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咖啡有一個好處,是大多上班族能夠負擔得起。好的紅酒很貴,好的茶也是天價。有些公司的經理買的老茶,要花去他一年的薪水。無論是瑰夏還是藍山咖啡,它就算是很貴,也比不了頂級的紅酒和茶的價格。1997年,當時臺灣市面上加糖、加奶賣250到360塊臺幣一杯,算了一下成本,如果賣70塊錢臺幣不會虧本,但是也沒有賺錢。用藍山咖啡做了一次活動,賣100塊錢一杯,但是不許加糖、加奶,這既省了成本,又喝出了藍山咖啡的好滋味和烘焙的功夫。
因為很多人以為藍山咖啡不可能那麼便宜,媒體就來採訪,發現有家店小小的,自己烘豆子,說這是一家怪店,就紅了所以,臺灣人一開始不懂得喝咖啡的新鮮不新鮮,烘焙怎麼樣。店主覺得來店裡的七八成人都是喝不出來的,但是有一兩成喜歡時髦的人,比如有喝紅酒的、喝茶的習慣,或者聽說國外有特別好喝的咖啡,他們在味覺上比較敏感,喜歡追求飲品背後的知識,是喝得出來的。
還有個奇怪的現象,一些大學生是喝得出來的,他們在網上跟國外交流,還會買爆米花機自己烘豆子。這些大學生當時沒什麼錢,跑到歐舍來玩咖啡,我就讓他們自己衝自己喝,需要幫忙的時候,在店裡幫一下忙,不收喝咖啡的錢。經過20年,這些人中已經出了臺灣咖啡圈的名人,比如一家店的店長李雅婷,從店裡的小妹做起,她是第一屆世界盃虹吸咖啡大賽的冠軍,還拿過「世界咖啡師大賽」臺灣地區選拔賽的冠軍。
「一杯好咖啡的原則,我覺得第一是要喝出風土味,第二是能夠讓消費者喜歡,第三是接地氣,讓多數人喝完還想喝。」
風土味並不神秘,經常喝就能歸納出來。比如非洲豆裡出名的品種都集中在東非,它們的酸質成分比其他國家的要明顯,比較明亮,可能是柑橘檸檬類的酸,到了肯亞變成莓果類的酸,甚至偶爾帶有百香果的酸、葡萄柚的酸,這種地域風味很好辨識。除了風土味之外,一杯好咖啡必須讓消費者喜歡,這就需要在烘焙階段對咖啡因地制宜地調整。咖啡的風土味再好,如果消費者不喜歡喝,那豆子就可惜了。臺灣早期跟大陸現在是樣的,普通消費者不喝酸咖啡,我就把豆子炒得特別深,花香、水果香都沒有了,但是不酸,先讓人接受,以後再培養欣賞淺焙。接地氣說的其實是把客人培養成喝咖啡的行家,以後他自然就跟著你一起喝了。
咖啡是水果的果實,如果想喝出層次豐富的香氣和風土味,一定是淺焙,一定是酸的。酸沒問題,但是酸中一定要有甜來打底,也就是水果酸。一位資深咖啡發燒友20多年前去日本的時候,發現兩家不同的店,焙炒同一款豆子的方法是不同的,一家焙炒得深,有焦糖甜巧克力味,另家焙炒得很淺,是花香和藍莓味。
「這個事情一直在我腦子裡激蕩,難道不能兼顧嗎?回到臺灣,我開始把同一批豆子分成兩種出品,一種焙炒得深,種焙炒得淺。最開始喝深焙的、比較甜的人多,可是經過了很多年後,變成喝莓果調性的人多了客人們接到了產區的地氣,變得懂咖啡了。」除了順其自然地等客人自己喝懂,也要做些推廣。
很多咖啡店一直有試飲文化,只要是營業時間進到店裡來,就有咖啡免費喝,客人覺得好可以買豆子回去煮,也可以現場點來喝。公司的網頁上還有我們進貨的100多種豆子的風味特徵、香氣、產地等信息,如果是對咖啡感興趣的客人,不但能喝到,還可以很方便地查到資料。
從1994年開始,我還在臺灣各地辦品嘗會和趣味衝煮比賽。這件事有趣的地方是,我跟消費者們不是盲測來猜咖啡的品種和產區,而且鼓勵大家欣賞它的美。這一杯咖啡哪裡好喝,你喜歡它的哪個特點,這既讓人很放鬆,也能從客人的角度回溯,讓衝煮咖啡的人,炒豆子的人,跟咖啡農都戰戰兢兢地把品質顧好。很多對咖啡感興趣的人追求能夠喝出咖啡的品種和產區,這些都需要多喝才能記得住。
有一些客人已經喝了快20年,我們供給的印尼豆子、衣索比亞豆子或者瓜地馬拉豆子,他都能喝出來。比較容易練的方法是專注於某個產區或者品種,每天喝,喝個兩三年,就能喝出來了。
實習記者王雯清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