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誕生記:不刻意歌頌英雄,但人性熠熠閃光

2020-12-21 中國新聞網

  《八佰》誕生記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隗延章 文/劉遠航

  發於2020.8.31總第962期《中國新聞周刊》

  遼寧丹東一家電影院,管虎穿著白色T恤,走進影廳,他拿起話筒說道,「疫情衝擊這麼大,中國電影中我們第一個走上來,去面對,這其實也有一點(像《八佰》的故事),我們在絕境中描寫底層小人物、普通士兵在對死亡恐懼的瞬間怎麼克服,怎麼逼出我們身體裡的血湧、人性的光輝。」

  這天是8月14日,電影《八佰》 的首映禮正在北京舉辦,但管虎卻正在丹東拍攝一部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即便是自己極其看重的作品的首映日,他也未能回京參加。於是,團隊組織了一場特殊的「雲首映」,讓在丹東的部分主創和在北京的「戰友」們連線參與。

  一年多以前,由於影片遲遲未定檔,管虎發了個誓,《八佰》正式上映之前戒掉心愛的雪茄。首映日這天,距離管虎上次拿起雪茄已經過了463天。首映禮上,身處北京的王中磊和管虎的妻子梁靜,隔空對管虎喊話說,「我們今天無法為你親手點燃,就拜託霞姐了。」首映禮結束,梁靜的閨蜜、主持人李霞為管虎點燃象徵《八佰》終於上映的第一支雪茄。

  「我們不需要每個人物都變成英雄」

  「最開始就是英雄夢,滿腦子少年熱血,覺得這些人挺激動人心的。」去年6月6日,在管虎的工作室,他一邊摸著鬍子,一邊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管虎是個歷史迷,尤其熱愛研究近代史,十幾歲就了解了「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故事。

  「四行倉庫保衛戰」發生在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的上海,在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中,423位士兵對外宣稱800人,與日軍作戰。而在蘇州河的南岸租界民眾、各國記者,全程圍觀了這場戰爭。

  管虎被這場戰役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被實時「直播」的特徵吸引。「從藝術層面來講,這是一種視覺奇觀。拍出這場敗仗,也是為了和現代人進行對話。他想告訴大家,只要能促進民族的覺醒和進步,哪怕會讓人產生屈辱感也沒關係。」

  十幾年前,管虎決定將這一故事變成電影。他的父親曾是八路軍,擔任文工團團員,管虎亦曾拍過戰爭題材的電影《鬥牛》《戲子、痞子、廚子》,以及戰爭題材的電視劇《沂蒙》《火線三兄弟》。

  籌備期間,管虎搜集了大量歷史資料。他最困擾的是同一個歷史事件有多種版本的講述,最後只能採用最有公信度的事實。比如楊慧敏送旗那一段,不同版本的資料,對送旗方式、旗幟大小等均有不同的記錄。

  劇本打磨長達4年時間。起初,劇本叫《八百壯士》,敘事方式傳統,視角落在英雄層面,隨著創作深入,劇本逐漸變為一部非類型片,以多重視角講述故事。「我們沒有男主角,女主角,就是一個清明上河圖式的,散點的群像,想呈現一種芸芸眾生的感覺。」管虎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

  北岸的四行倉庫中,相比正規軍,管虎在「雜牌軍」上花了更多筆墨。在他看來,這些人物的轉變,更能折射真實的人性,「正規軍身上的優良品質,那是做對比用的。我倒喜歡的是像千源、姜武他們身上最終被逼出來的人性光輝,就是生而為人,生而為男人的尊嚴,把所有過去那些毛病,怯懦、自私、貪婪全扔了。」管虎說。

  一些具體的人物,在劇本打磨過程中被推翻和修正。影片中,張譯飾演的「老算盤」是一個精明的人物,他不斷站隊,以求在特殊的環境下生存下來。起初,有人想讓這個人物也變為英雄,參與戰爭,但管虎怎麼想都覺得不對。最終,還是讓這個人物在故事裡真的成功逃跑了。「我們不需要每個人物都變成英雄,還是要符合真實的人性,老算盤那個人物是符合他的人性的。」

  影片中歐豪飾演的端午是一個少年。起初,有人建議讓端午存活下來,給觀眾留以希望。但最終,管虎仍然選擇讓他犧牲,因為他的犧牲可以變成對其他人的感召。同時,犧牲的畫面也被幻化成浪漫的一筆:端午化身趙雲,騎著白馬,孤身殺敵。

  南岸的觀眾、飛艇上的觀察員的反應、變化,亦被管虎納入敘事。「完成的是一個社會畫卷,南岸形成不同的社會階層,賭場老闆、文人、要飯的、童子軍、白俄妓女,他們都共同地關注這件事兒,從看客的麻木一直到最後投身其中,形成了一個社會結構上的變化。」管虎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再造蘇州河與兩岸

  如今,為了拍攝電影而搭建起的「四行倉庫」仍然屹立在蘇州,站在樓頂,能看見其下人工修建出的「蘇州河」,河對面是30年代舊上海的建築。三年前,這裡還是一個水產市場,時常有遊客來到這裡,去附近水面遊船上的餐廳吃螃蟹。

  管虎決定拍攝《八佰》後的頭幾年,「在哪搭景」一直是困擾他的首要問題。上海四行倉庫的遺址,如今已經被建設成抗戰紀念館,遠處是摩天大樓,不可能用於拍攝。2013年,管虎曾去象山影視基地嘗試搭景,由於空間不夠、難以向「蘇州河」中引進水源等原因擱淺。

  而完全用CG製作場景,則幾乎是一開始就放棄的選項。一方面,此前管虎拍攝的《鬥牛》等戰爭片都是實景拍攝,他深知,演員只有在真實的場景中,才能做出最自然的反應;另外,高標準的CG造景,成本也並不便宜,劇組曾向海外團隊詢價,得出的結論是,可能比搭建實景更昂貴。

  2013年,在象山搭景的嘗試失敗之後,管虎先去完成了《老炮兒》。在一次華誼的年會上,製片人朱文玖坐在時任華誼實景娛樂項目負責人的秦開宇旁邊。朱文玖問他,「實景娛樂是負責什麼呢?」

  秦開宇說,「將IP變成景區。」

  朱文玖問他,「那你有地嗎?」

  「我有地。你有什麼?」

  「我有項目啊。」朱文玖回答。

  《八佰》項目一度擱淺的搭景地選址問題,就這樣解決了,而且由於拍攝現場最終會變成景區,搭建場景的費用也並不需要影視團隊承擔。

  其實,再造四行倉庫、蘇州河、南岸的居民區這些事,本身就是一項標準的土木工程。只不過,所有要求都由劇組提出設計方案,最終由工程設計單位、建築單位完成。

  其中,四行倉庫的西牆和鄰近租界的南牆,幾乎完全還原為歷史中當年的模樣。而東牆和正對敵方的北牆,歷史圖片資料很少。根據一些文字資料,管虎團隊將北牆設定為一個易守難攻的堡壘,找了包括車諾比的一些庫房資料作為參考,融入對倉庫北牆的設計中。

  在管虎的想像中,蘇州河南岸的租界,應該是一片繁華景象,以此與戰火中的北岸形成對比。一個天堂,一個地獄。但美術組查閱資料時發現,1937年,南岸臨河的地區並沒有那麼繁華,建築大多是兩層的民房。最終,團隊摒棄了原始記錄的方式,按照最初的理念,有意在南岸臨河的地方設定賭場、戲臺、霓虹燈等元素,營造出舊上海的歌舞昇平。

  2016年下半年,搭景正式開始。那片地的土是「彈簧土」,土質鬆軟,團隊為了趕進度,採用鋼結構的方式建造建築。政府有關部門對鋼結構住宅的相關規定中,每平方米承重200公斤。但由於《八佰》的拍攝中,演員眾多,需要擺放重型裝備,以及有大量爆破戲,於是,製片人朱文玖要求工程必須達到每平方米400公斤承重,所有鋼梁成倍加粗。

  建造好的倉庫內部有兩千平方米,如果在地上擺放燈光設備,對於演員眾多的戰爭戲來說,很容易穿幫,而且地上也會有雜亂、粗糙的影子。於是,團隊要求在二層以上的地面上,打出共約300個1.5米×1.5米的窟窿,用來透光。拍攝時,將光源懸置在更高一層的天花板,透過窟窿打光至正在拍戲的樓層。

  本來就是戰爭題材的電影,每層又有那麼多窟窿,安全風險成倍增加。製片人朱文玖專門成立了「防火防盜小組」,保證安全。為了防火,要求所有人不允許抽菸。為了減少重量,在某一樓層拍攝時,未參與拍攝的人員全部在倉庫外休息。為了防範共振的風險,士兵行進中,要求「碎步、小跑」。

  《八佰》上映之後,人們驚嘆於這部國產戰爭片在技術上的巨大精進,實際上,最終的呈現結果都是由眾多不為外人所知的繁瑣細節累積而成。

  「沒有把高潮放到尾巴上」

  搭建場景那段時間,演員已經就位。片中北岸的士兵,演出前要進行7個月軍訓,保證肌肉、膚色、軍姿的真實感。並且,為了表演真實性,即便是群演,每個人也要給自己寫一份1937年的人物小傳。而幾位主演,要提前健身,做力量訓練,並參加至少1個月的軍訓,「拍攝中使用的槍,每杆4公斤重,如果不訓練,拍8條10條,演員就已經累垮了。」朱文玖說。此外,因為歷史上的「八百壯士」來自於不同的部隊編制和省市,口音不同,演員還要提前訓練方言。

  而在拍攝一年前,劇組就已經在網上徵集南岸租界區的群眾演員,要求現實中的職業與片中的職業有所匹配。比如,蘇州河南岸街邊畫畫的一位群演,是從上海的一家美術學院裡找來的教授。「我不太希望把上海車墩或北影廠門口的群演拉來,換上衣服,喊兩句口號,走兩步,衣服也不合適,吃完盒飯就走了,那樣完成不了這部電影。」管虎說。

  《八佰》之前,中國戰爭電影已經有漫長的歷史。但像《八佰》一樣,以小人物群像的視點敘述故事,花高成本搭建實景拍攝,拍攝前演員集體軍訓長達7個月,情節對戰爭有反思意識的作品,並不多見。

  中國戰爭電影拍攝的第一波高潮,是在現實中「四行倉庫保衛戰」發生的1930年代末。彼時連年戰亂,抗日救國情緒高漲,彼時的戰爭電影特徵是「怒吼式」的,這些電影情節簡單,通過樹立英雄、批判懦弱者,擔當起戰爭動員者的角色。

  1949年之後的頭17年,隨著戰亂的結束與新政權的誕生,戰爭電影的特徵由「怒吼」變為「謳歌」。這些影片幾乎全部由國營製片廠出品,題材大多取材於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其中代表作品包含《中華兒女》《野火春風鬥古城》等,這些作品,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頌揚多於思考,宣教重於娛樂。

  真正意義上有反思色彩的戰爭片,在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出現的。隨著思想解放運動的展開,這一時期戰爭片開始突破「人性」「人情」的禁區,重新審視戰爭與人的關係,即便是片中英雄、偉人,作者亦努力將人物塑造向真實靠攏,其中代表作品有《小花》《今夜星光燦爛》《歸心似箭》等。

  上世紀80年代末到21世紀初,隨著電影市場的壓力顯現,以及國家倡導「主旋律」的創作理念,眾多電影從業者用「主旋律娛樂化」的方式,以兼顧市場和意識形態的要求,其中代表作品有《大清炮隊》《譁變》《烈火金剛》等。不過,在這一風潮中,也有少數導演進行了不一樣的探索,其中最重要的作品當屬姜文的《鬼子來了》。

  皇甫宜川是《當代電影》雜誌社社長,出版有專著《中國戰爭電影史》。在他看來,近年來,戰爭電影的特徵可以用「主流電影」來概括,代表作品是《紅海行動》等電影。「由於技術上的提升,在戰爭場面的描寫上,開始向國外的大型戰爭電影靠近。它們也利用了一些類型片的敘事方式,但在精神層面,又傳承了主旋律電影的價值觀念。」皇甫宜川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將《八佰》納入近年的戰爭電影趨勢中去考察,它在戰爭場面等技術上的進步,延續了近年戰爭電影的趨勢,相比《紅海行動》等有質的突破。但另一方面,從敘事、視角上來看,它又與「類型化」的趨勢不同。管虎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他更喜歡像《細細的紅線》《拯救大兵瑞恩》等非類型化、有作者性的戰爭電影。他在創作《八佰》的過程中,也刻意讓劇本「非類型化」,「我們全是群像,沒有把高潮放到尾巴上,用這些非類型的元素做一個接近真實記錄感的電影。」

  寫實與詩意

  在蘇州搭建好的四行倉庫實景上布滿彈孔,建築樓下的紅地毯上,管虎、梁靜、朱文玖等主創團隊,一齊揭開蒙在4臺攝影機上的紅布。這一天是2017年9月9日,《八佰》在蘇州開機。這部已經醞釀7年之久的電影,終於要開始拍攝了。

  就像拍攝前搭建實景一樣,拍攝過程中,劇組也在寫實上下足了功夫。影片開篇不久的一個場景,是端午等人與日軍在戰爭廢墟上相遇。為了呈現真實的廢墟狀態,劇組專門找到寧波一片正在拆遷的社區作為拍攝場地之一。

  那時,這片社區正好拆到一半,現場有很多空調外掛機等現代痕跡。於是,劇組航拍、測繪,在三維場景中製作建築模型,構建拆除計劃,後參照設計,指揮工程車拆遷臂,根據拍攝要求進行拆遷,以達到拍攝要求。

  演員的妝容、服裝,亦在寫實上耗費很多精力。士兵的軍裝先後染了20多種綠色,攝影指導拍攝樣片反覆試驗,最終選擇最適合拍攝的顏色。而演員身上的傷疤,會細分為砍傷、刀傷、槍傷、擦傷、火燒傷,並且每種傷疤都製作多種方案。

  營造真實的戰爭場面,則是另一個難題。起初,劇組用以往戰爭片常用的手段營造「戰火紛飛」的場面,覺得不滿意,「灰太細了」。最終,劇組找到一個竅門:燒舊報紙。劇組將報紙點燃,悶成尚未燒盡的灰,再將紙灰揚起,「那種蕭條、破敗感一下就出來了」。整個拍攝,劇組燒掉近5噸舊報紙,以及用掉300多公斤煙油。

  將寫實作為影片底色的同時,劇組還希望影片能透出一種詩意。寫實與詩意的結合,在結尾那場士兵衝橋戲中體現最為明顯。

  這場戲中,士兵們已在四行倉庫堅守四日,打算趁這個夜晚,撤退到南岸的租界,但在撤退前,天空中出現了照明彈,日軍已做好準備攔截。

  劇組使用的是真實照明彈。攝影指導曹鬱這樣解釋原因,「南岸就是生,北岸就是死。那我覺得必須詩意化,才能夠涵蓋人文色彩。我們用了很多照明彈,這個照明彈不僅僅是因為很難模擬,是因為這種閃爍,包括煙霧會讓人有一種命運的感覺,或者精神感。」

  劇組先拿來軍隊使用的照明彈測試,亮度不夠。於是,劇組又找到瀋陽的一家軍工廠,定製加亮的照明彈,平均每顆成本8000元,一共製作300多顆。劇組沒有發射照明彈的彈筒,就用鋼索將照明彈懸掛在空中拍攝。

  這場戲也是整個《八佰》拍攝中,最為困難的一場戲,拍攝長達一個多月。「這真是一個科研任務:要求下雪,要有照明彈,要求有炸點,要求所有人迅速地衝橋,又不能有影子。整個團隊開了幾天的會,去研究11臺吊車7臺曲臂車應該怎麼打,還要互相不打架等等,最終形成一個方案。」製片人朱文玖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

  2018年4月27日,歷經230天拍攝,《八佰》殺青。拍攝結束第二天,朱文玖在拍攝場地走了走,在現場碰見正在抽著雪茄的管虎。「終於結束了,太不容易了。」朱文玖回憶。

  此後,在疫情穩定之後的2020年8月,《八佰》終於得以上映。得知影片定檔那天,製片人朱文玖正在丹東的劇組協調新片的場景搭建,收到管虎一條微信說,「你進屋一下。」朱文玖走到房間,管虎給他看了電影獲準上映的批文。朱文玖說了句「哥們兒,牛逼。」之後,兩人就又各自分頭去工作了,他們現在的工作,是在拍一部講述抗美援朝戰爭的電影。

  (實習生徐盈、朱恩民對本文亦有貢獻)

  《中國新聞周刊》2020年第32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相關焦點

  • 《八佰》誕生記:一場全行業的集體接力
    《八佰》熱映之時,梁靜已和管虎在丹東忙於拍攝一部抗美援朝電影。就在幾天前,這部電影第一次公布了片名和海報——《金剛川》。身為管虎的妻子和《八佰》的製片人,梁靜全程見證了《八佰》的誕生和大爆。上映10天,《八佰》票房已經突破19億元。在影院上座率仍維持在50%,影院復工才一個多月的當下,這樣的成績超乎許多人的預料。
  • 英雄一去不回頭 ——觀電影《八佰》有感
    恢宏的寫實,血腥的戰場,赴死的決心,奔騰的駿馬,歌舞昇平的十裡洋場,向死而生的八佰壯士……電影《八佰》,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史稱「八佰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在副團長謝晉元指揮下,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孤軍奮戰四天四夜,阻擊日軍多次進攻,完成使命後奉命撤退到公共租界的歷史事件。
  • 投稿|再看《八佰》,何止「八佰」
    感謝管虎導演,讓我見識到了這場真人秀展現出來的戰爭的殘酷,還有人性的光輝。在這場誰也輸不起也不能輸的真人秀裡,謝晉元帶領著來自五湖四海的正規軍、保安團的八百兒郎們,以把倉庫當墳墓的決絕,完成了一次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八佰電影簡介
    八佰的真實歷史事件四行倉庫保衛戰發生於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參加這場保衛戰的中國士兵被稱為「八百壯士」,他們抵抗了日軍的多次輪番進攻,這次保衛戰的成功,重新振奮了因淞瀘會戰受挫而下降的中國軍民的士氣。
  • 電影《八佰》舉辦五城雲首映禮
    電影《八佰》全球雲首映禮北京主會場主創合影 主辦方供圖電影《八佰》全球雲首映禮丹東主會場主創合影 主辦方供圖首映禮上,《八佰》眾演員紛紛以自報角色和籍貫的方式開場,實現「八百壯士」隔屏「雲相聚」。當日觀影結束後,全場觀眾響起了自發而持久的掌聲,也令影片主創感慨萬分。身在丹東的張譯表示:「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感謝我們能夠生長在這樣一個偉大的國家。
  • 推薦《八佰》《風聲》等十大抗日電影
    《紅高粱》本片塑造了「我奶奶」、「我爺爺」、羅漢大叔等一批中國普通老百姓群像,歌頌了他們敢生、敢死、敢愛,敢恨的民族精神,張藝謀豪放濃烈的影像風格,也非常嘆為觀止,本片曾獲得柏林金熊獎,鞏俐、姜文表演也如虎添翼。3.
  • 《八佰》:意義,感性,銀幕內外的觀看疊加
    文丨聆雨子編輯丨穀雨從提前點映到正式公映,這一周的院線,因為《八佰》,收穫到久違的票房和熱議。大眾能為《八佰》找出諸多裡程碑式的興奮點:亞洲首部全程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片,第六代導演第一次嘗試大場面戰爭題材。
  • 聚焦於人性的刻畫和渲染,《八佰》稱得上一部優秀的戰爭片
    電影《八佰》展現的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四行倉庫保衛戰」,那場戰鬥中留守的中國士兵號稱有八百人,這也是本片片名的由來。然而實際上只有355人據地堅守,對抗日本王牌軍第三師團。 這場戰鬥在實力對比上是毫無懸念的,它的目的也不在於打勝仗,而是國民黨在淞滬會戰潰敗撤出上海時為主力撤退爭取時間,更是為了博取國際社會同情而上演的一場秀。
  • 《八佰》是不完美,但是就可以被百萬大V污衊麼?
    隨著《八佰》全國公映,對電影表達一些理性的思考,對電影相關歷史進行一些討論也再正常不過,但是直接用汙言穢語開噴也大可不必。微博百萬大V,對《八佰》下手了,語言之汙穢難以言表。抗日中國軍人的英靈在前,對其言語粗鄙者,這樣人的嘴臉也好不到哪裡去,《八佰》是不完美,但是不應該被污衊。噴子的「借題發揮」百萬大V師偉罵人的套路其實很簡單:誇張的標題黨+擺一個既定事實冒充「專家」+露出獠牙開罵。
  • 電影世界《八佰》跳脫抗日劇刻畫人性
    最近幾年的那些神劇中荒誕離奇,故意拔高的情節越來越多,越演越神,手榴彈炸飛機,褲襠內藏炸藥,個個是不怕死,也打不死的抗日英雄。《八佰》的導演卻一反中國國內幾十年來拍抗日劇的傳統潛規,抗日的隊伍中有視死如歸的英雄,也有萎縮不前的戰士。電影用寫實手法描寫了人的本能─求生,電影中有不少這類人物的鏡頭,最典型兩個人物是:張譯演的老算盤和姜武演的慫瓜。慫瓜是個雜牌軍士兵,隊伍被打散後,被收編入524團。
  • 《八佰》電影裡的英雄硬漢戴過什麼表?
    在2020年8月21日上映《八佰》這部電影上映第一天就收穫很多影迷的好評。《八佰》首映時,著名著名導演馮小剛發表說話:《八佰》是作為開路先鋒在影院復工給所有電影人的一個開始,也給受到疫情重創的電影行業一顆定心丸。
  • 所有罵過「八佰」的噴子們,你們被打臉了!
    但願2030年,再來回顧2020年的中國電影市場,所有人都能達成共識:《八佰》是英雄!爭議02《八佰》到底有沒有歌頌國民黨和蔣介石噴子語錄上述的這條針對《八佰》的噴子語錄,真的非常典型。整部《八佰》猶如「楚門的世界」。北岸的四行倉庫,士兵都是楚門,拼命戰鬥卻不自知「已被圍觀」。南岸的租界都是觀眾,完全代入這場戰鬥真人秀。
  • 《八佰》讓我們看到那個時代軍人們的家國情懷
    電影《八佰》自上映以來,各種褒貶之聲縷縷不絕,好與壞向來沒有固定的標準,電影本就是一種藝術表達形式,想要盡善盡美、眾口調一,太難了。我還是很喜歡《八佰》的。在我看來電影《八佰》顯然是近期以來質量好、規格高的國產電影之一。
  • 《八佰》上映,我終於等來這5億國產大片
    觀眾最關注的便是哪部大片會率先定檔,拯救尚不明朗的電影業。如今隨著電影《八佰》今日上映。電影院迎來了開門營業後的首部真正意義上的國產大片。《八佰》2020-08-21(中國大陸) 早在四年前,華誼兄弟便立項本片,並確定於2019年上映。但最終未能如願。
  • 八佰演員李九霄的刀子太驚豔了 李九霄:他不是一個英雄
    八佰演員李九霄這部電影是以淞滬會戰中,死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為原型拍攝的故事,在大軍已經撤走的情況下,這八百個軍人依然堅守著最後的一塊倉庫,抵抗日軍侵略,展現了不屈的民族精神。
  • 心平氣和的說《八佰》,其實這就是一部隱秘主題的國家的誕生
    在談論電影《八佰》時,不只是在影像語言和服化道上把中國的戰爭電影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在民族主義的表達上,它不同於過去的僵化敘事,與時代精神有了更深層的共振。管虎在主題表達上用了很多障眼法,讓粗心的觀眾和評論家誤以為他在各種主題和線索中迷失。
  • 時光早報:「八佰」首周末票房8億創紀錄|八佰|票房|活著唱著|科林...
    《八佰》首周末票房破8億!又一部現象級華語電影誕生!管虎執導的戰爭片《八佰》上周五全國公映,截止發稿時,累計票房8.1億人民幣,觀影人次超2086萬,破2020年全球首周末票房紀錄。《八佰》取材淞滬會戰的一役,謝晉元奉命率隊駐守上海閘北四行倉庫,為了迷惑敵人,他對外宣稱有八百人,史稱「八百壯士」。影片用來自五湖四海的普通士兵剖開戰爭的另一個切面,面對戰爭,他們挺身而出,無懼生死。
  • 《八佰》:跨不過蘇州河趕不走日本人,卻依然是我們心中的英雄!
    受不可抗力影響,全年票房跌入近年最低谷,儘管七月全國影院已經陸續復工,但沒有大體量國產電影入市,市場依舊在冰點徘徊,直到《八佰》官宣定檔。誠然,這部去年暑期檔的頭號種子因為"技術原因"臨時撤檔,能夠在影院順利上映就可以稱之為勝利,更別談什麼商業野心。
  • 豆瓣評分最高的10部國產抗日戰爭電影,比《八佰》可諷刺多
    8月21日,管虎執導,王千源、張譯、姜武、黃志忠、歐豪、黃曉明等人主演的《八佰》上映,短短7天時間,票房已經快達到了15億。不過,評論卻有些兩極分化,在知乎「如何評價電影《八佰》」這個問題下面的,點讚過千的回答,幾乎都是批判的。
  • 《八佰》VS《1917》,人物塑造上國產電影還差得遠
    但故事的細節他已經記不清了,就找來各種資料,盡力將整個故事填充起來。就像《刺客聶隱娘》一樣,最初的故事是一個非常簡略的版本。但導演在做了大量功課之後,將整個故事的細節一點點構建的嚴密起來,儘管故事的大部分情節都是虛構,但絕對經得起推敲,細節的把控讓人佩服。相對來說,《八佰》的細節就不太經得起考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