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微觀三農"關注本號。每天乾貨餵飽你!
臺中以南遍地都是檳榔樹,人們都只是吃檳榔果,沒想到向來被視為廢棄物的檳榔葉,也有重生的一天!
曾就讀新加坡理工學院國貿系的盧建良用檳榔葉來做拖鞋,2013年開始在當地銷售,同年8月到美國拉斯維加斯參加國際鞋展,現場就接獲1,600雙訂單,並且成功銷售到海內外!
檳榔樹已經陪伴臺灣數十載了,與文化息息相關。二十二歲時的盧建良,在新加坡剛退伍就回到嘉義老家探望親人。當他看見家中長輩採集檳榔菁仔時,習慣性地將掉落的檳榔葉塞入鞋中,據說檳榔葉有吸汗、除臭的功能,所以他突發奇想,何不試試用檳榔葉來做拖鞋呢?
發現這個商機,於是盧建良上網搜尋檳榔葉拖鞋的相關產品,發現只有學生曾拿檳榔葉拖鞋去參賽,但並沒有進一步研發成商品,因此他決定要投入這項新興產業。
家中三代均從事紡織業,沒有拖鞋產業的背景,讓這個新點子只能從零開始。
在創業過程中最困難的莫過於找工廠,因為拖鞋已走上黃昏產業,多數廠商不願意利用檳榔葉來當成製作拖鞋的材料。盧建良的老婆謝雅竹說,當初把所有臺灣的鞋廠製成列表,一家一家地詢問合作事宜,雖然多次被拒絕,但最後還是找到一家位於彰化的工廠願意合作。
2012年初創立Betel Life,從搜尋資料,到尋找能夠合作的加工廠,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才推出品牌這個品牌。
對於檳榔葉拖鞋的製作過程,盧建良要求也很嚴格。
檳榔農撿取掉落的檳榔葉子,裝成一箱一箱地運送。
收到的第一件事情是清洗檳榔葉上的泥巴、雜草,接著曝曬三十分鐘,目的是殺菌跟殺蟲。
簡單地切裁之後,再利用高溫熱壓葉子,等待約十五分鐘,觀察葉片的表面平整度,再予以分類。因為檳榔葉子的厚度不一,製作人員會利用研磨機把厚度磨到一定的程度,然後使用裁斷機裁出鞋型。
最後送到彰化的工廠進行加工,做成檳榔葉拖鞋。
盧建良說,製作的過程堅持不漂白、不用任何化學藥劑去處理,使檳榔葉保有原始的斑紋,從原料、成品到製程均通過SGS檢驗核可,即使鞋子丟棄後仍可被環境自然分解,進而保護環境、永續發展。
在經過1000雙檳榔葉拖鞋打版後,才有了第一雙成品;但,十分要求品質的他,並不急著將商品賣出,從新加坡市集擺攤開始推廣,廣納消費者意見。
東南亞四季如夏,穿拖鞋的人比穿鞋子的人多,大概街上每10個人,就有6個人穿拖鞋或涼鞋,於是盧建良選擇先從海外市場布局。新加坡是非常國際化的城市,每年都會吸引眾多國際觀光客,主打東南亞市場,在新加坡設立分公司,有助於品牌拓展。
檳榔葉是自然的材料,所以檳榔葉拖鞋穿起來很舒適,也深受大家的喜愛。主要的消費人群大概是從二十五歲的社會新鮮人到老年人。
盧建良笑說,「踩著檳榔葉的感覺就像踩在大地一樣舒服。」
基於感恩反饋,盧建良在2014年捐贈了兩百雙檳榔葉拖鞋給華山基金會中埔站,希望籌募中埔分站的營運經費。盧建良也提到,跟檳榔農購買檳榔葉時,是以一片一片去計算,給的價錢甚至高於檳榔籽的價錢,且檳榔葉的撿集比起檳榔菁仔的困難度低很多,這樣既保證了原材料的質量,又有利於檳榔農的生計。
2014年10月品牌紅回臺灣,陸續在PChome商店街以及臺北101小城故事、嘉義KANO故事館等虛實通路上架,並積極與北科大、雲科大等大專院校產學合作,讓設計科系的學生以檳榔葉研發新品,如手機殼、鍵盤殼、杯墊等。
盧建良說,環保一定是未來的趨勢,他希望有一天,業界可以共同重視回收再生的價值,讓我們所處的環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