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正午陽光出品,阿耐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都挺好》最近在網上引發許多討論。該片講述表面上無限風光的蘇家,隨著蘇母的突然離世,瞬間分崩離析。幾個兒女之間,以及和父親之間的矛盾,戳中許多觀眾的心。是什麼讓一家人的關係如此扭曲?每個人的心靈都得了什麼病?
矛盾根源:家庭關係倒錯,母子、父子關係顛倒
《都挺好》的劇情展開時,母親陳瑾已經去世,蘇家一家人病態關係卻是以消失了的母親為核心展開。與一般家庭裡老人失去伴侶強忍悲痛料理後事不同,大兒子明哲剛趕回來,父親蘇大強倒伏在明哲大腿上,叨叨著老宅不能住,二兒子明成的家也不能住,因為這兩家到處是老伴兒的影子。倒伏在兒子腿上這個鏡頭揭出了藏在暗裡的蘇家關係的各種倒錯:跟蘇母名義是夫妻,實則是代理母親與兒子,而且父子關係也是顛倒的。
妻子去世後的蘇父躺在大兒子腿上。圖源網絡
蘇大強和陳瑾的伴侶關係中,陳瑾是蘇大強的代理母親。作為丈夫,他是懦弱無能的,在家裡大小事由陳瑾說了算,陳瑾不斷貼補二兒子明成一家,去世時家中存款只剩五萬。蘇大強沒有「話事權」,他把自己的位置也擺在陳瑾兒子的位置上,去計較老伴兒給了明成多少錢,每一筆都記帳。
觀眾看到蘇大強記帳這裡會覺得到處透著彆扭,原因就在於此,這不是父親對兒子的方式,倒像是兩個爭寵的兒子乃至情人的相處方式——他不是把帳目告訴女兒明玉了嗎?可是在明玉成長過程中需要他幫著說話時,他頂多悄悄地夾個雞腿給女兒,卻不能負起父親的責任,為明玉爭取她在家中應得的關愛和地位。
蘇大強和家中所有人的關係都是處於「兒子」的位置,他和子女的關係也是倒錯的:他是明哲、明成、明玉的父親,卻要求兒子和女兒把他當成未成年的兒子照顧。外賣不好吃要找明成,洗澡要兒子、兒媳婦勸,偷吃鴨脖子導致腹瀉,明成做好了飯他挑三揀四故意不吃……這些行為更像是學齡前兒童的行為。
偷吃鴨脖食物中毒的蘇父(圖右)在醫院打點滴,二兒子陪同(圖左)。圖源網絡
他原本給陳瑾當兒子慣了,現在繼續給子女當兒子,又加上老伴去世可能導致心理退行,行為更加幼稚化。如今老伴不在,子女全成了他的「父母」,嫌明成的車不好,他坐明玉的車;嫌明成夫婦照顧得不好、房子不大,要到美國住大兒子明哲的房子。要子女爭著寵自己,說到底,還是愛的匱乏導致心理、行為幼稚,像個愛的黑洞一樣,無休止地哭鬧著要子女的愛。
蘇家是中國社會常見的一種家庭形態,母親強勢當家做主,父親失位、父愛缺席。在這樣的家庭裡,母親往往把心血傾注到子女身上(特別是兒子),反而在精神上由兒子頂在丈夫的位置上。蘇家頂位的是二兒子。二兒子最無能,光會耍嘴皮子啃老,其實二兒子明成最像父親,沒有能力承擔起家庭重擔。
我們不妨做個猜測,陳瑾生前對丈夫不滿,假如她離婚了又再婚,找的男人估計還是個無能的——從她挑選二兒子作為最喜歡的子女裡已經反映出,她在無限度為丈夫、兒子付出中才能獲得存在感,丈夫和兒子的無能成就了她活著的價值。
當今中國社會許多女性一邊罵媽寶男,一邊不由自主跳進媽寶男的婚姻中,大多由於習慣了原生家庭中強母弱父的形態。除了無限度為丈夫、子女付出外,沒有學會新的平等付出的家庭關係模式,也沒有意識到存在價值可以經由自我實現來證明。
遺毒子女:後輩心理問題是家人互相影響的結果
在父母病態、倒錯關係的影響下,蘇家三個子女在自身心理健康和親密關係的處理上都出了問題。首先三人的情緒幾乎都是「裸奔」的,缺少調節能力,又常常把未經處理的情緒直接抖給關係中的另一方,試圖讓別人來照顧自己的情緒。明哲回家奔喪,明玉未能如他所想給予撫慰性擁抱,而是電話不斷,他馬上來了情緒,給明玉甩臉色。明玉和二哥明成有矛盾,二嫂朱麗與她素不相識,她分不清情緒指向對象(二哥),面對二嫂友好建立關係的企圖,也甩了臉色。蘇大強腹瀉住院,明哲不停地責備明成照顧不周,卻對明成夫婦對父親的付出視若無睹。
相映成趣,兩個兒媳婦也各有各的扭曲。大兒媳在婆婆去世的消息傳來後,焦慮丈夫回國奔喪會導致失業。可是在明哲沉浸於失去母親的哀痛時,她沒有控制好情緒,反而把失業、房貸的焦慮直接拋給丈夫,給他增添壓力。然後丈夫失業、不管孩子,還不經同意把公公帶到美國來,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對年紀小了二三十歲的蘇大強和陳瑾生活在另一個時空裡。吳非不是蘇家的孩子,卻狂奔在走向婆婆的路上。
在明哲失業的當口,妻子吳非表示出讓公公來美國的憂慮。圖源網絡
二兒子明成靠著嘴甜在母親家裡混好日子。他在父親面前說「天下女人多的是,爸只有一個」,轉過頭又給老婆朱麗賠不是。他和朱麗怎麼能走到一塊兒呢?處事方法太一致了。朱麗在人前特給丈夫面子,只有兩個人的時候才對著明成兇。
每個人對自己、對這個世界都有幅畫像,明成和朱麗的畫像都是「人面前不能說實話」。朱麗和明成鬧矛盾回了娘家,父母看出了她心情不好,她百般遮掩。她在哪裡都是假人,就在丈夫跟前是能發脾氣的真人,再沒用、再煩人,兩個假面人在「人格面具」這方面有共識,很快就能和好。
癥結所在:父親缺位所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
明玉距離家庭核心最遙遠,在家庭病人中,她的「家庭病」最輕。她主要的問題除了和哥哥們一樣情緒管控不良之外,由於在成長過程中被母親長期忽視,她在工作上極度渴望被看見。在請求洪總原諒的過程中,她不惜等到深夜的堅持源自於童年創傷。一個家庭裡最缺關注的那個孩子,如果沒有人格萎縮在牆角裡,要強的性格往往會使他們成為社會上特別耀眼的那個。因為在潛意識中,他們仍然希望通過自己的優秀讓母親關注自己,愛自己。
明玉的情緒問題與哥哥們還有些不同。成長過程中父親迴避責任、失位,母親忽視、不公,痛苦和憤怒的感受過於強烈,為了不讓自己被撕裂,她選擇了情感隔離。她接明哲回家奔喪,車上微笑著談論墓地、葬禮。
接奔喪的大哥回家的路上,明玉笑著談論墓地和喪禮。圖源網絡
明哲說她「像在說別人家的事兒」,她確實是在說「別人」的事兒,她把自己對母親的情感隔離起來了——愛與恨都太強烈,在隔離恨與痛的時候,把愛也隔離了,所以她一再地「微笑,保持微笑」。工作上一次次迎接孫副總的刁難時,她還是淡定、微笑——這是她所熟悉的生活模式,以前母親、二哥經常這樣對她(傷害她的利益),微笑著打敗他們就好了。
父親失位,明玉就給自己找了個象徵性的父親——老蒙。老闆、師父都是父性權威的象徵,老蒙又是賞識明玉的伯樂,明玉的理想父親形象在老蒙身上完美體現。
你認為與病態家庭斷絕來往就能獲得心理問題的豁免權嗎?這種想法很符合現下「快意恩仇」的爽劇心態,然而明玉告訴你不行,創傷就是創傷。要從病態中真正走出,得從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為什麼成為這樣的著手,理清與父母的關係。要獲得完全的自由,得和過去和解。是接受,不是忍耐;是和解,不是忍讓。
□翠紅(專欄作家)
新京報編輯 吳龍珍 校對 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