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點名要趕超它……這個商業地產霸主有多厲害?

2020-12-17 新浪財經

來源:贏商網

來源 | 商業地產頭條(ID:Dtoutiao)

作者 | 行業分析師 陳安琪

編輯 | 付慶榮

頭圖來源 | Simon官網

Simon(美國西蒙地產),印力造mall的一代老師,王健林點名要趕超的對象。

生於上世紀60年代,Simon前身是Melvin Simon & Associate(下稱MSA),一家小型地產開發企業。

以印第安納州的小型露天廣場為起點,往後30年,Simon在美國的購物中心浪潮中穩紮穩打,商業帝國初長成。

待到90年代,Melvin Simon的長子David接班後,Simon借著「穩、準、狠」的激進大併購,駛入快車道。1993年,融資8.4億美元紐交所上市,成彼時全美最大規模IPO。

上市後的Simon,不再是個純粹的零售地產開發商,另有兩大title加持——商管公司、基金公司(走REITs模式)。這套打法,助攻它登上了零售地產神壇之位。

站在本世紀第三個十年的起點,往前看商業地產賽道,Simon演繹的神話,或可幻化成前行路上的微微亮光。

01

從露天到室內,回歸都市

上世紀60年代以後,美國社會、經濟大變,零售行業全面興盛,大型購物中心井噴。

1960-1970、1970-1980兩個十年間,美國名義GDP年均複合增長率分別達7.1%、10.3%,而1950-1960十年對應的這個增速僅為6.1%;就業率顯著增加,人均收入快速增長,中產階級數量明顯增多;城鎮化推動著城市人口爆發式增長,直接刺激並拉動了內需。1950年美國城鎮人口數量佔比為64%,至1980年已達73.7%。消費習慣由儉入奢,個人消費支出(現價)在1970-1980年年均複合增速達10.5%,呈快速上漲態勢。

數據來源 | wind

窺見美國零售地產之潛力,Melvin Simon毅然辭去租賃代理人工作,成立了一家小型地產開發企業,即Simon前身——Melvin Simon & Associate(下稱MSA)。

與MSA同期出現的零售地產公司還有GGP(1954年成立)、Kimco(1958年成立)、MAC(1964年成立)等。

資料來源:廣發證券

1960年8月,印第安納州,MSA首次推出露天購物廣場,隨後又迅速開發了四個類似的項目。

不斷擴大的規模與名氣,吸引了來自西爾斯等大型零售商的租賃合同,MSA通過與S.S. Kresge合作在美國中部其他州建立了4個Kmart店,正式走出印第安納州。

版圖在擴大,模式在更迭。1964年,MSA首個室內購物中心於Fort Collins面市,並開始與Montgomery等知名零售商建立長期合作機制。

同年,在美國其他州,MSA開始複製開發室內購物中心。至1967年,其可租賃面積超300萬平方英尺,且每年新增面積保持在100萬平方英尺左右。

在多數夥伴選擇扎堆郊區時,MSA卻另闢蹊徑,調頭回歸都市。在印第安納州的市中心建了個80萬平方英尺的巨型綜合mall,自帶停車場可容納3000輛車。

進入80年代,MSA平均每年新開2-3家購物中心,並順應美國商業地產「二次革命」,喝下了「綜合性商業地產」頭啖湯。

資料來源:招商證券

回看這近30年發展軌跡,MSA踩著節點,穩紮穩打,靠著自建自營的模式,為往後的商業帝國打好了地基。

今天,其在北美地區落成的107個mall中,38個自建項目有29個為1990年前落成(含1990年),佔自建mall物業總可租賃面積的77%。

02

激進併購,跨越式生長

1990年,Melvin Simon的長子,29歲的David Simon接班,任公司CFO一職。

這個富二代,被稱為美國地產界傳奇人物,而其掌舵後的MSA進入了屬於自己的「黃金年代」。

上市,是第一步。1993年年底,MSA將公司旗下主要資產組成西蒙集團,以REITs的形式在紐交所公開上市,8.4億美元的融資額創下彼時美國證券史上最大的房地產基金IPO。

不缺錢的Simon,「買買買」不停。1993-1996的三年間,進行了5次併購重組,公司資產從17.5億美元遽升至59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49.9%。

資料來源:招商證券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穩、準、狠」的併購生意,鞏固了Simon在紐約、芝加哥、洛杉磯、波士頓等美國主要大都會的市場,而不斷增加的租賃面積推動著其營收快速增長。

1998年,其以59億美元(包括繼承的債務)將CPI收入囊中,新增的1180萬平方英尺可租賃面積佔Simon總可租賃面積的7%。這年,Simon營收同比增長33.4%。而整個1993-2000年,Simon營收的年複合增速則高達21.6%。

當然,併購這一打法外,Simon能真正坐上了美國零售地產的頭把交椅,還離不開其內嵌的基金開發模式。

資料來源:喆安投資

在該模式下,Simon的商業項目運營成熟之後,通過出售、分散和打包設立REITs,並在公開市場出售,引入投資人、資產管理人和託管人,從而實現資金快速的回籠。

Simon本身也持有部分REITs份額,從而可同時享受分紅和物業升值的收益。

1997年,Simon成為第一支年收入超過10億美元的REITs;到了1998年,其持有的零售物業總量甚至超過後四家主要商業地產公司的總和,「北美最大的房地產上市企業」實至名歸。

至此,不難看出,上市後的Simon發展重心已逐漸轉移到資產併購、持有、優化、整合。嚴格來說,它首先是一個(REITs)基金公司,其次是一家商管公司(商業物業管理),最後才是一家地產開發商。

03

多元經營,進軍全球

進入21世紀後,Simon的收購有增無減,但動機卻與上一階段有所不同。此前意在跑馬圈地,做大棋局;之後的重心則落在分散風險,守住王位。

多元化經營,深耕奧特萊斯

雖是造mall的老手,但在奧特萊斯和Miills(大都會購物中心)這兩大領域,Simon算是後來者。

2003年,Simon在北美所持有的246處物業,71%為區域購物中心、27%為社區購物中心。勢頭正盛的outlets、mills(奧特萊斯、大都會購物中心),其均未涉足 ,資產組合相對單一。

構建「第二增長曲線」,成了Simon新任務卡。2004年,其盯上了切爾西地產公司(Chelsea Property Group)。

彼時的切爾西,是美國奧特萊斯界最大網紅。在紐約、洛杉磯、奧蘭多、拉斯維加斯等旅遊城市周邊持有31處品牌折扣村,日本、墨西哥亦有布局。

種種優勢,皆合Simon心意。後者終以52億美元(包括債務)拿下切爾西,高調進軍奧萊。

以切爾西為基,Simon組建了奧特萊斯業務部。2004年,其名牌折扣村的總量(37家),甚至超過了22年深耕奧特萊斯的Tanger(36家)。

隨後的2007年、2009、2010年,Simon分別收購了The mills、Prime Outlets Acquisition Corp、Prime。添上Mills(大都會中心)這一業態後,Simon的零售版圖再次擴容。

Wrentham Village Premium Outlets,圖片來源:公司官網

截至2018年底,Simon在美國本土有69處奧特萊斯物業,其中45處是收購而來,約佔3046萬平方英尺可租賃面積的64%。此外,其所有Mills物業,均為收購所得。

持續的併購擴張,讓Simon旗下奧特萊斯的可出租面積急速攀升,隨之而來的則是收入規模和經營利潤的增長。

進軍全球,國際化經營

這邊多元擴充版圖,那邊Simon同時邁出國際化步伐。

1998年,Simon收購了BEG集團,隨之持有波蘭3處、法國2處零售物業。同年,Simon在歐洲的第一個購物中心波蘭Krakow開業,開業時出租率達100%。

此後,以合資為主、收購為輔,Simon繼續進軍了歐洲及亞洲部分國家。以合資方式打開新市場,減少開發成本,降低風險。

資料來源:廣發證券

2012年3月,Simon以20億美元收購歐洲上市公司Klepierre 29%的股權。後者在歐洲13個國家擁有260購物中心,價值超過210億美元。

而其打開亞洲市場,主要依託的是2004年買下的切爾西資產。

值得一提的是,Simon任性「買買買」背後,是通暢的融資渠道。據高通智庫研究,Simon的資金主要來自外部融資、處置物業、賣出股票和基金單位的收益,其中外部融資所佔比例超半數,最高時達80%。

而外部融資又以無抵押貸款佔比居高,2016-2018年佔比均高於70%,財務靈活性高。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此外,美國REITs雖要求企業需每年將至少90%的應納稅年收入用於分配,但對長期負債並無要求。該制度下,Simon可藉助股權融資和財務槓桿來放大融資能力,鋪設併購增長之路。

資料來源:恆大研究院

04

封神靠規模,更看運營

跑馬圈地的日子裡,Simon始終以「在最好的市場擁有最佳的商場」為運營定律。

產品線清晰,注重上下遊

Simon主要有三條產品線:Malls(區域購物中心)、The Mills(大都會購物中心)、Premium Outlets(奧特萊斯品牌折扣店),並依靠底層零售物業,打通上下遊的關係。

Simon在其九十年代末的年報寫到,其零售物業每年承接的購物群體達1億、客流量達20億人次。1997年,Simon成立了品牌事業部(SBV:Simon Brand Ventures),旨在通過廣告等營銷手段建立B2C業務來挖掘消費者潛力,擴大客流量、提高轉化率,提升銷售額。

Adventure Mall,圖片來源:公司官網

而為與上遊供應商、零售商建立B2B的長期合作機制,2000年Simon成立商業網絡部(SBN:Simon Business Network),以降低商場、租戶運營成本,提高零售商的店鋪運營效率和盈利能力。

據2000年年報,SBV、SBN兩大事業部就為Simon集團創造了6200萬美元的運營資金(FFO),同比增長38%。

持有優化,提高經營效率

成立至今60年,Simon持有大量核心區域的優質資產,但大多物業已進入存量改造期。

2018年其持有的107個區域購物中心,67.1%的項目出現在2000年以前,34.1%的項目獲取時間在1990以前,而20.3%的項目獲取時間在1980年以前。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

對於這些存量物業,Simon通常會進行二次改造,包括調整主力租戶、引入新業態等來提升出租率,進而提高項目資產回報率。

年報顯示,2018年Simon累計完成了30個項目的二次開發,總投資約6億美元,投資回報率平均8%。

而自成立以來,其對項目的再開發總投資額約達35億美元。

圖片來源:公司官網

*註:Northgate Mall,建於/獲取於1987年,Simon通過對其進行擴建、改造,將其從一個只提供零售的購物場所轉變為涵蓋甲級寫字樓、酒店等多功能的物業

通過以上內涵式增長,Simon的物業出租率、每平方英尺銷售額等經營指標穩步提升,租金坪效比處於健康水平。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1996-2000年,Simon的淨利潤增長257倍,而後2001-2010年這十年間,Simon的淨利潤從1.48億美元增長超600倍至10.21億,平均年增長率達21.3%。

與淨利潤增長相應的是公司 ROE的變化, 近十多年Simon的ROE穩重有升。1996年開始併購,至2000年奠定行業地位,西蒙的平均ROE僅有4.7%, 而2001-2011則達到了9.5%,翻了近一倍,2011年更是高達18%。

此外,定期剝離非核心資產、淘汰低效物業是Simon穩定經營的又一關鍵。據其年報,2018年僅處置資產,Simon就錄得2.888億美元的淨收益,佔當年總營收的5.1%。

資料來源:招商證券

以上,不難發現,依靠穩健的商業模式、品牌優勢,提高商業地產回報率,並通過金融模式打造規模效益從而放大優勢,就是Simon封神的底層邏輯。

實際上,諸如Kimco、MAC、FRT等美國零售巨頭REITs皆如此。可知其易,行其難。國內的商業地產玩家們,要將簡單邏輯化作神奇魔力,還有段路要走。

相關焦點

  • 王健林再重組萬達:地產吞併文化
    關於「萬達海外地產布局徹底落下帷幕」的論調,還餘音未散,但王健林已在思量著下一步棋。近日,上海萬達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上海萬達文化」)的股東發生變更,它由原來的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大連萬達集團」)100%持有,轉為萬達地產集團有限公司(簡稱「萬達地產集團」)的全資子公司。
  • 能當王健林的妻子和王思聰的母親,林寧到底有多厲害?
    每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默默支持他的女人,作為中國前首富王健林也不例外,他的背後也有一個「女強人」在默默著支持著他,那就是他的妻子林寧。在王健林實現自己一個億的小目標的路上,林寧在1994年就已經是林氏投資集團的董事長,這家投資公司是集建築裝修裝潢業、餐飲娛樂業、對外經濟貿易業等三種業態為一體的多元化集團公司。其中我們要關注的一個就是建築裝修裝潢業這個項目,都知道王健林是靠地產發家的,房地產開發好後,後面的裝修裝潢等配套設施就是由其妻子的公司在做的,所以林氏投資集團算是萬達的戰略合作夥伴,兩人也屬於是「夫妻檔」買賣。
  • 王健林繼續動刀!萬達集團內部大換血 地產裁撤大區
    承接了萬達商管全部地產業務,萬達地產集團已悄然做大,但大開大合布局後,王健林近期又對其進行了調整。界面新聞獨家獲悉,近期萬達地產將中區拆分,南京並至北區,杭州並至南區。隨著中區拆分,人事上也相應了做了優化。
  • 王健林清空海外地產 曾豪擲千億買買買
    2020-11-26 09:15:03 來源:中國基金報 剛剛,王健林完成了清倉海外地產項目的「壯舉」!王健林清空海外地產11月25日晚間,萬達酒店發展公告,美國時間11月24日,公司完成出售芝加哥物業項目,公司將不再持有目標公司任何權益,目標公司的資產、負債及財務業績將不再綜合計入公司的綜合財務報表。至此,萬達集團已將其海外地產項目全部清空。公告顯示,美國時間11月24日,公司完成出售芝加哥物業項目。
  • 萬達海外地產項目全部清倉,王健林「出海夢」破碎了嗎?
    至此,王健林已將其海外的地產項目全部清空。令人唏噓的是,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在登上中國首富寶座後不久,曾談論過自己的「出海夢」稱,「我有一個夢想,不光把企業做大,還要把中國酒店品牌打到全世界」。如今看來,王健林的夢破碎了嗎?
  • 萬達商業擬較IPO溢價10%私有化 王健林堅持退H回A
    5月中旬有媒體提到,出於對大陸監管方面的擔憂,大連萬達集團重新考慮萬達商業的私有化計劃。但在經過短暫的猶豫,萬達決定繼續推進私有化進程。值得注意的是,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堅持退市H股回A股。萬達表示,倘H股要約完成,萬達商業公司已就可能進行的A股發行向中國證監會提出申請,公司將繼續考慮為實現H股退市後於A股上市的可能選擇機會。
  • 王健林「清倉」了,賣掉美國五星級酒店,海外地產一個不留
    來源:中國基金報剛剛,王健林「清倉」了,賣掉美國五星級酒店,海外地產一個不留!中國基金報泰勒剛剛,王健林完成了清倉海外地產項目的「壯舉」!王健林清空海外地產11月25日晚間,萬達酒店發展公告,美國時間11月24日,公司完成出售芝加哥物業項目,公司將不再持有目標公司任何權益,目標公司的資產、負債及財務業績將不再綜合計入公司的綜合財務報表。至此,萬達集團已將其海外地產項目全部清空。
  • 王健林和馬雲,都趕上了自己的好時代
    最近因為馬雲的事情,大佬王健林一直沒有引來更多關注,實際上在今年的10月16日,萬達酒店發展公告,公司於當日舉行了股東特別大會,會上以投票表決該不該賣掉美國這個酒店,最後以佔比為98.52%的高票,股東們都統一了意見,完全同意王健林賣掉這個酒店。
  • 如何成為優秀的商業地產人才?業態、主題與商業定位的邏輯
    圈內曾流傳萬達老闆王健林的一句名言:"做住宅地產是小學生;做商務地產、寫字樓、度假村等是中學生;做商業地產是大學生;做城市綜合體是研究生"。筆者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並非說住宅房地產好做,而是形容商業類房地產難做。
  • 萬達5個海外地產項目清倉,王健林:賣一半資產就能清償債務
    王健林可以說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但他的生活也會遇到低迷。萬達集團最重要的兩個核心業務是:商業房地產(萬達廣場)和萬達影業。這兩個行業一直是受影響最嚴重的兩個行業:全國電影業至今未能正常復工,萬達廣場更是人氣不足,租客租金壓力巨大。
  • 快閃店喚醒商業地產
    董志國曾是萬達董事長王健林夫人林寧的助理,過往經歷讓他十分了解商業地產,他向鋅財經解釋:過去開發者不斷投資擴建,導致如今購物商場普遍輻射半徑少,所面對的人群窄且固定。而95後消費者普遍追求個性化、渴望持續獲得新鮮感體驗。在萬達任職期間,董志國一直在思考如何盤活商業地產資源,做更多個性化體驗嘗試。
  • 萬達旗下四家上市公司全線潰敗 66歲的王健林有點難
    來源:攸克地產空穴來風,居然有傳聞說萬達要「破產」了。再一打聽,原來說的是萬達旗下子公司AMC。當然,萬達集團發表聲明稱,AMC申請破產純屬謠言。它於美國當地時間2019年7月26日「強行」登陸美國納斯達克,當日股價摸到6.24美元,美國時間今年4月16日收盤價2.33美元,市值僅3.18億美元。今年一度跌至1.36美元。它還有一家香港上市公司,萬達酒店發展,是2013年收購恆力商業地產而來,股價最高達2.6港元,但這幾年不斷探低,2020年4月17日收於0.29港元,市值13.62億港元。
  • 王健林賣空海外地產,曾經的買買買戰略為何變了?
    至此,萬達集團已將其海外地產項目全部清空。在登上首富寶座後不久,意氣風發的王健林曾如此談論著自己的「出海夢」。從12年開始,萬達就不斷的進行海外併購,涉及房產、文娛等等多個方面。「倫敦ONE」項目是萬達集團的首個海外項目,萬達在2013年將其收入囊中,該項目毗鄰白金漢宮和倫敦眼,建有一棟200米城市塔樓,一棟165米河景塔樓,其中包括了住宅、公寓及酒店。
  • 以包工頭起家,這個身家390億的地產大佬,成為加拿大第七大富豪
    眾所周知,中國地產界盛產超級富豪。早幾日,《2020胡潤全球房地產富豪榜》發布,中國有139名富豪入圍,位列全球第一。許家印以2310億成全球地產首富,千億富豪中還有碧桂園的楊惠妍,萬達的王健林。地產富豪在我們的眼中都是大手筆,許家印為造車投入近3000億,而王健林滿血復活後,也投了幾千億。實際上,這些地產企業的負債率也是非常高的,靠著槓桿在發展。與之相反,香港的地產企業就相對更健康,他們並沒有靠大筆的銀行貸款,而且淨利潤非常高。就拿新鴻基地產來說,其營收為780億,而恆大是4680億,僅為它的六分之一,但兩家的淨利潤還差不多。
  • 從商管到體育 萬達退市路中王健林的傲嬌與落寞
    萬達體育成立於2015年,這個平臺曾經承載著王健林太多的期許。早在2016年,王健林就曾給萬達體育定下「小目標」:在2020年實現淨利潤至少要做到十位數,或者幾個十位數,最終要在資本市場上市。 實際上,萬達體育是一家依靠併購擴張的公司。
  • 芝加哥物業項目出售,王健林海外地產項目清倉丨時間線
    至此,萬達集團的創辦人兼董事長王健林已將其海外的地產項目全部清空。出售芝加哥項目變現,改善財務狀況據萬達酒店發展7月30日公告,公司作價2.7億美元出售旗下公司持有的芝加哥物業項目90%權益。後又於8月17日發布公告稱,有關非常重大出售事項及關連交易出售芝加哥物業項目權益的進度,將買賣雙方完成條款磋商延期至8月21日。
  • 王健林真有兩把刷子,市值2.21億美金的萬達體育成功融資2.4億美元
    1993年,王健林「不做家門口的英雄」,帶領萬達走向全國;2000年,在住宅地產的黃金時代,王健林帶領萬達轉向商業地產,打造「城市綜合體」;2006年,商業地產的發展如火如荼,王健林力排眾議,進軍文化產業。對於王健林和萬達而言,創新是融入血液和基因的。什麼是創新精神?
  • 無奈之下,萬達百貨賣給了蘇寧,王健林的下一步計劃是什麼?
    王健林在國內一直是一位強大的資本巨鱷,這兩年他的萬達集團在因為轉型和負債的原因一直在高調的變賣資產。蘇寧助萬達轉型2019年2月12日,蘇寧易購董事長張近東宣布,蘇寧易購將正式收購萬達37家百貨商城。對於王健林而言,他的轉型計劃又邁進一大步。
  • 首富割肉,不止王健林,李嘉誠也在海外賣賣賣
    出海夢重挫,近日王健林海外地產「清倉」成熱聞。事實上,首富割肉也不算什麼了,繼赫斯基能源放手止血之後,前香港首富李嘉誠又要「賣賣賣」了,長和集團擬將歐洲電訊資產出售。至此,王健林已將其海外的地產項目全部清空。事實上,前中國首富王健林早就有海外地產「清倉」之打算,只不過步伐稍慢了一點,這個卡口交易,可能也不會有好價錢。從另一個角度也印證,王健林的「出海夢」遇挫,從「買買買」到「賣賣賣」,「清倉」也是對外部市場不確定性增大而作出的必然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