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推送,我們以疫情生活為內容,探討了孤獨。孤獨可以理解為一種狀態,也可以理解為,想要有人陪伴的願望無法達成,而形成的現狀。因此,孤獨可以看做人其中一種欲望不成後的結果。
生活中的欲望有很多種:食慾、性慾、以自我為中心、渴望被認可,等等。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構成的。其中「本我」代表的是原始的無意識的本能,通常在嬰兒時期發展。它是無意識的,這一點很有趣。結合自身體會,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會意識到自己的欲望。反而是在因欲望無法達成而備受煎熬時,人最容易感知它。「超我」是價值觀的源泉,代表了良知和社會規範。生活中,它常常會和本我產生衝突,因為二者本質上是對立的兩個方面。「自我」作為人格中現實性的體現,會在二者中調節矛盾,以找到一種能夠解決本能需求的現實途徑。這種模型看起來很完備,三個部分各司其職,一起順利解決生活中發生的問題。但現實操作起來,情況要複雜許多。每個人性格不同,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遇到不同事情時,本我和超我的比重也會發生變化。當本我和超我產生嚴重矛盾且勢均力敵時,如果沒有良好的防禦機制,那麼就會極度煎熬。
佛家裡有「三毒」:貪嗔痴。裡面的貪就是指:因為喜愛而形成的欲望。通常是指對於世間種種物質性快樂想要的心態,被認為是一切煩惱的來源。佛家提倡「勤修戒定慧」來逐步修行,通過消除欲望來避免世間紛擾。這讓我想到了美劇《年輕的教宗》裡,主角在成為神職人員之前,有過一個女朋友。最終他放棄了小愛,當你把愛放到一個具象的人身上時,這種愛就會讓你在欣喜若狂和痛苦不堪的兩極來回徘徊;而當你把愛奉獻給上帝,或者某個客觀存在時,這種愛是穩定的、沒有失去之虞的。這大概就是消除欲望後的愛。
不可否認,適度的欲望對人的發展有著積極意義。然而大多數情況,對生活的欲望都會落空,帶來失望,那麼怎麼樣面對這種情緒呢?首先應該要充分認識到人面對欲望的脆弱性,在其驅使之下,做出非理性的行為。這種認識能夠幫助提高自身的包容度。遇到身邊匪夷所思的事情,通過了解事情背後的動機,可以用一種更包容的態度來面對周圍的世界,應當算是一種進步。有時候,面對失望,需要更加抽象地認識世界。把世事看成是夢幻泡影一般;當面對世界的無常,把它看成是曇花一現的朝露、或者轉瞬即逝的閃電,都會對自我心理調節,更加有幫助。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面對欲望,往往是掙扎越多,感受和收穫也就越多。不管是從哪個角度來看,本質上需要的就是逃離煩惱的方法。雖然完全的犬儒對生活毫無幫助,但在勸誡自己方面,如果犬儒有用,那麼也可以犬一小會兒,再經世致用,也蠻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