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為何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有教人平凡之意嗎

2020-12-26 顏小二述哲文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句話,從社會層面來看的話,大抵是在告誡人們不要太在乎名利,不要被外物牽絆。而為外物牽絆的「至人」、「神人」、「聖人」某種程度上說,是莊子思想中的理想人格。至於是不是教人平凡,每個人都可以說是獨特的,每個人都可以說是平凡的,所謂的不平凡,不過是自己給自己下的定義罷了。所以莊子這句話,如果說是教人平凡,可能有點偏離本意。

1、莊子思想中的理想人格:無外物牽絆

關於「至人」、「神人」、「聖人」的議論,在《莊子》一書中有這樣的記錄: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可以順應天地間萬物的自然之性,駕馭六氣的變化,繼而在無窮的境地中遨遊,那麼還需要憑藉什麼呢?所以才有這樣的說法:修養很高的人,是可以忘掉自己的,修養達到不測境界的人,是無意求功的,而聖人則更是無意於名而無名的。

基於此,我們不難看出,莊子這句話中「至人」、「神人」、「聖人」身上都有「無」的特點,而且他們的「無」對應的都是世人所求的「有」。世人因為太過在乎自己,最後反而為外欲所吞噬,失了自己,所以品德高尚的「至人」是沒有自己的。世人因為太過在乎功名,在追名逐利中身心相離,所以,修養達到不測境界的「神人」是「無功」的。世人太過在乎自己的名氣聲望,以至於變得表裡不一,虛偽做作,而修養極高的聖人,是「不求名亦無名」的。

所以,不論是「至人」,還是「神人」,抑或者說是「聖人」,他們都表現出了「無」,是莊子思想中的理想人格,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不為外物牽絆。

2、來自莊子的警示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莊子是十分讚美「至人」、「神人」、「聖人」身上表現出的「無」之精神的,而「至人」、「神人」、「聖人」無疑也是莊子心中的理想人格。但是從「至人」、「神人」、「聖人」身上,我們也不難看出莊子對人世間的「重我之私」、「重功利」、「重名之虛榮」的批判。

莊子那個年代,諸侯國之間戰亂不斷,人心浮動。因為諸侯國求賢若渴,於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便越來越激烈。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大抵就出於三種目的,其一,便是出於極端自私,十分注重自己的私利;其二,便是十分想要建立顯赫的功績,為了功績而功績,而此舉最終滿足的,大抵可能是自己的虛榮心了;其三,便是十分想要好的名望,注重名望的人,往往在脫離實際的好名望中身心背離,繼而在表裡不一中衍生虛偽。

基於對人世的觀察,莊子便用「至人」、「神人」、「聖人」來警示世人,旨在告誡世人,不要在利己排他的欲望中失了自己,不要因顯赫的功績而淪為功績的奴隸,更不要因名望而變得華而不實,表裡不一。

3、總結

所以,通過上面的議論,我們不難看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實則更多是要人抑制自身利己排他、追求功名利祿之欲望,而所謂的「至人」、「神人」、「聖人」則是莊子思想中的理想人格。至於「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不是教人變得平凡,如果以「教人平凡」作為莊子內核思想的解讀,可能還是有些個「淺」,畢竟生而為人,人人都特殊,人人都平凡,關鍵還看人怎麼看自己,怎麼看別人,不是嗎?

相關焦點

  •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什麼意思呢?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出自莊子《逍遙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句話怎麼理解呢?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到上古時代,道家思想的文化源頭。
  • 逍遙遊 選自《莊子·內篇》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56] 。第一段從形體大小,壽命短長,說明世間一切均有憑藉,有所局限,不能逍遙遊,只有三種人能達到逍遙遊的境界。堯讓天下於許由 [57] ,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 [58] ;其於光也,不亦難乎 [59] !時雨降矣,而猶浸灌[60] ,其於澤也,不亦勞乎 [61] !
  • 《莊子》中的「至人神人聖人」的到底是什麼人
    《莊子》最後對至人神人聖人的結論是什麼? 其實《莊子》裡面說得蠻清楚的。 《莊子·逍遙遊》最後一段,是「至人神人聖人」的出處: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倘若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藉什麼呢?
  • 《莊子》10句經典名言,感悟莊子的智慧!
    今天分享莊子的十句名言,與大家共同感悟和學習聖賢的智慧。一、人生天地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遊》人的壽命大多不過幾十年而已,雖然有時會感覺時間漫長,但相對於無限的時空而言,其實是很短暫的,就如白駒過隙一般,剎那間而已。
  • 莊子:不亂於心,不困於情,無喜無悲,無所待才是逍遙之人
    他講大鵬高飛萬裡與小鳥林間跳躍的故事,是說明境界越遠大,心靈越開闊,越能看到美麗的風景,雖然在莊子看來,大鵬和小鳥都擺脫不了有所待的困境,而無法逍遙;他講不以俗世榮辱是非為念的宋榮子和御風飄然而行的列禦寇無法逍遙,是說明人類只有放棄一切有所待,達到無所待,才能走向逍遙之境;他講隱士許由拒絕接受堯禪讓天下的故事,是講人一旦擺脫人間的名利權勢地位的最大誘惑,實現「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就能走向逍遙之道
  •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細數起來,人生何止千難萬苦:天倫之憾,風月之愁,黍離之悲,袍澤之恨,哪一件不是放不下、忘不了也捨不得的苦?《莊子·庚桑楚》中有言:「徹志之勃,解心之謬,去德之累,達道之塞。」用現在的話來說,人的一切苦痛都來源於內心,而這些來源於內心的苦痛卻往往是人給自身套上的枷鎖。人生要破除痛苦,就要從貪慾、意欲、情慾中解脫出來,才能養精修性,虛靜淡泊。
  • 莊子的姑射山神女象徵什麼?與斷髮紋身的越人又有什麼關係
    這是莊子借連叔的口,肯定了接輿所說的話,並不是大而無當,更不是大有逕庭、不近人情,而是確有其神、確有其事。「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礴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 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粃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
  • 莊子的思想主張,在現代社會還適用嗎?
    先看積極方面,一提起莊子,便會想到逍遙遊,如何達到精神上的絕對自由,是逍遙遊的主旨。一個人能無拘無束、悠閒自得地暢遊於世,是何等愜意之事,雖然很難做到,但這種豁達達觀、不拘小節的思想追求,於現代人啟發良多。
  • 《莊子》最深意的十句精髓,精闢有哲理,令人深思!
    【譯文】為善勿為求名之善,為惡勿為遭刑罰之惡。2、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選自《莊子·齊物論》。【譯文】聰明絕頂的人悠閒自得,小聰明的人斤斤計較;善於雄辯的人盛氣凌人,拙於言辭的人嘮嘮叨叨。3、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選自《莊子·逍遙遊》。【譯文】廚師即使不烹煮食物,主持祭祀的人也不能超越自己的職能而去代替他。
  • 至人無己,返璞歸真
    【原文】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譯文】無私忘我的人是最高尚的人,不刻意去創造功業的人是神聖的人,不有意追求名望的人是極其睿智的人。【解析】莊子在《逍遙遊》中這樣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所謂的「聖人無名」,是說作為理想人格的「聖人」,應該是淡泊名利,不為名利所左右的人。儒家認為社會動蕩的原因在於禮樂不興,主張以仁義治天下。莊子認為,追求名義、仁義、道德,這不但不能使社會達到太平,反而是社會動蕩不安的原因。
  • 修煉的五層境界:真人、至人、聖人、賢人、凡人
    真人的說法最早見於《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這裡描述的真人睡眠沒有夢,夢醒沒有憂愁,活得自由而逍遙。關於真人,《洞元自然經訣》言:「真人者,體洞虛無,與道合真,同於自然,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通。」這種深諳天地萬物之理的獲取方式,後人往往稱之為「道知」。
  • 莊子的經典名言名句
    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莊子  8、凡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莊子  9、忘其肝膽,遺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是謂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莊子  10、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  11、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醜窮,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為已處顯。顯則明。
  • 為什麼說《莊子》逍遙遊和《金剛經》其實講了同一件事?
    莊子的《逍遙遊》一開始講到鯤鵬,後來講到一隻小鳥和一隻大鳥之間的對話,其實高下不相慕,當你一旦落入到對小或者對大的羨慕時,你就又落入了一種關於「大小」的心理界面的迷失中;後來又講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人們經常會被「我有功勞」、「我有作用」的意識所綁架;再後來《莊子》講到了神人
  • 30句話讀懂莊子
    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莊子·外篇·知北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雜篇·讓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在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莊子·內篇·養生主》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
  • 讀莊子《逍遙遊》3:大而無用?你的境界限制了你的想像力
    前面我們讀過,莊子分別講了大鵬南飛和聖人無名的故事,來說明不同層次和境界之間的天壤之別,而惠子這裡講這個故事,是說莊子所說的那些大而空虛,並沒有實際用處,不如砸碎了之。看看莊子怎麼回答。莊子說:「先生實在是不善於使用大東西啊!宋國有一個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絲絮為職業,善於調製一種防治手生凍瘡的藥膏。
  • 歷史上有八聖,其中七聖無人不曉,為啥劍聖卻籍籍無名?他是何人
    古人也有美稱,比如在春秋戰國時期,一般對有學問的人的美稱就是「子」。那時候能夠被人稱作「子」,對於遊學的士人階層來說,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比如孔子、孟子、荀子、韓非子等等。
  • 《莊子》:坐忘、心齋與喪我
    莊子提出了「逍遙無待之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理想人格論。我們在這裡著重討論《莊子》內篇中的《大宗師》《齊物論》《逍遙遊》三篇文章。莊子認為,人們通過修養去體驗大道、接近大道,可以超越人們對於生死的執著和外在功名利祿的系縛。但這不需要人為地去做什麼。他的修養原則是「不以心損道,不以人助天」,依此而可以達到「寥天一」的境界。其生命體驗、審美體驗的方式是直覺主義的「坐忘」。「何謂坐忘?
  • 《莊子》:不爭辯,不計較,是一個人變強大的徵兆
    我們讀《莊子》,不是要成為莊子,而是學習莊子的精神,逍遙、灑脫、物我兩忘,成為更好的自己。每次讀《莊子》,都感到心曠神怡,今日感悟如下:不爭辯,不計較,是一個人變強大的徵兆。一、不爭辯,定靜生智慧。有道者不為之。《莊子》以寓言故事的方式講述,更容易理解:《逍遙遊》裡,斑鳩、麻雀等小鳥認為,只要飛到樹梢上覓食就足夠了,何必要飛幾萬裡去南海?所以他們集體嘲諷鯤鵬「水擊三千裡、摶扶搖而上九萬裡」的行為。莊子說「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 莊子《逍遙遊》原文及賞析
    《逍遙遊》翻譯 北海有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幾千裡。《逍遙遊》第三段從「故夫知效一官」至「聖人無名」,在進行了上述那一番奇異無比的比喻和描述之後,逐次展開了對處於不同思想境界的幾種人的描寫和評論。莊子告訴我們:有些人智慧能勝任一個官職,行動能庇護一鄉之眾,道德能符合一個國君的要求,而才能得到全國的信任,他們雖然自我感覺都不錯,但也只不過像僅僅能騰躍幾丈的小麻雀罷了。宋榮子禁不住要嘲笑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