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派工作組赴湖北武漢:確保捐贈款物公開透明
光明網評論員:這幾日來,湖北當地紅十字會的一系列操作遭受頗多質疑,如物資分配比例失調,發布聲明日期錯誤,把媒體直播信號掐斷……在輿論場近乎沸騰的熱議之後,2月1日,湖北紅十字會表示深感痛心、自責和內疚;武漢紅會也調整了捐贈流程,可直接定向捐給醫療機構;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也向湖北武漢派出工作組,指導、督促湖北省紅十字會、武漢市紅十字會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可以想見,在如此規模的疫情面前,公益組織必然手忙腳亂,前方需求與後方供給規模都十分巨大,其中可能出現周轉不夠快、調撥不夠及時等情況,這並非不能理解。
但是,理當思考的是,將物資集中統一到少數組織手裡統一分配,公益組織是否有足夠的應對能力?如果醫院求助、外部幫助,本身也構成了供求關係完整的「市場」,如果不對市場信號迅速反饋,再在中間伸進一隻分配的「手」,增添進無數表格,是否也會製造尋租空間?公眾對公益組織的監督,能否是即時性的,而不是輿論譁然的爆炸性方式?
在輿論發酵的同時,也「意外」地襯託了其他一些尊重「市場」的公益組織和企業。比如某演藝人員所創辦的基金會,其就獲得了不少捐助,物資款項到達的醫院相對清晰有據,她本人所謂「一包方便麵都能公示」的話在網絡上流傳頗廣;同時,有相當多的企業也自發救助,手段也頗多元,除了物資捐助外,還開闢物流通道、保障線上供給、補貼相關商家等等。
當然,這些救助從規模上相對於集中救助未必那麼巨大,其效果如何也有待評估。但至少從行事邏輯上,更符合幾十年市場經濟運轉所沉澱在人們頭腦中的常識。這種常識或許可以概括為:主體多元、目標清晰、過程透明、監督有效。
「市場」具有相當的效率,幾十年間以時空壓縮的速度取得巨大成就本身就是證明。市場、法治已經構成中國現時性狀態的前提下,懸浮於這些基本的常識之上,低效與尋租就可能出現,而無論出現與否,與輿論構成認知上的衝突都是不可避免的。
有一些事例頗具有啟發意義,比如1月31日,華中科技大學北加校友會發布消息,重達2.5噸的醫療物資直抵武漢協和醫院,用時22個小時;2月1日上海一駕直升機從杭州起飛,運送一噸物資抵達武漢協和醫院。在這場疫情面前,不妨充分發揮各類主體的運用,尊重更具效率和指向性的「市場」機制,充分調動社會的韌性和自動員能力,彌補組織能力的缺口,藉此檢驗和提升社會治理能力路徑。
同時,機制化運轉、以人道主義救助為本職的公益組織,本身也該在這一波波輿情中,反思公眾的指向何在,向著符合常識的規則靠攏,讓人一望可知,一望可以信賴。
(轉載請註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上一篇】不能讓雙黃連類「狂歡」消解抗疫部署
[ 責編:王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