨難,都無法改變她的樂觀,都無法改變她的堅強。
我不知道我曾祖母是否是因為信仰佛教,萬事都放得下,還是因為她天生樂觀,萬事都看得開。
有著如此多舛命運的她,給我最深的印象竟然是樂觀!是她爽朗的笑聲!
是的,飽遭磨難的她竟是一個樂觀向上的老人。
不僅樂觀,而且善良,她和每個親人、鄰居的關係都很好。
當她住的土磚房子被突如其來的暴雨衝垮了,她三個侄子開始挺身而出,一起輪流贍養她。
她是一個受人尊重,受人愛戴,和藹可親的老人;
她對每一個子侄都視若己出,和自己每一個晚輩的關係都十分融洽。
而在她孫子輩中,她和我父親關係最好,我父親小時候就和她十分親近,經常徒步走到她家中去小住幾天。
或許在我父親的童年中,我曾祖母是他最快樂的回憶。
等到我父親歷盡千辛萬苦,建好了新房子後,他馬上把我曾祖母接了過來,親自贍養自己的祖母。
也就是從這時候起,我曾祖母在我們村裡生活了很多年。
也就是從這時候起,她經常去鄰居家串門聊天,老的少的都能聊,甚至連我的同學也很聊得來。
每每她一去鄰居家,都是滿嘴的吉利話,滿臉的笑容,讓村裡多了一份喜慶,多了一份熱鬧的景象。
也就是從這時候起,我曾祖母成為我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記憶。
那時候,我曾祖母已經八十多歲了,但她的身體還很好,她會為我們做飯,為我們洗縫衣服,教我們讀書,甚至還帶著我們一起給家裡養的四隻豬餵食。
我清晰地記得,那時候我和我弟是跟我曾祖母睡一張床上的。
到了晚上,她都會起身為我們蓋被子;到了早上,她都會準時叫我們起床;到了冬天,她會為我們裝好暖腳的熱水瓶,到了夏天,她會為我們驅趕蚊蟲。
在這段時間內的每一天,每一刻,我曾祖母都在無微不至的照顧我和我弟弟。
彼時的我,已經在讀書了,漸漸開始記事,她的很多事情,我開始銘記在心,永遠難以忘記。
那時候,我曾祖母總會教我一些做人的道理,是她告訴我:「火要空心,人要實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那時候,我曾祖母總會告誡我珍愛書本,用心讀書,是她告訴我:「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那時候,我曾祖母總會傳授我讀書的技巧,是她告訴我:「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那時候,我曾祖母總會教導我,要尊重老師,團結同學,是她告訴我:「天地君親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那時候,我曾祖母總會教導我,長大後要報效祖國,是她跟我講述:楊家將滿門忠烈,嶽王爺盡忠報國等故事……
那時候,我曾祖母總會教導我,要尊重先賢,效仿先賢,是她為我講述:大公無私的孫中山先生,還有那些舍家為國的革命先烈……
那時候,我曾祖母總會教導我,勿忘國恥,是她為我講述:列強如何侵略中國,將海棠葉一般的中國版圖,變成了一隻公雞;小日本如何殘暴不仁,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其實說實話,她說的很多東西我都不懂,大多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日後回想起來,也覺得她封建思想還挺濃,也有很多錯誤。
不過,在我小時候,還從來沒有人教導我這些東西,我的父母忙於工作,忙於生活,很少有人像我曾祖母一樣,這麼有耐心的講述這些故事,教導這些道理。
可以說,我曾祖母是打開我歷史學習大門的引路人,堪稱是我的啟蒙恩師。
可以說,在我的家庭教育上,我曾祖母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甚至毫不誇張的說,我曾祖母深深的影響了我一輩子。
五、人生易離
然而,歡樂的日子總是短暫。
幾年之後,我和我弟則被送到了我外婆家,由我外婆照顧。
當時正好是我讀完了五年級,在放暑假,我以為就和往常一樣,只是去外婆家住住。
年幼無知的我並沒有意識到,為什麼我曾祖母也會和我們兄弟一起到外婆家住了十幾天。
十幾天後,我父親叫了一輛車,把我曾祖母送回了吳家。當時我光顧著自己玩耍了,絲毫沒有察覺到為什麼我曾祖母在臨別之際,會拉著我們兄弟倆的手,哭得那麼傷心。
那時候的我,根本就沒有想到,自己就這樣離開了自己的家鄉;
我更沒有想到,從此我和我曾祖母再也沒有在一起生活過!
我萬萬沒有想到,我曾祖母對我們兄弟的照顧就此結束了。
當離別來臨,我竟然懵懂無知;直到別離悄然而至,我才逐漸意識到我敬愛的曾祖母漸漸遠離了我的生活。
自從我搬來外婆家住後,我就很少和我曾祖母聯繫了,那會家裡沒有手機電話,交通和通訊都不方便。
雖然每年我父親和我母親倒是會時不時的看望她,但他們並沒有把我一起帶過去,由此導致我有很長時間都沒見過我曾祖母,我基本和她斷絕了聯繫,就連她的生活情況都不是很了解。
少年不識愁滋味,那時候的我其實也並沒有如何思念自己的曾祖母,就算偶爾會想起她,也是轉瞬即逝;就算偶爾會浮起再次看看她的念頭,也很快被我拋之腦後。
我不知道我曾祖母是否曾經想起過自己的曾孫,我也不知道沒有曾孫在她的身邊,她是如何度過每一天的。
到了2004年,我曾祖母已經足足八十七歲了,兒孫滿堂的她卻住進了蘆溪敬老院。
到了2005年年初,我母親帶著我去了敬老院看望我的曾祖母。
往年這個時候,我母親都是和我父親一起去的。
但是這一年,我父親永遠都無法和我母親一起去任何地方了;我父親永遠都無法親自去看望自己的祖母了。
我父親已經因為礦難,不幸去世,當時我母親考慮到我曾祖母已經年老了,並沒有把我父親去世的消息告知她,儘管終究有一天她會知道,但能瞞一天是一天。
當我和我母親來到敬老院後,我終於見到了多年未曾見面的曾祖母。
她還是老樣子,歲月經年,卻仿佛沒有在她身上留下什麼印記;
她步履蹣跚,卻又顯得很健康;她滿臉皺紋,卻顯得很精神;她眼神有些混濁,卻又顯得格外清明。
她還是老樣子,看到我們馬上笑臉相迎,飛快起身拉住了我的手,激動地說了句:「伢幾,你來了呀,你長高了呀!」
多麼親切的聲音,多麼熟悉的問候,這就是我敬愛的曾祖母。
可能我們的到來,出乎她的意料,她非常激動地拉著我們,仔細介紹敬老院的布局,詳細講述她在敬老院的生活;她激動地向她在敬老院的朋友和工作人員,介紹我們的身份。
當別人奉承地對她說:你的曾孫都這麼大了啊。
她滿是自豪,滿是得意,甚至有些神採飛揚,那絲淺淺的哀傷似乎也消失不見。
等到了她房間,就剩我們三人的時候,我曾祖母和我母親還在聊天,多半是我母親在聽,我曾祖母在說。
一向健談的她,好像是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的說個不停。
她說了很多,無非就是她在這裡很好,吃有人定時做好飯,睡有人準時叫,她衣食無憂;她還得過獎,登臺表演過,她過得十分開心,總之她叫我們不用擔心。
她甚至還開了個玩笑,這裡什麼都好,就是不能養雞養豬。
可是,在她們歡暢的聊天時,我敏銳的感覺到,滿臉笑容的她,眼角深處,有一絲掩藏不住的哀傷,就連房間的氛圍逐漸有些不對。
因為我曾祖母和我母親都在刻意地避免談到我父親,就算不小心談到了我父親,也馬上轉移話題。
其實我曾祖母已然隱約聽到了我父親去世的消息,也不知道她是沒能確認,還是不願意相信這個事實,她始終沒有捅破窗戶紙,並沒有詢問我父親的消息。
直到吃完午飯,回到房間後,我曾祖母終於用顫抖的聲音,艱難的叫出了我父親的名字。
此話一出,我媽頓時伏在她懷中,號啕大哭。再也不用多說什麼,我曾祖母長長的嘆了口氣,癱坐在床上,和我母親一起大哭了起來。
看著她們兩人哭得如此傷心,木訥的我,喉嚨裡像是被什麼東西給堵住了,一句安慰的話都說不出來。
我就傻傻的站在旁邊,一言不發,默默地看著她們放聲痛哭,這是我見過我曾祖母哭得最厲害的一次。
當時我怎麼也想不明白,我母親明明已經痛哭了無數次,為什麼此刻還哭得這麼悲痛欲絕;
當時我怎麼也無法理解,我曾祖母明明已經見識了太多親人的離世,為什麼這時還哭得肝腸寸斷。
不知道哭了多久,還是我曾祖母用抽噎的聲音,勸我母親不要再哭了。
直到此時,我怎麼也想不起來,她們是怎麼停止哭泣的。
我只隱約地記得,我們臨走時,我曾祖母對我們說,她以後每天都會吃齋,每天都會念經,讓我父親和我奶奶往生極樂,讓菩薩保佑我們全家人諸事順利。
或許此時此刻,虔誠的佛教信仰才是我曾祖母生活的寄託。
此後,我很多年都沒有見過我的曾祖母,一直到2012年,我和我母親再次去敬老院去看望了我曾祖母。
或許是因為她在和時間老人的賽跑中,逐漸落於下風,又或許是她女兒去世的消息成為壓倒她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曾祖母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她的腰已經彎了,她的背已經駝了,她的臉上沒有了笑容,她的目光中沒有了神採。
她神情呆滯地坐在那裡,並不像以前那樣健步如飛,起身相迎,並不像以前那樣用她爽朗清澈的笑聲來迎接我們。
我的曾祖母真的老了,她徹底成為了一個老人,她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口齒清晰地背大總統誓詞,念觀音經,講楊家將故事……
她已經不能再像以前一樣耳聰目明的聽我們講話,而是要我們反覆大聲地跟她說話,她才能明白,她甚至已經有些認不出我來了。
她一會神智清晰,還能清楚地叫我「伢幾」,教導我好好讀書,孝順母親;
她一會又顛三倒四,說一些我們從來都沒有聽過的事,講一些我們從來都不認識的人;
一會又把我認成我父親,叫著我父親的名字;一會又把我認成我弟,講些我弟的事情。
直到此時,我已經深刻的認識到,時間對她只是個數字,九十五歲的她,就算能活夠一百歲,也只不過是增添一個長命百歲的佳話而已。
她漸漸失去了她曾經擁有的一切,失去了她一生所守護的東西。
而失去這些的她,我曾祖母還是我心目中那個曾祖母嗎?
而等到我們臨走的時候,我母親小心翼翼地給了她三百塊錢,可是我曾祖母缺的是錢嗎?
她缺的只是家人的陪伴而已。
遺憾的是,當時我在浙江,並不能照顧我的曾祖母,甚至我都很少很少來探望她,反而是我弟會偶爾來看望她。
可是,每次看完她之後,我弟都會問我,曾祖母怎麼就成這樣了?
是啊,我的曾祖母怎麼就成這樣了呢?
而見過我曾祖母這個樣子後,我母親或許已經預感到了什麼,一直催著我趕緊結婚,一直催著我趕緊生孩子,也讓我曾祖母見見她的曾孫媳婦,見見她的玄孫。
2015年,我的曾祖母永遠的離開了我們,請原諒我的不孝,我已然想不起我曾祖母逝世的具體時間,我也不知道她葬在何處,我甚至沒有回來參加她的葬禮。
而我就這樣永遠的失去了我的曾祖母,永無再見之期,永無相談之際。
我再也聽不到有人叫我一聲「伢幾」,再也聽不到有人教我那些人生哲理,再也聽不到有人跟我講那些楊家將的故事。
六、結語
回顧我曾祖母這97年的人生,是國家百年興衰榮辱的一個小縮影。
國家疲弱之時,她和千千萬萬國人一樣,飽受生活折磨;
國家振興時,她和無數普通平凡人一樣,為自己的生活而努力;
國家強盛時,她已經無法像後輩一樣享受太平盛世。
她是不幸的:她經歷了太多貧窮苦痛,經歷了太多生活的磨難,目睹太多親人的離世。
可她又是堅強的:她始終將悲痛藏在心裡,將笑容掛在臉上,她總是掛念自己每一個親人
她總是為逝者祈禱,為生者祝福,卻總是忘了自己。
她總是虔誠地念誦經文,樂觀向上,積極的鼓舞家人。
時光消逝,她的歷史不會被史書銘記,但她會永遠活在我的心中,每一個親人的心中。
這就是平凡人,平凡歷史。
原標題:《百年平凡:我曾祖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