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東航「周末隨心飛」上線以來,其新鮮的銷售模式及前所未有的實惠價格吸引了大批消費者。然而產品開售兩周,兌換使用中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在微博、黑貓投訴等平臺上,許多顧客反映「隨心飛」使用體驗差,甚至認為自己上當了。
作為民航領域首款不限次、任意飛的航空產品,東航「隨心飛」只需3322元,就可以在年底前的周末不限次免費乘坐東航經濟艙,只需額外支付燃油附加費、民航發展基金等少量的附加費用。所以產品推出後,消費者的爭搶一度讓平臺APP瀕臨崩潰。
對東航來說,過去一段時間以來,受疫情影響,業務出現大幅下滑。「隨心飛」超出預期的市場反應,為東航帶來了可觀的現金流,也能提振消費,有助於疫後經濟恢復。
然而,在消費者爭相搶購的同時,「隨心飛」產品可謂槽點多多。比如機票兌換不暢,要麼第三方平臺顯示有票,東航APP卻顯示餘票不足,要麼顯示有餘票,但普通購買可以成功訂票,使用「隨心飛」卻無法下單兌換。
再比如航班調整問題。消費者購買不限次的「隨心飛」產品,本身就是看中其性價比,可以以低成本實現周末兩日遊。然而實際訂票時,熱門航線經常訂不到票,即便訂到了票也經常遭遇航班的延誤或者取消,有些連簡訊通知都沒有,徹底打亂了消費者的出行安排。
在微博、黑貓投訴等平臺上,可以看到很多類似問題的投訴。對消費者而言,花費三千多元購買了「隨心飛」,卻一點都不隨心,反而還有點鬧心。環節的疏漏,規則的不合理,大大降低了用戶體驗,甚至有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嫌疑。
針對產品面臨的爭議,東航方面日前作出回應,稱對系統網絡進行了更新和優化,像顯示有餘票卻無法兌換的情況已經得到了解決,關於簡訊通知提醒、退改籤的認定規則同樣實現了優化。
其實從東航的角度看,在民航領域首次推出不限次任意飛的產品,這種吃螃蟹的舉動,難免會出現各種疏漏,比如技術應對不夠充分,或者規則設計不夠合理等,都在情理之中。關鍵在於,得根據用戶的反饋情況及時調整,不斷改良產品,而不能只想著減少成本,利用規則設計的不完善去減損消費者的利益。
目前,東航已經進行了諸多優化,但消費者吐槽的一些問題,比如熱門線路兌換不暢,航班頻繁調整等依然沒有完全解決。東航要贏回市場口碑,就得拿出相應的誠意,儘可能地減少或明或暗的使用限制,提升用戶體驗感,讓「隨心飛」真正實現隨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東航「吃螃蟹」之後,華夏航空、海南航空等航空公司同樣先後推出了類似的不限次乘機套餐。這種相互競爭的局面,為消費者提供了多元化的選擇,可以倒逼航空公司改良產品,無疑是好事。但同樣也得提醒,在東航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後續類似產品的規則設計理應充分尊重消費者的權益。總之,經營者不能為了商業利益的最大化店大欺客,讓隨心飛有名無實。(熊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