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多措並舉鞏固提升脫貧成果
晉江九十九溪流域田園風光拓展區在1372畝的連片水稻田上,設計8幅以「小康」為主題的彩繪圖案,目前已進入最佳觀賞期。(林勁峰 許雅玲 攝)
脫貧偉業,史詩如歌。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泉州市慎終如始,始終保持頑強奮鬥的前進姿態,為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交上了一份提振信心的「成績單」。目前,全市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達到穩定脫貧標準,建檔立卡貧困村實現摘帽退出。
系統謀劃高位推動
扛牢責任聚合力
2016年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強化「五級書記」抓脫貧攻堅責任制,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轉變工作作風的突破口、檢驗幹部能力的新標杆、推進發展的好機遇,脫貧攻堅的澎湃合力浩蕩而來。
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各級各部門嚴格落實「四個不摘」(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要求,從產業、就業、搬遷後續幫扶等方面不斷增強扶貧對象 「造血」能力,不斷提高脫貧穩定性。
今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各級各部門全面落實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對受疫情影響的務工貧困勞動力和種養戶、脫貧不穩定重點監測戶進行單列管理,加大產業、就業、應急救助掛鈎幫扶力度,全力做好脫貧攻堅必答題和疫情應對加試題,全市未發現因疫致貧返貧現象。
因地制宜狠抓增收
群眾腰包鼓起來
為改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薄弱、產業貧弱等現狀,我市將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突破口」,按照「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思路,採取不同的扶持帶動方式,或者採取土地(資金)入股,或者籤訂用工協議,或者帶動貧困人口自主創業,甚至是讓貧困戶無償入股等形式,實現發展產業脫貧。
在漆籃產業特色村——永春仙夾鎮龍水村,該村對貧困戶進行分類幫扶。對有發展能力的貧困戶給予2000元發展啟動資金製作漆籃,鼓勵部分貧困戶擴大毛竹基地種植面積並由企業進行統一收購;組織多期漆籃技術培訓班,免費為貧困戶進行培訓;鼓勵貧困戶在家自行加工半成品並由企業進行收購,讓貧困戶「就業一人,脫貧一戶」。
安溪縣湖頭鎮下坑村是省級扶貧開發村,四面環山,交通不便,村民以傳統農業生產和外出務工為主。為了擺脫村財零收入的窘境,該村實行「黨支部、村集體+脫貧致富帶頭人+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的村企合作模式,整合盤活50畝荒地,引導村裡的脫貧致富帶頭人帶領村民和貧困戶種植20畝特色果蔬「板慄南瓜」。同時,引進福建農林大學教授林佔熺首創的菌草種植技術,以菌草養魚和養雞,取得初步收益。2019年,該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9.79萬元,曾經的省級貧困村「摘了帽」,變了樣。
通過培育壯大扶貧龍頭企業、合作社、創業致富帶頭人等帶貧主體,我市不斷完善帶貧減貧機制,著力激發扶貧對象內生動力,扶貧對象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3年不到3100元,增長到2019年12917元,增長3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