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裰是古代家居常服,也作「直掇」。斜領大袖,四周鑲邊得袍子,因背之中縫直通到下面,故名「直」,也指僧衣道袍。
直身或稱「直裰」,與道袍相似。宋時已有此衣式,是一種寬大而長的衣生元代禪僧也服此衣,為一般士人所穿。
明初太祖制民庶章服用青布直身即此。後有作民謠雲「二可怪,兩隻衣袖像布袋「者應即指此衣。
道袍是古時燕居之服,腰中間斷,以一線道橫貫者,稱程子衣;無線道橫貫者,稱道袍,又名直掇(裰)。
程子衣為古代衣名。腰中間斷以一線道橫之,下豎摺之,剡謂之「程子衣過」即《明宮史》所說的「大摺」前後作三十六或三十八摺不等,為一般士大夫所日常穿著。
《野獲編》:「又有陳子衣,陽明巾,此固名儒法服,無論矣。」
盤領衣古衣名。所謂「盤領」即屬一種高圓領。這種服裝是明代官宦、士庶都可以穿的一種流行式樣。
一般士庶男子穿的盤領衣,是窄袖、缺胯,服色除黃及官宦服色外,其他如藍、赭、皂、白等不限,故又把士庶男子穿的盤領衣,稱「雜色盤領衣」;官宦穿的盤領衣則是寬袖、下加,服色按品級有大紅、青、綠等。
雜色盤領衣的形式,明初時規定:庶人衣長離地五寸,袖長過手六寸,袖樁寬一尺,袖口五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