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中的「至人神人聖人」的到底是什麼人

2020-12-23 騰訊網

《莊子》最後對至人神人聖人的結論是什麼?

其實《莊子》裡面說得蠻清楚的。

莊子最終追求的是人精神層面的升華,是絕對的、不必有任何依託的自由,即「逍遙遊」。而他文中的「至人神人聖人」其實就是能夠達到「逍遙遊」狀態的人。

在前文的比喻中,鯤鵬能夠乘風起,遨遊萬裡,憑藉的是風,而列子能凌空而行,憑藉的是氣,就是說,他們這都還不能算理想的「逍遙遊」狀態。

理想的「逍遙遊」就是什麼都不需要憑藉的自由——也就是精神層面的完全自由。

《莊子·逍遙遊》最後一段,是「至人神人聖人」的出處: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倘若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藉什麼呢?所以說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逍遙遊」的狀態,是順應天地法則、順應自然變化、精神絕對自由地暢遊於無邊無際的精神世界,而不需要任何的憑藉。

那如何才能做到這種絕對的精神自由呢?那就是先做到「無己、無功、無名」。

「聖人」、「神人」、「至人」,含義上沒有本質差別,指的都是達到「逍遙遊」境界的人。

「無己」,就是無我。這個「無我」並非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而是認識到自己和萬物並無區別,與大自然渾然一體,而感覺不到「我」的特殊性。

「無功」,就是不追求建功立業。世間萬物是「道」的不同狀態,功業算什麼呢?這並非放棄進取心,而是進取心的實現要順應自然法則、順應萬物變化之理,做到不違背自然的「無為」。

「無名」,就是不追求名譽地位。「無名」,才能做到齊物,齊物才能「無己」、才能「無功」。

能夠做到「無己無功無名」的人才是真正超脫現有世界牽絆的自由者。

這種人,達到了「逍遙遊」的狀態,掌握了突破精神牢籠的大智慧,就是「至人神人聖人」。

相關焦點

  • 莊子的姑射山神女象徵什麼?與斷髮紋身的越人又有什麼關係
    讀過《莊子》的人,都會對姑射山的神女影像深刻。《莊子》中的姑射山神女,是何等的端莊美麗,是何等的超凡脫俗,是何等的逍遙自在,又是何等的神通廣大。那麼,莊子所描寫的姑射山神女到底象徵了什麼呢?又到底想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呢?這是研究《莊子》的人,都喜歡談論的一個話題。肩吾問於連叔曰:「吾聞言於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返。
  • 莊子為何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有教人平凡之意嗎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句話,從社會層面來看的話,大抵是在告誡人們不要太在乎名利,不要被外物牽絆。而為外物牽絆的「至人」、「神人」、「聖人」某種程度上說,是莊子思想中的理想人格。1、莊子思想中的理想人格:無外物牽絆關於「至人」、「神人」、「聖人」的議論,在《莊子》一書中有這樣的記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 《莊子 · 至樂》
    今俗之所為與其所樂,吾又未知樂之果樂邪?果不樂邪?吾觀夫俗之所樂,舉群趣者,誙誙然如將不得已,而皆曰樂者,吾未之樂也,亦未之不樂也。果有樂無有哉?吾以無為誠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樂無樂,至譽無譽。"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雖然,無為可以定是非。至樂活身,唯無為幾存。請嘗試言之: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故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生。芒乎芴乎,而無從出乎!芴乎芒乎,而無有象乎!
  • 揭秘《莊子》中失傳的修行功法
    因為其書雖言修行,卻總是讓人感覺言不盡意,支離破碎難成體系。或許在莊子的那個年代,他們有師門傳承,有完整的修煉法門,不然也不會出現好幾個人同門修行的盛況,但是時過境遷,漸漸失傳了。不過從隻言片語中,再結合自己的切身體會,我們仍能得以一窺端倪。
  • 逍遙遊 選自《莊子·內篇》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越有難,吳王使之將 [100] ,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 [101] 。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 [102] ,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103]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 [104] ,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105]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 [106] 。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 [107] ,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 [108] 。
  • 在莊子眼中,到底什麼是有用之物,什麼是無用之物?
    《莊子》中,許多篇目都討論到「有用無用」的問題。莊子在這些篇章中,一直在傳達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是有用之物?什麼是無用之物?莊子提出了和一般人不同的觀點,舉了許多生活中的例子,讓我們可以深刻地思考這個問題。
  • 漫談莊子:物我合一,形神共舞;《莊子》名言十句,看透世事
    靈巧的人多勞累而聰慧的人多憂患,沒有能耐的人也就沒有什麼追求。不管是才智勝任一官之士,還是善行和品德使一鄉一君滿意之人,抑或能力使一國信任的大成之人,在莊子眼裡都不值得一提。就是超越於世俗的宋榮子和揚起於現實的列子,雖然不汲汲於虛名,不汲汲於功利,但莊子仍認為他們猶有所待。因為此時莊子早已將「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裝在心中,從形中解開了心靈的枷鎖,似乎已經突破了儒家的「克己」有我達到了無我之境。
  • 至人無己,返璞歸真
    【原文】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譯文】無私忘我的人是最高尚的人,不刻意去創造功業的人是神聖的人,不有意追求名望的人是極其睿智的人。【解析】莊子在《逍遙遊》中這樣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所謂的「聖人無名」,是說作為理想人格的「聖人」,應該是淡泊名利,不為名利所左右的人。儒家認為社會動蕩的原因在於禮樂不興,主張以仁義治天下。莊子認為,追求名義、仁義、道德,這不但不能使社會達到太平,反而是社會動蕩不安的原因。
  •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什麼意思呢?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出自莊子《逍遙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句話怎麼理解呢?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到上古時代,道家思想的文化源頭。
  • 莊子|至樂
    《莊子》 至樂天下有至樂無有哉?有可以活身者無有哉?今奚為奚據?奚避奚處 ?奚就奚去?奚樂奚惡?故曰:「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雖然,無為可以定是非。至樂活身,唯無為幾 存。請嘗試言之: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故兩無為相合,萬 物皆化生。芒乎芴乎,而無從出乎!芴乎芒乎,而無有象乎!萬物職 職,皆從無為殖。故曰:「天地無為也而無不為也。」人也孰能得無 為哉!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
  • 莊子:高明的人,都會吸取純淨高能量
    大家想像一下,這樣的人存在嗎?完全是生活在二次元世界中的怪人吧。我們能想到的外星人也不過是大腦袋,大眼睛無嘴綠皮膚什麼的,不具備莊子解說的相貌。別的不說,把「無」當頭腦,這意味著什麼?放眼望過去,這個用「無」作頭腦的人別人是無法看到他的臉。科幻電影中的隱身人,他的頭雖然能隱形,可還是有弱點的,如果被澆上水,依然能看到。
  • 莊子:人唯孤獨,方能出眾
    莊子說:「獨來獨往,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人生在世,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因為生而不同,所以難免會感到孤獨。》中有一個這樣的故事: 惠施在梁國做相國的時候,莊子準備去拜訪惠施。
  • 莊子:上帝住進「衰人」哀邰它
    >王育琨一轉念,我驀然發現上帝住進了「衰人」哀邰它,可以照見每個人最細微處的糾結,一切煩惱見光就遁去……莊子在《德充符》中塑造了一個現實社會中的所謂「不堪者」——他相貌醜陋,身體也不是很健全,更沒有什麼錢,但是卻超級有魅力!?
  • 莊子·外篇·至樂
    莊子·外篇·至樂天下有至樂無有哉?有可以活身者無有哉?今奚為奚據?奚避奚處?奚就奚去?奚樂奚惡?
  • 莊子:不亂於心,不困於情,無喜無悲,無所待才是逍遙之人
    原來,莊子是一個偉大的寓言家,在他的故事背後,處處充滿了玄機,充滿了對人類如何追求心靈的絕對自由的思考。但擺脫塵世的生活,用超越的審美的姿態,去追求心靈的絕對自由,談何容易?因此,即使是在莊子看來,無己、無功、無名,也只有那些至人、神人和聖人才能達到,而這些人,是莊子逍遙哲學的最高人格理想,接近於神話中的仙人。
  • 接著想像那個叫莊子的人丨賈行家專欄
    原創 賈行家 單讀我們都聽過「莊周夢蝶」的典故,莊子究竟想在這個故事裡說些什麼,這卻不是一個很好回答的問題。賈行家專欄的第二篇,繼上周的《<莊子>給了我們一種安頓情緒的方式》之後,今天我們接著想像那個叫莊子的人。
  • 莊子的千古名句,我們都聽過,卻沒有多少人能夠理解!
    莊子有一句話,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但卻沒有多少人,真正理解過。莊子在養生主中,說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也。」這句話大概含義: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人生去追求無限的知識,是必然要失敗的。
  • 好辯的惠子遇到莊子
    眇乎小哉,所以屬於人也!謷乎大哉,獨成其天!莊子原著以及郭象的註解,再參考近人的解讀,也還是玄妙,但是義理深刻,偶然契入一點,就覺日常待人接物,得到真實的受用。惠子謂莊子曰:人故無情乎?莊子曰:然。惠子曰: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莊子的思想博遠宏大,奇思妙論,而莊子的好朋友惠子突然跳出來了,喜歡辯論的惠子抓住莊子的小辮子,說「人難道是沒有情感的嗎?」
  • 大隱莊子:影子中的人生,影子中的隱喻,影子的影子說明了什麼?
    一、《莊子雜篇漁父》含沙射影這個成語我們都不陌生,而這個成語來源於《山海經》,傳說有一種水生怪物蜮,這種怪物有一種特別的攻擊能力,可以在水中向人的影子噴射沙子,從而使人生病,被噴中的人不僅發熱、頭痛而且嚴重的還會導致死亡,可見人的影子,與人的肉體是同一體。
  • 讀《莊子 · 達生篇》
    至人潛行不息,滔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慄,是因為保守純和之氣,養於恬淡之心所致。彼將處乎不淫之度(止於所受之分),而藏乎無端之紀,遊乎萬物之所始終,壹其性(飾則二矣),合其德(不以物離性),以通乎物之所造(通自然之本)。如此,全而不虧,心神凝照,「其天守全,其神無邪,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