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美之春」-墨涯先生荷花國畫作品網絡展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品質高潔,素來被人們所鍾愛,有花中君子的美譽。古往今來,墨客寫過讚美荷花的詩詞歌賦數不勝數:「荷葉五寸荷花嬌,貼波不礙畫船搖; 相到薰風四五月,也能遮卻美人腰。」「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
還有膾炙人口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小荷才露尖尖角,已有蜻蜓立上頭」,無不給人無盡享受。北宋學者周敦頤的《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把荷花高潔的品質書寫得淋漓盡致。
荷花還和佛教有著不解之緣,可以說荷花就是佛的象徵,是佛教中的「聖花」。當人們走進寺廟,抬頭看見佛祖釋迦牟尼的坐像,身穿通肩大衣,手作說法印,結跏趺坐在蓮花臺上,佛經說,這是釋迦佛祖修道成佛後向信徒們講經說佛的姿態。
稱為「西方三聖」之首的阿彌陀佛也結跏趺坐在蓮臺上,雙手仰掌足上,掌中託著一個蓮臺,似乎在指引眾生往通西方佛國淨土;以大慈大悲聞名的觀音,更是身穿白衣,坐在白蓮花上,一手持著一隻淨瓶,一手一朵白蓮,仿佛在表露觀音懷著的一顆的菩薩心,全力導引信徒脫離塵世,到達荷花盛開的佛國淨土。
荷花是友誼的象徵和使者。中國古代民間就有春天折梅贈遠,秋天採蓮懷人的傳統。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就是對荷花之美的真實寫照。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格,歷來為古往今來詩人墨客歌詠繪畫的題材之一。
1985年5月荷花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花之一。
《詩經·澤陂》
彼澤之陂,有蒲與荷。
有美一人,傷如之何。
寤寐無為,涕泗滂沱。
《詩經》中已有荷花出現。那時,古代人民早已發現了荷花之美,多用來借喻。
《青陽渡 》
晉樂府
青荷蓋綠水,芙蓉披紅鮮。
下有並根藕,上有並頭蓮。
「青荷蓋綠水,芙蓉披紅鮮」簡直就是對荷花的形象寫照。就這樣不加任何修飾的詞語,也不能掩蓋荷花的清新之美呀。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宋】楊萬裡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荷花從來都是一片一片的生長著的,所以,當她們生長時,綠葉一片,荷花映著日頭,顯得更加紅豔,這就是西湖的荷花,其實,又何嘗不是別處的荷花呢。
《蘇幕遮》
【宋】周邦彥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睛,侵曉窺簷語。
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
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這是一首思鄉詩,詩人用荷花為媒,懷念那荷花遍布的江南家鄉。這篇作品將荷花的風姿寫得形象入神,歷來被人贊誦。
《南鄉子》
【前蜀】李珣
乘彩舫,過蓮塘,棹歌驚起睡鴛鴦。
遊女帶香偎伴笑,爭窈窕,競折團荷遮晚照。
此詞寫的是南國水鄉少女的一個生活片斷,寫春女遊蓮塘,相與戲謔的情景。蓮塘泛彩舟,棹歌驚睡鴛,遊女帶香,競折團荷,笑遮晚照而猶不忘自呈其姿容。活生生一幅活潑俏麗的風俗畫。
《荷花》
【清】曹寅
一片秋雲一點霞,十分荷葉五分花。
湖邊不用關門睡,夜夜涼風香滿家。
記得童年時,在老家,荷花池隨處可見,晚上睡覺時,荷花的清香伴著風吹來,真是恬淡美好的記憶呀。
《贈荷花》
【唐】李商隱
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
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此花此葉長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
寫下這首詩的時候,李商隱剛剛新婚。只有荷花是紅花綠葉相配,荷葉有卷有舒,荷花有開有合,襯託得那樣完美自然。荷花與荷葉長期互相交映,當荷葉掉落,荷花凋謝之時,是多麼令人惋惜啊。
這首詩明裡句句都是寫花。但實際上句句都是寫人。借荷花表明自己的心曲。既說明自己與女方可堪匹配。是天生的一對兒;又表明了兩人相配之美滿;又表明了自己的心願與憂慮。委婉含蓄,耐人尋味。
《憶王孫·夏詞》
【宋】李重元
風蒲獵獵小池塘,過雨荷花滿院香,
沉李浮瓜冰雪涼。
竹方床,針線慵拈午夢長。
小池塘裡,風中的水草獵獵有聲,雨後的荷花更散發出沁人的芬芳,使得滿院都是荷花的香味。炎炎的夏日,滿院荷花送來香氣,襯著輕風,真的是十分涼爽美好呢!
《祝英臺近·荷花》
【宋】高觀國
擁紅妝,翻翠蓋,花影暗南浦。
波面澄霞,蘭艇採香去。
有人水濺紅裙,相招晚醉,
正月上、涼生風露。
兩凝佇。別後歌斷雲間,嬌姿黯無語。
魂夢西風,端的此心苦。
遙想芳臉輕顰,凌波微步,
鎮輸與、沙邊鷗鷺。
詩人紅妝、翠蓋來形容荷花、荷葉,以「擁」字襯託荷花之豔麗,以「翻」字刻畫風吹荷葉的狀態,傳神又貼切。
墨涯先生藝術簡介
社坡山人、逸古居士、鬍子書痴;1975年出生於廣西昭平。曾任教師、編輯、策劃、管理等工作。學習、研究書畫藝術30餘年,擅長行草、花鳥、山水,尤喜畫梅花,有「梅花聖手」之譽。撰寫小說、雜文、美術評論等100餘萬字。被評「最具收藏價值實力派書畫家」、「世界華人傑出藝術家」等稱號。書畫作品廣受國內外企業、個人、藝術機構、政府部門收藏。曾擔任中國藝術家書畫院執行院長、大學MBA講師以及多所藝術機構、團體藝術顧問、名譽會長等。現為職業書畫家、美術評論、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