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O 記者 郭芬
直播間不是監管地帶的「漏網之魚」。
今日,一則題為「直播帶貨三天賣出130萬元假口紅」的消息迅速登上熱搜,引得眾人關注。
據南京市民陳女士舉報,她在某直播平臺買了一支價格為49.9元的「大牌」口紅,但收到口紅後發現,主播口中所謂的的「大牌」口紅和平時在商場裡買的不一樣,於是便向江蘇南京警方報警。
隨後,江蘇南京警方搗毀了這個以直播帶貨為作案方式的售假團夥,抓獲了造假團夥的四名成員。經查犯罪嫌疑人周某交代,為了獲取高額利潤,他們利用直播間觀眾的撿漏心態,低價買進假冒品牌口紅然後高價拋售。據了解,口紅的進價在5元-20元左右,售出的價格在40-50元不等。三天帶貨時間裡,他們的銷售金額高達130多萬元。
隨著直播的興起,直播帶貨成為一種高效的交易渠道,不少消費者開始走進直播間購買產品。但與此同時,由於直播帶貨的不穩定性和「無可追溯性」,一些不良播商為獲得高額利潤,借而售假的事件頻頻被曝光。
無獨有偶,11月4日,上海市閔行警方通過一系列偵辦,將通過網絡直播涉嫌售假產業鏈的4名犯罪嫌疑人抓獲歸案。民警在清點現場物品時,查獲了大量的銷售記錄證實了該公司在網絡「帶貨」當中存在銷售假冒產品的犯罪事實。
在搜查過程中,民警當場查獲成箱打包的印有某知名品牌名稱的化妝品。其中,有淨澈煥膚雙重精華水252瓶、新清瀅柔膚水1693瓶、全新淨化膚底液45瓶。民警當即送品牌方進行檢測鑑定,鑑定報告顯示:上述產品均為假冒該品牌的商品。初步評估,涉案金額已達90餘萬元。據倉庫實際經營人張某某、張某交代,在明知上述化妝品為假冒某著名品牌化妝品的情況下,仍授意杜某、張某對產品進行貼標、儲存、銷售。知假售假,通過網絡直播欺騙消費者,真實情況令人唏噓。
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在線直播行業用戶規模已達5.04億人,2020年有望達到5.26億人。
伴隨著進入直播和直播間人數的增多,直播賣貨也成為是「新一代電子商務模式」。但是,在「直播帶貨」火爆的背後也出現了不少隱憂,如違規宣傳、數據造假、假冒偽劣產品不時出現、售後服務無法保障等等。
而在這些亂象的背後,則是作為第一責任人的主播,不愛惜自己的「羽毛」,對消費者沒有敬畏之心的體現。
主播與消費者的關係,實際上是靠信任與被信任的「粉絲」關係,一時的造假、違規宣傳……固然能取得一時的利潤,但失去的是顧客長久的信任,失去的是直播經濟的美好未來。
此外,隨著國家多部門對直播管控政策的出臺,直播間售假、虛假宣傳等違法行為將會逐漸迎來越來越嚴格的管控。
其中,11月6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關於加強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監管的指導意見》,公布了網絡直播營銷違法行為,包括「售賣假冒偽劣產品」「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擅自刪除消費者評價」「對消費者依法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換、退貨、補足商品數量、退還貨款和服務費用或者賠償損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無理拒絕」和「發布虛假違法廣告」等。
不僅如此,針對網際網路平臺,國家也出臺了相關政策管控直播行業。
11月12日,中央網信辦、市場監管總局、稅務總局三部門聯合召開規範線上經濟秩序行政指導會。其中包括、杜絕刷單、刷評、炒信等失信造假行為,不得發布浮誇的直播帶貨「戰報」虛增流量,不得從事商譽詆毀、裹挾交易等違法違規競爭行為,或依託算法推薦等進行「隱形」不正當競爭行為等。
Editor 編輯 | 吳思馨
Proofreader 校對 | 周茹霜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