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句話,從社會層面來看的話,大抵是在告誡人們不要太在乎名利,不要被外物牽絆。而為外物牽絆的「至人」、「神人」、「聖人」某種程度上說,是莊子思想中的理想人格。至於是不是教人平凡,每個人都可以說是獨特的,每個人都可以說是平凡的,所謂的不平凡,不過是自己給自己下的定義罷了。所以莊子這句話,如果說是教人平凡,可能有點偏離本意。
1、莊子思想中的理想人格:無外物牽絆
關於「至人」、「神人」、「聖人」的議論,在《莊子》一書中有這樣的記錄: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可以順應天地間萬物的自然之性,駕馭六氣的變化,繼而在無窮的境地中遨遊,那麼還需要憑藉什麼呢?所以才有這樣的說法:修養很高的人,是可以忘掉自己的,修養達到不測境界的人,是無意求功的,而聖人則更是無意於名而無名的。
基於此,我們不難看出,莊子這句話中「至人」、「神人」、「聖人」身上都有「無」的特點,而且他們的「無」對應的都是世人所求的「有」。世人因為太過在乎自己,最後反而為外欲所吞噬,失了自己,所以品德高尚的「至人」是沒有自己的。世人因為太過在乎功名,在追名逐利中身心相離,所以,修養達到不測境界的「神人」是「無功」的。世人太過在乎自己的名氣聲望,以至於變得表裡不一,虛偽做作,而修養極高的聖人,是「不求名亦無名」的。
所以,不論是「至人」,還是「神人」,抑或者說是「聖人」,他們都表現出了「無」,是莊子思想中的理想人格,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不為外物牽絆。
2、來自莊子的警示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莊子是十分讚美「至人」、「神人」、「聖人」身上表現出的「無」之精神的,而「至人」、「神人」、「聖人」無疑也是莊子心中的理想人格。但是從「至人」、「神人」、「聖人」身上,我們也不難看出莊子對人世間的「重我之私」、「重功利」、「重名之虛榮」的批判。
莊子那個年代,諸侯國之間戰亂不斷,人心浮動。因為諸侯國求賢若渴,於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便越來越激烈。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大抵就出於三種目的,其一,便是出於極端自私,十分注重自己的私利;其二,便是十分想要建立顯赫的功績,為了功績而功績,而此舉最終滿足的,大抵可能是自己的虛榮心了;其三,便是十分想要好的名望,注重名望的人,往往在脫離實際的好名望中身心背離,繼而在表裡不一中衍生虛偽。
基於對人世的觀察,莊子便用「至人」、「神人」、「聖人」來警示世人,旨在告誡世人,不要在利己排他的欲望中失了自己,不要因顯赫的功績而淪為功績的奴隸,更不要因名望而變得華而不實,表裡不一。
3、總結
所以,通過上面的議論,我們不難看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實則更多是要人抑制自身利己排他、追求功名利祿之欲望,而所謂的「至人」、「神人」、「聖人」則是莊子思想中的理想人格。至於「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不是教人變得平凡,如果以「教人平凡」作為莊子內核思想的解讀,可能還是有些個「淺」,畢竟生而為人,人人都特殊,人人都平凡,關鍵還看人怎麼看自己,怎麼看別人,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