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澱粉,紅薯澱粉,土豆澱粉,3種澱粉區別大,做菜時別用錯了
在日常生活中烹調各種菜品時,都離不開調味品,一道菜餚的味道如何,跟調味品也是有很大的關係。
調料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也是多種多樣,單單一個澱粉,就被分成了好幾種,澱粉是經常用到的調味品之一,特別是在烹調一些肉類食材時,都會用澱粉,這樣會讓做好或者肉類食材更加爽滑細嫩。
家常烹飪中常用到的多是玉米澱粉,紅薯澱粉,土豆澱粉這三種澱粉,是從玉米、紅薯、土豆等作物中分離蛋白質和其它物質後得到的一種多糖粉末,顏色潔白、手感細膩,在中餐中,澱粉常用於勾芡、上漿、掛糊等操作。
今天就一起看看玉米澱粉,紅薯澱粉,土豆澱粉這三種澱粉,有啥區別吧,很多人不懂用錯了。
生粉和澱粉的區別:
澱粉是一個大的統稱,玉米澱粉、土豆澱粉、綠豆澱粉、紅薯澱粉、豌豆澱粉以及蠶豆澱粉等,包括有的澱粉種類。
生粉只是澱粉在名稱上叫法不同,生粉僅僅可以取代其中一部分澱粉的叫法,比如常見的玉米澱粉和土豆澱粉。生粉,一般是粵菜菜譜裡會這麼說,香港和臺灣省的菜式裡就會說的生粉。生粉可以理解為主要用於勾芡的一類澱粉,在香港地區常用玉米澱粉作為生粉,臺灣地區則慣用太白粉即土豆澱粉(馬鈴薯澱粉)為生粉。
常見澱粉的種類及特點:
烹調用的澱粉,主要有:
穀類澱粉:如玉米澱粉、小麥澱粉等;
薯類澱粉:如紅薯澱粉、馬鈴薯澱粉、木薯澱粉、甘薯澱粉等;
豆類澱粉:如綠豆澱粉、豌豆澱粉等;
其它澱粉:如葛根澱粉、菱角澱粉、藕澱粉等。
土豆澱粉(馬鈴薯澱粉)
別稱:馬鈴薯澱粉、太白粉(臺灣地區叫法),可用於上漿、掛糊、羹類的勾芡,粘性足,質地細膩,色潔白,但是吸水性差,放涼後會變稀,降低菜餚的口感。土豆澱粉適合用來勾芡,煮菜的時候加點土豆粉,能夠保持菜的原汁原味,而且吃起來口感也是比較好。
玉米澱粉
玉米澱粉是家庭烹飪中最廣泛的澱粉之一,白色中微帶淡黃色,吸溼性強,可用作醃肉料,或製作油炸類菜餚(專業叫做掛糊),經過油炸後讓菜餚口感酥脆;西式甜品的烘焙中,也會將玉米澱粉摻入中筋或低筋麵粉中,以進一步降低麵粉的筋度,讓甜點口感更為鬆軟。如果家裡沒有低筋麵粉,可以嘗試用玉米澱粉調配普通麵粉的方式來替代,麵粉與澱粉的比例是6:4。
紅薯澱粉
紅薯澱粉別稱:甘薯澱粉、地瓜澱粉、番薯澱粉。無光澤,顆粒較粗糙,在澱粉中屬於質地較差的,一般不用來上漿或勾芡,比較適合用來掛糊,給肉包裹上紅薯澱粉,油炸之後,肉也是非常酥香。紅薯澱粉糊化後口感比較爽滑,因而常用於水滑食材,如水煮魚、滑炒魚片等,也會運用於芋圓、蚵仔煎等小吃中。
小麥澱粉
別稱:澄粉、澄面、汀粉.顏色白,透明度好,非常漂亮,比較適合用來做透明的中式點心,比如粵式點心裡的水晶蝦餃、腸粉等、冰皮月餅、水晶蝦餃、腸粉等。
小麥澱粉是麥麩洗麵筋後,沉澱而成或用麵粉製成。但光澤較差,品質不如土豆澱粉,勾芡後容易沉澱。
綠豆澱粉
綠豆澱粉是最佳的澱粉,雖然其品質佳,但由於價格較貴,家庭一般較少用來勾芡,它是由綠豆用水浸漲磨碎後,沉澱而成的。吸水性小,色潔白而有光澤,黏性特別大,極易成塊,更多用於做涼粉、粉皮、粉絲等。用綠豆澱粉做的龍口粉絲絲細又不易斷,口感也很筋道。
總結一下,各種澱粉的適合做法:
這三種的澱粉區別還是挺大的,很多人不知道這些澱粉怎麼用,以為都一樣,不管煮什麼菜都是隨便放。其實三種還是有區別的。
玉米澱粉粘合度適中,適合上漿,掛糊,拍粉等要求粉衣輕薄,不黏膩的做法,用法最廣泛。
紅薯澱粉粘合度較強,適合掛糊油炸比較適合,最適合的就是做丸子,炸酥肉等。
土豆澱粉則適合勾芡,比如說平時吃到的麻婆豆腐等。
綠豆澱粉粘合度最強,最適合做涼粉,還可以做焦溜丸子和炒肝等。
了解之後,所以大家炒菜的時候不要再搞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