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顧名思義就是過去的舊的事情。至少在新華字典上是這樣認為的。今天,我們要說的美國著名劇作家羅伯特·麥基著作的獻給中國的影視創作者的《故事》。
這是一本經典的創作的書籍,打破了我們原有的知識體系。所謂的天才型創作家往往會突破人們的認知偏見,寫出一個個咬人的故事情節。故事,首先是有價值的。它能夠把過去以及把身邊新聞熱點的話題連成一條線,把現實與事件連接到一起,把記憶中片段閃回的鏡頭拼成一個完整的畫面。
故事能夠以人類交流的任何方式來表達。戲劇、散文、電影、歌劇、啞劇、詩歌、舞蹈都是故事儀式的輝煌形式,每一種都有其娛人之長。所謂的故事天才有別於文學天才,故事的形式多種多樣。這不一定是單一的詩歌戲劇等。
再者,故事是可以經過學習鍛鍊來創作出來。我就學會了!其實很多小說的套路都是一樣,故事情節也有很多相似之處,我們可以把看過的書籍記錄下來,日積月累,你也會變成傳說中的大神。寫作,在於持續的輸出和持之以恆的堅持。
羅伯特·麥基在數中提到:電影是時間的藝術,而不是造型的藝術。而且時間藝術第一大訓誡就是:汝必留最佳於最後。藝術起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生活是在時間中度過的。我們把握住了時間,也就是抓住了故事的重點。
過去在我們的認知中,能把我們自己經歷過的東西一五一十的講出來就可以了,但是觀眾壓根不會在意一個平凡人的故事經歷過了什麼。所以,在這一點上面作家的經歷壓根就是別人口中的談資。人物的欲望越強,創作的故事就越好看。因為人物慾望的價值尺度與他為達到欲望而願意承擔的風險成正比;價值越大,風險便越大。價值,取決於社會必需勞動時長。
一個好的故事,在於你願意放棄一些東西。你試問一下:
你願意犧牲時間?
你願意犧牲金錢?
你願意犧牲親人?
······
如果你可以的話,那就OK了。作家之所以甘願冒著犧牲時間、金錢和親人的風險,是因為他的雄心具有一種決定生活的力量。而這股力量的源泉是對於生活的熱愛。
欲望,是人的內在驅動力。政客們迷戀權力的力量,政治是我們給予任何社會中權力分配的名稱,人類只要聚集在一起做事,就永遠會有權力分配的不平衡。看過馬丁老爺爺的書籍,都知道權力的遊戲有時候是多麼的戲劇性。寫作,是為了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者展示作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把自己認可的東西故事這個媒介表達自己獨特的見解。
戲劇的衝突離不開情感的投入。這裡有兩條原理控制著觀眾的情感投入。
第一是移情:對主人公的認可,將我們拉入故事之中,設身處地地為我們自己的生活欲望喝彩。第二是可信:我們必須相信,或者如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所指出,我們必須心甘情願地暫停我們的不信任。
關於信任,這個確實是很難做到的。一旦觀眾相信故事中的人物和事情以及情感,很多事情都簡單了很多。如果能陷入自己的作品中,讓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影響到自己的創作更好,之前就有寫作書籍提到:愛上自己創作的小說人物,伴隨著情節的推動,同角色一起喜怒哀樂,發生共情的作用。
關於劇作家的改編問題,作者在書中提到改編的第一條原則就是:小說越純,戲劇越純,電影就越差。這裡就很好的解釋一部很好的原著為什麼改編電影以後就會毀原著了,原著和小說基本不是一回事了。再者就是看起來不怎麼樣的小說,改編成電影卻是非常經典的作品。例如:科幻小說《流浪地球》改編的電影票房的非常高,小說《阿甘正傳》也不怎麼樣,但是改編成為電影卻是經典中的佳作。
很多人去看電影,跟我看到的完全不是一回事。看到的聽到的完全就是兩碼事。電影首先是看的,然後才是聽的。電影是看的, 戲劇是聽的。電影美學百分之八十屬於視覺,百分之二十屬於聽覺。大部分喜劇是非常富有戲劇性的,那些臺詞都是非常押韻的。有些還是一語雙關的。像動作片就要觀賞動作的美感了。但是我們這裡所說的故事情節非常強的電影。
這裡教大家如何看電影?
我們想要看,而不是去聽。我們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們的眼睛上,由於我們的能量都集中於眼睛,而其聲音僅僅是半聽。反之,戲劇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耳朵,對舞臺只是半看。
著名的潛意識心理學家榮格相信,世界上的每一個人在出生之時都會被賦予一個與生俱來的,關於什麼是「英雄」、什麼是「壞蛋」、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求索」,什麼是「升華」的潛意識模型。而把這個原始模型引入文藝創作與文藝評論之後,我們可以更加理解不同文化種族階級為何能夠欣賞同一個原始模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