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3屆上海雙年展「水體」今秋開幕前,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本月起推出《海浪——歷屆上海雙年展文獻及作品展》,重現51位/組國內外藝術家的60餘件歷屆上雙參展作品,帶領觀眾回首上海雙年展走過的24年,與上海這座城市以及城市中的人們緊密相連的24年。這是上海雙年展首次以大型展覽形式回望來路,也是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自疫情發生之後舉辦的首個展覽。
圖說:《海浪——歷屆上海雙年展文獻及作品展》海報 官方圖
藝術思考
展覽設置兩條相互對照的文獻線索,分別是以大事件串聯的時代發展脈絡,以及由諸多藝術家提供的私人物件、照片、資料所形成的個體文獻。這群藝術工作者,誠實地面對自我,通過將個人記憶匯聚入歷史汪洋。
創立於1996年的上海雙年展,已成為國際最重要的藝術雙年展之一。它的創立初衷是為中國藝術家構築與世界有效交流的平臺,為中國觀眾打開一扇了解全球最前沿藝術思考和創作的窗戶。上海雙年展創辦人方增先先生在第一屆上海雙年展展言中寫道:「中國應該擁有自己的國際級的美術展覽,為實現真正意義的雙向選擇和平等交流,這是藝術的高尚理想,也是歷史的必經之路。」
時代縮影
2008年上海雙年展的主題《快城快客》,給畫家張恩利的感覺就是這和城市新移民有關。畫家張恩利是他們中的一分子,生活體悟真切且強烈。「城市過客」和「新移民」的身份是初來乍到的人的烙印,急迫融入城市的執念,鞭策著新移民們忍受不安與不適,這種無法為外人道的新移民心態,張恩利敏銳地捕捉到了。他選擇了用油畫創作最簡單常見的床的形態,「對新移民而言,在一個陌生的城市,擁有一張床是他們的首要任務。」
1932年出生的老一代雕塑家夏陽參加了2010年的上海雙年展。他來到上海的時候,上海到處都在蓋房子,他對農民工印象深刻,於是做了這一件作品,是夫妻共同勞動,推著一車的磚頭。雕塑沒有使用石頭或泥塑,而是剪開了金屬片。「這件東西是很寫實的,不是仿實的。」
圖說:往屆上海雙年展現場 網絡圖
豐沃土壤
上海這座城市賦予了雙年展有機生長的豐沃土壤,同時也給予了策展人和藝術家源源不斷的思考動力。2000年第3屆上海雙年展「海上·上海」的策展人侯瀚如認為,上海精神內核在於「文化開放性、多元性、混合性及積極性的創新態度」。
2008年,第7屆上海雙年展「快城快客」聚焦了在迅猛發展的城市之中工作、遷徙與生活的「人」,邀請了國內外約20位藝術家針對上海的地標區域「人民廣場」進行實地調研並作為創作起點。2014年,第10屆上海雙年展「社會工廠」則將視線從上海的社會現象轉移至現代化社會結構形成的內核。2018年,第12屆上海雙年展則援引了美國詩人卡明斯和中國古代神話的「禹步」洞察當今加速發展的世界與藝術家的創作實踐之間的關係。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龔彥表示,看東西距離太近,時間和空間被壓扁,我們很難真正看清意義。經過多年後我們回看,可以體會到優秀藝術家是如何「點穴」的。(新民晚報記者 樂夢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