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財,就是《入法界品》裡志求佛道菩薩。
《華嚴經》云:
以何因緣,名曰善財:此童子者,初受胎時,於其宅內,有七大寶藏……此童子處胎十月,出生端正,肢體具足……又其家內,自然具有五百寶器,盛滿眾寶……以此事故,婆羅門中,善明相師,字曰善財。此童子者,已曾供養過去諸佛,深種善根,常樂清淨;近善知識,身、口、意淨;修菩薩道,求一切智;修諸佛法,心淨如空,具菩薩行。
印度福城有一位福德長者,家裡非常有錢,他經常救貧濟苦。長者有一個小兒,非常奇特,在他母親懷孕的時候,家裡憑空出現很多珍寶,及至他出生的時候,很多珠寶突然出現。城內相師認為孩子非常有福報,建議取名叫「善財」。
善財童子自幼非常聰明活潑,善解人意。但他從來不喜歡聽求取財富的故事,而是到處聽講法,並以種種珍寶供養有法之人。
善財童子聽說文殊菩薩在福城東邊的莊嚴幢娑羅林講法,就去親近。文殊菩薩告訴他,既然發大願要成佛道,就要去參訪諸大善知識才能夠成就,於是善財童子開啟了五十三參。
善財童子問了文殊菩薩一個問題:既然是要去參訪各位善知識,但是現在的能力沒辦法分辯善惡,這應該怎麼辦?
文殊菩薩告訴他,要注重看參訪對象的德行,看他們的優點和長處,效法他們的這些方面,而不要評判、挑剔他們的過失和弱點,這是參訪的第一義。
首先,他參訪德雲比丘,德雲比丘教他念佛三昧法門,他第一參得的是念佛法門。到最後普賢菩薩又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還是念佛。開始念佛,後來念佛,證明念佛法門確確實實不可思議。念佛三昧其實就是希望他能堅定信念,隨時都能憶念起來諸佛的偉大,心心念念常與諸佛同在。
善財童子一共遊歷了一百一十個城市,陸續參訪了很多人,其中有菩薩、有比丘、比丘尼、有優婆塞、優婆夷,乃至童子、童女,甚至是商人、船師,婆羅門、長者、國王、王妃,乃至地神、樹神等,他都有參訪過。
善財童子開啟了一個非常開放廣闊的求學胸襟,為大眾樹立了學習的典範。
學習佛法,不單是在一個地方要好好學習,還要到處求法;所學的對象不必固定一個師父,也不必固定一個地方,只要他有長處,都可以學習,即使是外道。
需要注意的是,受三皈依的時候,有說「不皈依外道邪眾」。這裡說學習外道,不是學習外道的知見與法義,認知層面必須以佛陀的法義為準。但是若這個外道人品好,對其他人的態度非常好,還是可以學習他為人處世這一方面的。
不過,要做到這一點,需要自身有一定的基礎才行。一開始就到處參,今天聽一點,明天聽一點,到最後不知道該怎麼選擇了。自己要有一定的功夫才行,參訪一定是要真學、實學,要真正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當中,這才是真正的參訪。而不是單純學習法義,學習理論,這不叫參訪,它能起一點作用,但是作用不大。
古代禪宗祖師們發現某一弟子根器成熟了,會跟他說:「我這裡沒有你所學的法義了,我給你推薦一個禪師,你到某某那個地方去」,結果一去就開悟了,所以還要有一定根器。
善財童子本身是有一定根器的,雖然他的名字中的「童子」兩字,會讓人誤解他非常小,流傳下來的塑像或繪畫上面看著也像小兒。站在觀音菩薩旁邊的善財形象,其實是取材於他第二十七參的時候,在普陀洛迦山參訪觀音菩薩的一個場景,但是不要以為他就是一個小兒。
從佛經的層面上看,「童子」是對菩薩的通稱,包括四十卷華嚴上面稱文殊菩薩,也稱文殊師利童子,所以「童子」並不是一個小兒。
善財童子在這一品之前,參文殊菩薩的時候,不是一個人,以他為首還有五百個童子,文殊菩薩不可能對五百個小孩說法。從他五十三參的內容來看,他和所參訪的對象都有一番對答,這些話也不是一個小孩能夠問得出來的。這種小兒形象,更多可能是受了《西遊記》的影響,是小說家筆下的人物而已。
總結起來,善財可以從二個方面理解:第一,他生下來的時候家裡自然財寶湧現,這是外在的物質上的財;第二,也可以理解他多生多劫以來修行,具備了功德法財,並且這種功德也無限次接近圓滿,這一生就應該得到大解脫,獲得佛果的階段。
這就是善財,「善」和「財」是包含有因果關係的,善是因,財是果,善財的名字有甚深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