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不久前,省委書記婁勤儉就「十四五」時期江蘇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在連雲港、鹽城調研,強調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抓住用好重大發展機遇,按照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要求,系統謀劃推進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特色彰顯的新路子,努力把沿海打造成為綠色產業集聚帶、濱海特色城鎮帶和美麗生態風光帶。婁勤儉強調,連雲港山海相連、港城相依,要充分發揮資源稟賦優勢,用好多重國家戰略疊加優勢,加快建設國家級石化基地和山海相擁的現代化美麗港城。
美麗江蘇,連雲港將有什麼樣的「顏值擔當」?我們特地全文發表連雲港市委書記項雪龍的這篇文章,讓讀者詳盡深入地理解連雲港的探索、思考和實踐。
省委十三屆八次全會確立了學習貫徹新思想的更高標杆,鼓舞了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堅定信心,吹響了奮力奪取「雙勝利」的衝鋒號角,描繪了美麗江蘇建設的動人藍圖。連雲港將堅決貫徹省委決策部署,聚焦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高質發展、後發先至」三年行動計劃、「一帶一路」強支點建設、高質量創成全國文明城市等「八大決戰決勝」目標,志存高遠、不懈奮鬥,在發展中實現新的跨越,在全省大局中展現更強擔當。
一、沉著應對風險挑戰,發展步伐堅定向前
上半年,連雲港市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委部署,堅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手抓,兩手硬」,有力保護了人民生命健康、推動了經濟企穩向好、實現了各項工作齊頭並進。
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我們眾志成城、同舟共濟,全面動員、盡銳出戰,取得疫情防控重大階段性勝利。較早運用「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開展精準排查、創造性實施「四包一」機制加強聯防聯控,實現了確診患者「零」病亡、院內疫情「零」傳播、醫護人員「零」感染。全力馳援湖北,展現「藥港」擔當,醫藥行業加班加點,開足馬力,為前線源源不斷輸送抗疫指定藥物和防疫物資,恆瑞等領軍企業發揮優勢,為義大利、以色列等國與我國合作抗疫提供技術支持,在全國全省和國際抗疫大局中貢獻了力量。
瞄準年初定下的目標,我們咬定青山、迎難而上,以精準服務保住穩的底線,靠項目投入築牢進的基礎。深入落實上級政策要求,實施惠企新政「22條」,全力為市場主體和重點群體解難紓困;規上工業企業、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率達到100%、95%,工業用電量、工業應稅銷售收入等主要指標迅速企穩回升,新登記企業、個體工商戶增長近兩成,登記失業率處在1.84%的較低區間。全力推進項目建設,努力將疫情影響降到最低,全市504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超600億元,263個新建項目開工率達65%,盛虹煉化、中華藥港等龍頭項目達成序時,高鐵、新機場、30萬噸級航道等重大基礎設施如期推進,大發展的基礎越來越堅實。
對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我們以人為本,協調並進,以惠民生體現發展溫度,以抓創新應對挑戰壓力,以促開放拓寬發展空間。認真落實省委要求,開啟決戰決勝全面小康、加快建設「幸福港城」新奮鬥。圍繞突出民生問題下真功、求實效,教育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高考400分以上人數達去年的3倍,本科達線率首次超過全省平均水平;「生態、智慧、健康、文明」連雲港建設全面推進,水、大氣環境質量達到歷史最好水平,城市文明程度、市民文明素養顯著提升;鄉村振興持續推進,農業重整、農村重構與農民重塑取得紮實成效;社會平安和諧不斷增進,安全生產事故數量、傷亡人數持續降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激發各類創新主體動能,全面鋪開新基建布局,恆瑞醫藥、正大天晴入選全球製藥企業50強,電商經濟等新動能加速孕育。搶抓自貿片區建設機遇,做精標杆示範項目、深化東西雙向開放,中哈物流基地、上合物流園業務量,國際班列開行量均實現大幅增長,外資外貿逆勢上揚,利用外資增長30.3%,外貿進出口增幅全省靠前,一批全國首創的制度創新成果落地推廣,數以千計的新興市場主體加速集聚。
在前所未有的嚴峻複雜局面下,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能夠踏平坎坷、大道致遠,根本在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靠的是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在複雜多變的宏觀形勢下,擔負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新徵程的光榮使命,我們更加要時刻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擲地有聲的迅速行動、落地生根的落實成效,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我們更加要以「三知三然」為追求和標尺,結合當下歷史坐標和自身發展階段,深入而富有創造性地貫徹新思想,從中領悟真理偉力,煥發出育新機、開新局的強大動力。我們更加要牢記習總書記對連雲港的殷殷囑託,堅定不移地高揚加快發展主旋律,專心致志做好自己的事,加速崛起臨港產業高地、改革開放高地、產業創新高地和文明進步高地,奮力推動「高質發展」的生動實踐,早日展現「後發先至」的現實模樣。
二、聚焦發展第一要務,加快實現「後發先至」
根據省委部署要求,結合連雲港發展的階段性任務,下半年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以穩的力度、保的決心開拓進的局面。調動一切力量資源,把市場主體保護好、幫助各類企業發展好,留得青山、贏得未來。力保政策落地更順暢。加強各項暖企惠民政策的系統集成、抓好配套保障,確保應發盡發、應減盡減、應保盡保。通過政策推送、免申即享,實現極速辦理、充分兌現,推動各項紓困措施直達基層、直接惠及市場主體。力保精準服務更靠前。深入實施強優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上市企業培育「三大行動計劃」,「一企一班」貼身服務、「一企一策」精準扶持,領導幹部包產業、領行業、進企業,光明磊落交朋友,實實在在解問題,與各類市場主體共克時艱。力保要素供給更充裕。緊扣企業用人、重點群體就業兩大任務,加強就業創業服務,力爭全年新增就業8萬人。充分保障煤電油氣運等要素供給,加大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持續降低企業成本、融資難度,幫助市場主體輕裝上陣。
二是以項目集聚、投產達效夯實跨越支撐。聚焦項目投入「第一根本」,高質量完成年內1600億、三年3500億產業投入目標,形成項目加速集聚、加速推進、加速產出的強勁態勢。強勢推進「四個一批」。快馬加鞭、全力衝刺,推動在談項目快籤約、籤約項目快開工、開工項目快投產、投產項目快達效,確保受疫情影響的項目儘快追上序時,石化、醫藥、重大基建等龍頭項目全速推進、強優企業400億年度投資順利完成。大力突破招商引資。堅持「一二三產業並舉、大中小項目齊上、國資外資民資同抓、市縣區鎮聯動」,強化以商招商、專業招商、產業鏈招商,努力形成大項目「頂天立地」、小項目「鋪天蓋地」的喜人局面。積極培育新興產業。下定決心「砸籠換綠」「騰籠換鳥」「開籠引鳳」,持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涅槃重生。主攻新醫藥、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等領域,加大投入、持續用勁,推動高端產業聚合蝶變。發力新基建,加快5G、大數據等布局應用,打牢未來競爭紮實「底盤」。
三是以雙向開放、改革創新增強創新的動能。用開放開路、以創新賦能、靠改革清障,闖出發展新天地。打造開放「強支點」。立足「一帶一路」大局,高標準抓好「兩基地、一班列」建設,協同構建「連徐淮物流黃金三角」,內部優化「水陸空立體交通三角」,深化與日韓等地區經貿合作,建設輻射力帶動力更強的開放門戶。對標國際最高水平,緊扣優勢產業開展定向突破、系統集成的制度創新,推動高端要素、優質項目加速集聚,打造「國內一流、國際公認」的自貿試驗片區。點燃創新「主引擎」。推動高效低碳燃氣輪機國家大科學裝置建設,加快布局相關產業。用好新型研發機構、院士工作站平臺,策動更多關鍵核心技術加速攻堅。重抓創新型企業培育,加大企業技改力度,年內新增65家高新技術企業。深化改革「強刺激」。聚力突破20項中央和省市重點改革項目。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國企國資等領域改革,大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更好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四是以真情真心、協調發展增進人民福祉。堅決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解決好群眾的「急難愁盼」,建設令人嚮往的幸福家園。加快補齊全面小康短板。對照小康指標體系,補短堵漏、鞏固提升,織密織牢保障底線,精準抓好防貧返貧,確保高水平全面小康根基穩、成色足、感受好。切實解決突出民生問題。全面推動建設幸福港城「1+10」政策文件落地落實,更好滿足群眾對教育、醫療、養老、文體、住房、出行等方面的需求,讓港城百姓收穫「穩穩的幸福」。展現文明進步城鄉面貌。高質量創成全國文明城市,不斷做優城市功能品質,提升承載能力。加快鄉村振興步伐,以「重整農業、重構農村、重塑農民」為主線,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綠色化、品牌化、基礎設施現代化,按照「四化同步」要求,高水平推動縣城、中心鎮、農村優化為5:3:2人口格局,高標準完成農房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現代化新農民培育目標任務,煥發農村發展內生動力。
五是堅決守牢底線,構築高質量發展堅固屏障。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鞏固安全和諧穩定發展環境。萬無一失做好疫情防控。落實「五個毫不放鬆」要求,完善常態化防控體系,嚴密保證管控閉環,堅決守好國門省境。加快推進疾病預防控制和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構築守護健康堅固防線。嚴之又嚴抓好安全環保。緊扣「兩個不放鬆」「務必整出成效」總要求,堅決完成國務院和省督導反饋問題整改,確保事故起數、傷亡人數大幅下降,全面提升本質安全水平,推動安全生產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深入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三大攻堅戰,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國土開發保護格局。持續鞏固和諧穩定局面。認真貫徹特派督導組要求,持續在「六清」上下功夫,推動掃黑除惡向縱深發展。以打造最安全城市為抓手,統籌抓好社會治安、意識形態、金融、信訪等領域安全,全力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為奪取「雙勝利」營造良好環境。
三、建設大美山海港城,打造美麗江蘇樣板
省委全會把「美麗江蘇建設」作為深化「強富美高」創新實踐的重大戰略任務。我們將認真踐行「兩山」理念,加快建設山海相擁、崇德向善、幸福和諧、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港城,著力打造美麗江蘇建設的連雲港樣板。
精心雕琢,繪出山海律動之美。念好「山海經」,唱響「雲水謠」,狠抓規劃、保護、挖掘等基礎工作,做好建設、營造、勾勒的錦繡文章,攬雲臺山、海上山、錦屏山「三山入城」,展海洋、河湖、溼地「壯美水韻」,引連島、秦山島、開山島等「群島爭輝」,描繪「顯山、露水、見海、融綠」的城市天際線,打造「古今交匯、藍綠交織、自然人文交融」的迷人風光帶,讓港城大地山海河湖交相輝映,雄渾秀美相得益彰,動靜曲直相生相宜,共同演繹出雲蒸霞蔚、氣象萬千的山海交響。
彰顯特色,展現城鄉幸福之美。加速城市組團發展、快速聯通,加快老城區有機更新、功能完善,大力彰顯市區濱海特色。圍繞特色產業,統籌資源配置,推動差異發展,充分展現縣域獨特個性。落實城鎮規劃體系,增強人口、經濟承載能力,推動一批重點中心鎮建設特色小城市。統籌生產、生活、生態,推動農民適度集中居住,加快農業規模經營,著力塑造「風吹麥浪、瓜果飄香」的美麗田園鄉村。
綜合施策,構建綠色生態之美。嚴格落實「三線一單」管控體系,不斷推動產業綠色化改造,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加強環境汙染綜合治理,全力打好「水氣土」汙染防治攻堅戰。積極推進生態修復建設,堅持林地、綠地、溼地、自然保護地「四地」同建,高質量打造公園城市。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社區、綠色家庭等活動,讓綠色低碳引領生活新風尚。
弘揚文明,傳播美德人文之美。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方位宣傳王繼才等英雄楷模先進事跡,廣泛弘揚家國情懷、人間大愛,持續擦亮「一群好人、滿城春風」的亮麗名片。以歷史文化名城創建為抓手,深挖文化內涵,弘揚優良傳統,凝練港城精神,讓歷史文化之厚重綻放出新時代之光彩。多形式、多層面挖掘、宣傳、呈現西遊文化,讓人們隨處遇見西遊、感受西遊,全方位彰顯「大聖故裡」的浪漫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