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珍言錄:論 治 (一)治 療 原 則

2021-02-12 小白郎中

導讀《名醫珍言錄》從上百部中醫典籍中精選歷代名醫珍言300餘條,並根據內容歸為8類,內容豐富,語言精練,實用性強,適合於中醫專業人士並愛好者閱讀參考。

治 療 原 則


治病必先辨證,辨證須辨兼證。(清·費繩甫《孟河費繩甫醫案》傷寒)。

辨證是認識和診斷疾病的方法,是確定治法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辨證的目的。因而治病必先辨證,但辨證時除了辨主證外,還必須顧及兼證。因臨床中常有兼證不除而影響主證的治癒,故辨證時要分清主次,然後據主次緩急治之,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氣不足便是寒.氣有餘便是火。(清·程杏軒《杏軒醫案》)

氣不足系陽氣虛衰,故有「陽虛則外寒」之說。陽氣不足亦能產生內寒,以氣虛不能溫煦臟腑,致臟腑功能減弱,常見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尿清便溏,舌質淡,脈沉遲或細弱等象,治宜分清內外而予益氣溫陽。

氣有餘便是火,常由七情過極,氣鬱化火所致,其表現常有目赤腫痛(肝火、膽火),煩躁失眠(心火),嘈雜易飢(胃火)等證,治宜辨明臟腑而予以清火洩熱。

氣為血所鬱則痛,血為氣所蒸則化為膿。(清·唐容川《血證論·便膿》)

氣為血帥,血隨氣行。瘀血停滯則阻氣行而致氣滯,如是則氣不運血,反被血鬱,而凝結為痛。血鬱為氣所蒸,則血腐為膿。從氣血運行的關係,說

明治療血證必須調氣,使氣不為血之病;治氣亦須調血者,如是方能氣血調和,病無所生。

中氣實則病在陽明,中氣虛則病在太陰。(清·王士雄《溫熱經緯》卷四·溼熱證)

此語是說明溼熱證之所以有溼偏重和熱偏重的病機。因脾胃同居中土,一裡一表,一陰一陽,溼熱之邪侵襲人體亦多在中土,然後隨著人體素質之異而變化。若中陽旺者受之則從熱化,多出現陽明實證。若中陽虛者受之,則從溼化,多出現太陰虛證。

酸主乎火,軟主乎溼。(明·秦昌遇《病因脈證》卷三·軟論)

此言辨痿症之要點。痿症雖有五,但從病因來說,不外以痠感為主的熱

痿和以軟感為主的溼痿。但痠軟之症又多責之於陽明,認為「陽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閏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不管外感風溼、溼溫,還是內傷痰飲、溼火,又均與陽明有關。故《索問·痿論》有「治痿獨取陽明之說」。

頸項脹是風,舌根強屬痰。(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案》卷二·中風)

此乃風痰相合而致中風之證。風痰入絡腦後脹痛,風痰阻於舌根,則語言蹇澀,甚則舌瘖不語。此多因厥陰肝經為風痰痺阻所致。其證尚屬病位淺,病情輕,中經絡之證,投以羚羊角、鈞藤、防風、羌活、制僵蠶,川芎,桔梗、桑葉、遠志、薄荷、生甘草等熄風化痰。謹防復中。

衛虛則外寒而慄,營虛則內熱而咳;營虛則咳傷肺而唾腥,衛虛則

寒入脾而吐廷沫。(清·程杏軒《醫述》卷六引程扶生語)

此語旨在指出咳嗽兩種類型的鑑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陽虛

則外寒,陰虛則內熱。」衛氣虛弱,衛表失固,衛陽因而不足則外寒而慄,寒邪傷脾,脾運失司,聚溼生痰,故咳痰色白,量多質稀或吐涎沫。營陰虛弱,易使肺陰不足,肺失滋潤,故痰少質粘,色黃面稠,甚或兼有腥味。

衛氣虛則多汗,營血虛則無汗。(清·程杏軒《醫述》卷十引婁全善語)

此系辨衛氣虛與營血虛的主證。衛氣屬陽行於脈外,具有衛外固表功能,

故衛氣虛則衛表失固,腠理疏而津液易於外洩故多汗。營血屬陰,內有津液,營血虛津液亦因之而不足。津液乏源故無汗。明乎此,則知衛虛之多汗,當以補氣固表為主,方如玉屏風散;營血虛之無汗,當養血生津以滋其化源。

胃為衛之本,脾乃營之源。(金·李東垣《脾胃論》)

此語指出脾胃乃營衛生成之本源(兩句為互文)。正如《素問·痺滄》說:「營者,永谷之精氣也;衛者,水谷之悍氣也」。營、衛之氣的生成除有自然之清氣參與其間外,主要則來源於中焦脾胃的水谷之氣。故臨證治療營虛衛弱的病證,當著眼於健脾運胃。

10.營陰虛則風陽易逆,脾胃弱則肝木易橫。(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案》卷二)

肝以血為體,以氣為用。故營陰虧虛,則易引起肝陽上亢,甚則化火動

風,出現眩暈、肢麻抽搐等症,故曰「營陰虛則風陽易逆」。臨證治療當滋養營陰為主。

脾胃在五行屬土,肝在五行屬木。在生理上,木能疏土,以保持脾胃功

能的正常。在病理時,木能乘土。若脾胃虛弱,則肝木易於乘犯,稱為「土虛木乘」,可見頭暈、脅痛,納呆脘脹,頻頻噯氣,腹痛便溏等症,故曰:「脾胃弱則肝木易橫」。治療當取培土抑木之法。

凡病氣重,則小便必澀;病氣蘇,則便溺漸通。(清·程杏軒《醫

述》卷九·小便)

此語示人可從小便的通與澀,來預測病情的輕與重。《素問·靈蘭秘典論》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若病氣重致膀胱氣化功能失司,則小便澀而不通;人體中代謝產物,不能隨小便外洩;病氣輕膀胱氣化功能亦因之而漸趨正常,則小便亦漸通,病氣可隨尿而出。此對溼熱蘊於下焦者,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

實秘者,秘物也,虛秘者,秘氣也。(清·程杏軒《醫述》卷九引張潔古語)

便秘一證,其因甚多,但治療時首當辨明虛實。實秘者,大便燥結,滯

留腸腑,腹部脹滿拒按,此為邪之有餘,治當通導大便,攻下積滯。虛秘者,大便未必乾結,而由氣血陰陽虛弱所致,此處言虛秘者乃因氣虛無力推動所致。治當補中益氣,氣足則便自通。故有用補中益氣湯者,亦有重用白朮一味30-60克治癒便秘者。

熱在上焦,咽幹口糜,熱在中焦,心煩口渴,熱在下焦,便秘溺赤。(明·李據梃《醫學入門)卷四·積熱)

此為辨熱在三焦的主證。積熱的部位不同,臨床證候亦各異。熱積上焦,則咽幹口燥而臭,甚則舌糜唇瘡;熱積中焦,則胸滿乾嘔作渴;熱積下焦,則

大便秘結不通,小便黃赤,灼熱疼痛。以上三焦熱證,證候不同,治法亦異。如上焦熱用黃芩湯,中焦熱用調胃承氣湯,下焦熱用八正散,若三焦俱熱用三黃湯加減進治。

脈病,人不病則病重;人病,脈不病則病輕。(清·王孟英《王氏醫案繹注》卷二張氏婦案)

脈與證,同是疾病反映於外的現象。然診察脈象應注意胃氣之多寡有無,實是醫生診候疾病順逆、進退、輕重的要訣。若脈病失去柔和之態,患者雖無明顯症狀,但病情多危重;若患者症狀雖明顯,但脈有胃氣,按之柔和,應指

有力,則病情多較輕,驗之於臨床,確有實用價值。

溼病在表,一身盡痛;黃病在裡,一身不痛。(明·汪昂《醫方集解》利溼劑·茵陳蒿湯)

溼在表、在裡均有身黃,其鑑別方法常以一身盡痛與一身不痛為辨證要點。溼邪在表,衛氣不暢,故一身盡痛,溼邪久羈不解,鬱而化熱,則可發黃

,正如《盒匱要略》所說「溼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燻黃也」。治以麻黃加術湯。若溼熱在裡,困遏脾陽,燻蒸肝膽則為黃疸,不見身痛,而見皮膚、鞏膜、小便色黃,苔黃膩脈滑數等。治當清熱化溼,方以茵陳蒿湯加減。

淡白舌苔亦有熱證,黃厚滿苔亦有寒證,舌絳無津亦有痰證,當以脈證便溺參勘。(清·陸定圃《冷廬醫話》卷四引《重慶堂隨筆》語)

此語源於《重慶堂隨筆》,意指辨舌之法,當參合脈證便溺,細心審察,方能辨清真偽。淡白舌苔多見於表證、寒證,但若熱證見此苔者,其脈必數,

大便多秘結或溏而穢臭,小便短少,黃厚滿苔多見於裡熱食滯,但亦有寒證見此苔者,其脈多遲,大便稀溏,小便清長;熱入營陰而見舌絳無津,但痰證亦有舌絳無津者,其脈必細數,大便多秘結,小便多短赤,臨床必須四診合參,才能去偽存真。舌苔雖可憑,亦未可全憑。

病寒則氣衰而息微,病熱則氣盛而息粗。(明·泰景明《病因脈治》卷二·喘症論)

喘症的辨證先分寒熱,分寒熱,虛實亦往往在其中。寒喘多因正虛邪實,發作時喉中痰鳴如鼾,聲低氣短不足以息,動則尤甚,治當溫肺化痰,益腎降

氣。熱喘多因痰熱壅肺,肺失清肅所致,發作時氣粗息湧,痰鳴如吼,痰黃粘稠;治當清肺洩熱,化痰平喘。

凡小便,人但見其黃,便謂是火,不知人逢勞倦,小水亦黃。(清·程杏軒《醫述》卷九引張景嶽語)

小便色黃的原因很多,不可一見小便色黃使謂是火。辛勞過度亦能使小便色黃,此外焦思多慮,瀉利失水,酒色傷陰等均可導致小便色黃。若因火致小便色黃者,常兼見尿急,尿痛、尿道灼熱等下焦溼熱證候。

無脈之候,所因不一,久病無脈,氣絕者死;暴病無脈,氣鬱者可活。(日本·丹波元簡《脈學輯要》卷上總論)

病證無脈並非全多主死,首先應分病之久暴。久病而見無脈,多因臟腑

衰敗,胃氣漸無,氣血衰微,致脈道空虛,故預後兇險;苦暴病而見無脈,或因氣鬱血瘀,或因寒閉痰阻,使經脈不行,故預後較好。然暴病之猝然大吐大瀉而致傷津亡液,或大出血而致氣隨血脫之見無脈者,亦屬預後兇險。

假實者,形實而神衰,其脈浮洪芤散也;假虛者,形衰而神全,其脈靜小堅實也。(清·徐靈胎《醫學源流論》卷上·病,寒熱虛實真假論)

此為虛實真假辨。假實著,虛弱的病發展到嚴重時,反現似盛的假象,例如大出血的病人出現發熱,類似陽明熱證,但其人神倦乏力,脈雖洪大,重按則軟,形如蔥管(芤脈),舌質淡白而嫩,此乃真虛假實也。假虛者,病本實證,反出現類似虛弱假象,例如「熱厥」證而見四肢厥冷,脈初按沉伏靜小,重按卻應指有力,患者聲高氣粗,舌紅苔黃,此乃真實假虛也。臨床應辨清虛實真假,方不為「至虛有盛候,大實有羸狀」所惑。

假寒者,寒在外而熱在內也,雖大寒而惡熱飲;假熱者,熱在外而寒在內也,雖大熱而惡寒飲。(清·徐靈胎《醫學源流論》卷上·病,寒熱虛實真假論)

假寒者,陽證似陰,火極似水也。假熱者,陰證似陽,水極似火也。臨

床見此,都是危重之證,必須辨清。徐氏提出:假寒證雖大寒而惡熱飲,假熱證雖大熱而惡寒飲為辨別要點。此外,假寒還有身寒而不欲蓋衣被,手足冰冷,但胸腹灼熱;以及咽幹口臭,便結尿赤,舌紅苔黃,脈沉細有力等。假熱證,有身熱反欲蓋衣被,脈大而按之無力,尿清便溏,舌淡苔白潤滑一派寒象。所以寒熱雖有真假,但喜惡之情必真,此乃辨寒熱真假之關鍵。

證有真假憑諸脈,脈有真假憑諸舌。(清·俞震《古今醫案按)卷一·傷寒)

臨床辨證,若脈證出現真假疑似時,當以舌為辨。舌色紅絳,舌形堅斂蒼老多屬實熱證。舌色淡白,舌形浮胖嬌嫩邊有齒印多屬虛寒證。曹炳章《辨

舌指南》云:「辨舌質可驗五臟之虛實,視舌苔可察六淫之淺深」。實踐證明,舌象能夠比較客觀地反映病情,它對辨別疾病的性質、部位、推斷疾病的深淺,輕重,以及判斷疾病的轉化等,都有一定的意義。

虛實之要,莫逃乎脈。如脈之真有力,真有神者,方是真實證。似有力,似有神者,便是假實證。(明·張景嶽《景嶽全書》卷一·傳忠錄上·虛實篇)

八綱中的虛實是辨別正氣和邪氣盛衰的綱領。辨別方法,常以臨床證候為依據,但有時辨之不清,必以脈為準。「虛實之要,莫逃乎脈」,是指辨別虛

實的關鍵在脈。辨脈之法,以三部舉按有力者為真實證;輕按浮大弦硬,重按則無力,此乃胃氣匱乏之象,為假實證。故醫者辨虛實當以切脈為據,求脈真偽當以有力、似有力為準繩。

暴病多實,久病多虛;暴病多寒,久病多熱。(清·王旭高《醫學芻言·辨證概述》)

暴病者,病程短,一般正虛不甚,以邪實為主;久病者,病程較長,大多經過治療,其時邪氣雖衰,而正虛未復。所以說暴病多實,久病多虛。其言

暴病多寒,久病多熱者,諒係指傷寒之證,初則為寒,久則寒邪化熱,故曰久病多熱,非概所有暴病、久病之多熱多寒。綜上以觀,可見此語系提示臨床時必須詢問起病時間,時間之久暫,可為診斷虛實寒熱之參考。

最虛之處,便是容邪之處。(清·曹仁伯《柳選四家醫案》,繼志堂醫案·瘕癖門)

疾病的發生,不外正氣虛弱和邪氣的侵犯,而正氣虛弱又是發生疾病

的主要因素,故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曹氏所說「最虛之處,便是容邪之處」是對每個具體病來說的。《醫學真傳》亦云:「髒氣不足,病在髒;腑氣不足,病在腑;經脈不足,病在經脈」。《錦囊秘錄》云:「風寒外感,表氣必虛;飲食內傷,中氣必弱。易感寒者,真陽必虧,易傷熱者,真陰必耗」。可見,正虛是一般疾病發生的決定因素。正虛為本,邪實是標,臨徵者當須知此。   

心無水則孤火上逆,腎無火則寒水下凝。(清·唐笠山《吳醫匯講》卷八·攝生雜話)

心位居上屬火而藏神,腎位在下屬水而內寓相火。心腎陰陽在生理上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心火須有腎水的涵養方能下降,腎水必賴心火的溫煦始得蒸騰。心腎功能正常,則上下相交,水火既濟,與其他臟腑共同維持著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若腎陰不足,不能上滋心陰,則心火偏亢,可見失眠、多夢、耳鳴、心悸等症,故曰:「心無水則孤火上逆」。若心陽虛虧,不能下暖腎陽,則陽虛水溼凝聚下焦,可見浮腫、腹脹、小溲短少等症,故曰「腎無火則寒水下凝」。

肝陽伏,則風熄而鎮靜,肝陽升,則風旋而鼓舞。(清·謝映廬《

謝映廬醫案》)

肝為風木之髒,體陰而用陽,其性剛,喜條達,主動、主升,全賴腎水之涵養,血液的濡潤,則其剛勁之質始得為柔和之體,肝陽伏藏,不致陽升風動。故曰:「肝陽伏,則風熄而鎮靜」。若陰虧血少,不能涵肝,或抑鬱暴怒,皆可致肝陽上升,肝風內旋,而見頭部抽掣疼痛,頭暈目眩或口眼歪斜,肢麻或震顫,舌強,舌體偏斜抖動,言語不清,甚則卒然昏倒,手足拘急或抽搐

等動風之象。故曰「肝陽升,則風旋而鼓舞」。

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卷三·脾胃門)

此語為葉天士對胃脘痛引發因素的總結。認為胃脘痛雖有各種證型,但其起病之因,大多與肝鬱有關。肝病每因情志抑鬱,所願不遂,或鬱怒在心,久而不解,導致肝鬱氣滯,或肝氣橫逆,皆能犯及於胃,使胃氣失和。故葉氏認為: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以此揭示胃脘痛之病變,其標在胃,而其本實在於肝。故治胃者應首先著眼於肝。

肝風上升於巔頂,原屬陰虧;痰濁彌滿於中宮,多因脾弱。(清·

王旭高《王旭高醫案》卷二)

肝為風木之髒,體陰而用陽,必賴肝腎陰血之濡潤,方能發揮其正常的疏洩功能。若陰虛血燥則生風,風性動搖,上致巔頂,可見眩暈欲僕、耳鳴等

症;橫穿經絡,又可見肢麻、抽搐等症。由此可見風動諸症,其本在於陰虛,故日:「肝風上升於巔頂,原屬陰虧」。故治療肝風病證必須填補肝腎,滋養陰液為主,實為治本之謀。

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故脾氣健運,則水谷得以化生精微,敷布周身。若脾虛失運,則水谷不化精微,反生痰濁,停聚中焦,可見脘部痞滿、身重嗜睡、嘔惡痰涎、腹鳴且脹、大便多溏等症。故曰;「痰濁彌滿中宮,多因脾弱」。故治之者,當以健脾燥溼為要,不化痰而痰自消除。

脾腎為生痰之源,肺胃為貯痰之器。(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案》卷三)

脾居中焦,主運化水谷;腎處下焦,有蒸化水液,助脾運化之能。故脾腎功能正常,則水谷盡化為精微,輸布於周身。若脾腎功能失常,則水液不能正常輸化,不為津液反積聚為痰飲。故曰:「脾腎為生痰之源」。於此可悟治療痰證,欲杜生痰之根,當以補脾氣或以補腎溫陽為法。

肺位最高,為清虛之髒,胃在中焦,為水谷之海,肺胃功能正常,則能正常受納飲食物,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亦得以布達周身。若肺失肅降通調,胃乏和降受納,則痰飲易停,而見喘咳咯痰,嘔唾痰涎等症,所以說:「肺胃為貯痰之器」。故在痰多時可用降氣化痰,和胃蠲飲法,但這是治標之法。

肝一病即延及他髒。(清·李冠仙《知醫必辨》論肝氣)

此語是提示我們在臨證時要注意肝病可累及他髒而產生各種不同證候的特點,治療肝病時當重視防其傳變,已有傳變則應抓住肝病這個主要矛盾,根據具體情況恰當施治。肝病延及它髒而發病的如:肝病及心,致氣鬱痰凝,蒙閉心神,證見痴呆神昏;病及於脾,致運化失常,證見腹脹腸鳴,大便溏洩等;病及於肺,致火逆犯肺,證見嗆咳、咯血;病及於腎,致水液代謝失常,而為癃閉、水腫等;病及衝任,胞宮,則又可致月經不調或經閉、崩漏等。故曰:「肝一病即延及他髒」。這一論點與清-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肝為諸髒之殘賊」的認識是一致的。

肥人多痰,大半因溼。瘦人熱,旨因燥。(清·王燕昌《王氏醫存》卷九·肥人多痰瘦人熱)

肥人之所以多痰,多因脾胃運化乏力,釀溼而生,故王氏又曰「蓋不病則津液為脂膏,病則作溼釀痰也」(同上)。由此可知肥人之痰多,是聚溼所致。而溼之成,又由於脾胃之虛。若脾胃不虛之人,則與嗜食肥甘有關。瘦人熱,實即瘦人多火之意,火熱易傷津液,津傷則燥生,燥生則火熱可因而加劇,故曰皆因燥也。

-END-

【推薦閱讀】

朱進忠老中醫醫案 感冒類專題

冠心病?名中醫有六法可治之!

珍藏的治療瘙癢驗方10首

孟河名醫丁甘仁治療咳嗽的9種方法

蜀中名醫王渭川婦科用藥經驗介紹

十六張經方屢用屢效及辨析解方

四逆散的臨床運用體會|多則醫案

嶽美中教授秘傳7首經驗方

中醫凍瘡治療方法匯總(歡迎補充)

李東垣:昇陽十七方及用藥規律配伍原則

北京四大名醫糖尿病驗方及糖尿病偏方匯總

沈紹功教授臨床經驗32條學術觀點,句句真言!

治療腰椎病(腰椎間盤突出),我最常用蒲輔周的百損丸加減


相關焦點

  • 名醫沈仲理:漫談婦科痛症的辨證論治
    漫談婦科痛症的辨證論治作者/沈仲理婦科痛證,是指婦科經帶胎產中的各種疼痛症狀而言。 婦科痛症的診斷,主要是分辨痛因、部位和性質,還要分析患者平素的飲食、起居,體型之肥瘦,體質之強弱,發病的季節和疼痛的時間等。
  • 論胃病噎膈(胃癌)治法及反胃治法
    愚向謂此證系中氣衰弱,不能撐懸賁門,以致賁門縮如藕孔(賁門與大小腸一氣貫通,視其大便若羊矢,其賁門大小腸皆縮小可知),痰涎遂易於壅滯,因痰涎壅滯衝氣更易於上衝,所以不能受食。再三躊躇,不得其解,亦以為千古難治之證,原不能必其全愈也。後治一叟,年近七旬,住院月餘,已能飲食,而終覺不脫然。迨其回家年餘,仍以舊證病故,瀕危時吐出膿血若干,乃恍悟從前之不能脫然者,系賁門有瘀血腫脹也,當時若方中加破血之藥,或能全愈。蓋愚於瘀血致噎之證,素日未有經驗,遂至忽不留心。後讀吳鞠通、楊素園論噎膈,亦皆注重瘀血之說,似可為從前所治之叟亦有瘀血之確徵。
  • 心肺同調論治抑鬱症
    心肺同調論治抑鬱症袁聖龍 顏紅I 摘要:抑鬱症是臨床常見情感性精神疾病,中醫治療抑鬱症注重整體論治,眾多醫家大多從肝論治,認為抑鬱症的主要病機為氣機升降失調,氣機鬱滯,而肝主疏洩,因此調暢氣機從肝入手,治以疏肝理氣是臨床治療抑鬱症的常見方法。
  • 頭療的好處這麼多,頭療可以治白髮嗎?
    經過各大小區,你會發現頭療館越來越多,頭療消費的人群也在與日俱增。頭療養生行業作為一個有著廣大市場的行業,近幾年可謂是風頭正勁。雖然生活水平得到了明顯改善,但工作壓力的增大,生活環境的惡化,最近幾年,我國中青年脫髮和白髮率情況比10年前增長了20倍以上,其中,不少不到20歲的青年就開始出現脫髮和白髮的問題。
  • 溼飲痰瘀辨證論治舉例(一)
    溼飲痰瘀辨證論治舉例(一)                       楊思遠 2017.12.15
  • 經閉論治
    經閉論治來源:《血證論》
  • 鼻幹、鼻塞、鼻癢、流鼻涕,古今名醫這樣治!
    治法宜先散寒邪,後補衛氣,使心肺之氣得交通,則鼻利而聞香臭矣。麗澤通氣湯主之。眼多眵淚,溫肺湯。咳嗽上喘,禦寒湯。人參湯、辛夷散、增損通聖散、辛夷湯、醍醐散、通關散、防風湯、排風散、畢澄茄丸,皆治鼻塞之劑,宜審表裡寒熱而用之。(王肯堂《證治準繩》) 鼻塞證有二:凡由風寒而鼻塞者,以寒閉腠理,則經絡壅塞而多鼽嚏。
  • 辯證論治「入手」三條路
    辯證論治,在臨床中常要走三條「入手」路:一是「從辯病機入手」的辯證論治:根據「全部脈舌症狀」,先進行「辯證知機」(症—證)。辨清病機之後,再辨方證(類方——方)。「從辯證入手」的辯證論治,遵循「症—類方—方」的順序。
  • 醫案 | 論腦貧血治法
    《內經》則謂「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此二語實能發明腦貧血之原因,並已發明腦貧血之治法。蓋血生於心,上輸於腦(心有四血脈管通腦)。然血不能自輸於腦也。《內經》之論宗氣也,謂宗氣積於胸中,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由此知胸中宗氣,不但為呼吸之中樞,而由心輸腦之血脈管亦以之為中樞。今合《內經》兩處之文參之,知所謂上氣者,即宗氣上升之氣也。
  • 聖原中醫外治按摩膏的調理功效圖解
    一、九清溫通(關節、軟組織損傷不適)肩頸部:疼痛、僵硬、腫脹、壓痛;頸椎性失眠、頭暈
  • 小掌的名醫問答|給我一堵牆 治好你的肩頸痛
    「小掌的名醫問答」上線啦~掌上春城每周兩期,邀請昆明各大醫院名醫、專家為你解答各種健康問題。不繞彎子,不走遠路,一本正經又有趣的科普來啦,馬住前排座位,多隱私、多無釐頭的健康問題小掌都請專家回答你!掌上春城訊感覺肩膀上每天都扛了一袋大米,動不動就得甩甩頭「咔咔」兩聲,實在頂不住了就去按個摩。
  • 「名醫話健康」中醫辨證治失眠
    健康山東宣傳號有高度 有深度 有溫度關注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主辦,省衛生健康宣教中心承辦,山東廣播電視臺農科頻道播出的《名醫話健康》欄目,11月29日晚20:00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山東省千佛山醫院)專家做客演播室,為您講述《中醫辨證治失眠》。
  • 名醫珍言錄——辨證(氣血、臟腑、六淫)
    辨證是認識和診斷疾病的方法,是確定治法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辨證的目的。因而治病必先辨證,但辨證時除了辨主證外,還必須顧及兼證。因臨床中常有兼證不除而影響主證的治癒,故辨證時要分清主次,然後據主次緩急治之,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氣不足便是寒.氣有餘便是火。
  • 消渴中醫辯證論治 第二千六百五十九期
    此外,『風消』(《素問·陰陽別論》)『食亦』(《素問·氣厥論》)亦與本證相似。以上是《內經》敘述消證的大概。《金匱要略方論》有《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並治》專篇,始以『消渴』作為病證名提出,加以討論。其中述及『消渴』:渴欲飲水。其人苦渴者,計十七條,方六首。其他肺痿、水氣等篇亦有消渴,小便利數等文字,類皆言而不詳。仲景對消渴這一病證尚未下一個準確的定義。
  • 《傷寒論》中哪些經方可以療不寐?
    甘草調理諸藥 ,共治肝血不足 ,心失所養之不寐。臨床中可隨症加減 ,偏於陰虛肝旺者 ,配白芍藥、石決明、龍齒、牡蠣等 ;憂思勞傷心脾而出現虛煩出汗、口渴、心悸者 ,可配生地黃、白芍藥、五味子、牡蠣等。半夏「治腹脹 ,目不得瞑」(《本草綱目》),秫米「治胃不和 ,夜不得眠」(《名醫別錄》)。若溼重加陳皮、茯苓、薏苡仁、白豆蔻等 ;納差加蘇梗、谷芽、麥芽、雞內金等 ;伴脘悶噯氣加佛手、木香等。半夏瀉心湯出自《傷寒論》 ,辨證要點為心窩部脹悶 ,腸中咕咕作響 ,夜間不寐 ,情緒不寧 ,噯氣 ,納差。方中半夏既可蠲痰化飲 ,治心下痞悶。此方是治療胃腸病引起的夜寐不安的有效方劑。
  • 辨證論治的3重境界,看看你到了第幾重?
    臨床療效取決於醫生辨證論治的水平,辨證論治水平的高低又是醫生的理論功底、臨床經驗、思維感悟和文化素養等方面因素綜合運用的結果。從學術而言,辨證論治有三種境界。即是把病人的病情和臨床規範相比較,對號入座,看與孰相應,就從其證的範式名證、立法、處方。
  • 皂莢治各種癬有奇效
    皂莢療癬奇效編著/張樹生皂莢,辛、鹹、溫,有小毒。臨床多用其祛痰導滯,通關開竅。當知皂莢療癬有奇效,遇斯症而不用者,憾事也。《本草綱目》記載皂莢治「風癘疥癬」。癬之一病,其因不一。有因溼生蟲,蟲蝕而致者。
  • 名醫討論:脫髮證治
    治擬涼血消風為主 。 藥用 : 生地 、 丹參 、 側柏葉 、 女貞子 、 桑葉 、 黑芝麻 、 旱蓮草 、 白蒺藜等 。 或用當歸 、 側柏葉等分研末 , 煉蜜為丸 , 每丸10克 , 早晚各服一丸 , 常服一段時間可取效 。 (2 ) 氣血兩虛 : 常見於大病之後或婦女產後 。 由於氣血不能上潮 , 發失所養而落 。 治擬大補氣血 。
  • 如何論治?
    一邊發著高燒可能39、40℃,一方面全身冷的明顯,在被窩裡面還冷得哆嗦,全身在被窩裡面蜷縮著,身體發緊疼痛,這時候身體往往是沒有汗的,一把脈,脈是浮的。大家都有過這樣類似的經歷,經歷過,你就知道《傷寒論》麻黃湯證描述的就是這個情形,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脈浮緊。
  • 治陰虛勞熱方之十全育真湯
    並知治虛勞必先治血痺,治血痺亦即所以治虛勞也。或問∶治勞瘵兼用破血之藥,誠為確當之論,但破血用三稜、莪朮,將毋其力過猛乎?答曰∶仲景之大黃蟲丸,與百勞丸所用破血之藥,若大黃、乾漆、水蛭,皆猛於三稜、莪朮,而方中不用三稜、莪朮者、誠以三稜、莪朮《神農本草經》不載。至梁陶弘景著《名醫別錄》於《神農本草經》外增藥品三百六十五味,皆南北朝以前,名醫所用之藥,亦未載三稜、莪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