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秋天,在郊外一花園觀花賞蝶時,偶遇一種像鳥像蜂又像蝶的小動物,長著長長的喙(柔軟的杆狀口器),大大的眼睛,在一片秋英花上快速穿梭,時而懸停在花上,把喙伸進花蕊吮吸花蜜,時而箭一樣的不知去向。當你專注於它,可聽到它輕微的嗡嗡聲,但看不清它的翅膀。我關注良久,始終沒看到它停下來休息。開始我幾次嘗試拍攝都沒有成功,大有挑戰了我拍鳥的功夫,激起我非把它拍個清晰不可的鬥志!於是我多次改變快門速度,最後調到1/4000秒,才把它全貌定格——眼睛獨特,色彩豔麗,物種有別。
原來,這是一種蛾。這種蛾,生物學家把它歸類於昆蟲綱,鱗翅目,蠶蛾總科,天蛾科,長喙天蛾屬。在這個屬裡,《中國動物志》(2002年科學出版社出版)共記載了12個物種,它們是:截線長喙天蛾,青背長喙天蛾,四川長喙天蛾,西藏長喙天蛾,黑長喙天蛾,北京長喙天蛾,滇長喙天蛾,湖南長喙天蛾,長喙天蛾,斑腹長喙天蛾,九節木長喙天蛾和福建長喙天蛾。
顯然,長喙天蛾屬不同於鳥,沒有羽毛,還有觸鬚; 也不同於蜂,它採花不攜粉,食蜜不釀蜜;也不同於蝶,沒有哪種蝴蝶的身軀如此粗壯飛翔如此敏捷。但是,因為它飛行速度,體型大小和形態的獨特性,大多數人認為是蜂類,有少數認為是蝴蝶或蜂鳥,很少人知道是蛾類,更不要說叫出真實名字了。我也是把它拍攝後才認識它的真面目。《中國動物志》記載有12種長喙天蛾,遍布中國大部分地區。在麗水,我這次記錄了3種。根據有關資料及個人觀察,可分辨出它們是長喙天蛾、黑長喙天蛾和青背長喙天蛾,如圖:
▲長喙天蛾(拉丁學名Macroglossum corythus luteatum),體長30mm左右,胸部背面棕褐色,腹部背面棕黑色,尾毛呈刷狀。
▲黑長喙天蛾(拉丁學名Macroglossum pyrrhosticta),體長25mm左右,體翅黑褐色,頭及胸部有黑色背線;腹背部有兩節兩側有黃色斑,後翅中央有較寬的黃色橫帶,尾端毛黑色刷狀。
▲青背長喙天蛾(拉丁學名Macroglossum pyrrhosticta),體長25mm左右,頭、胸背部暗綠色,無黑褐色背線,腹背部有2節兩側橙黃。
以上幾種長喙天蛾在麗水還是常見的,但是人們對它了解不多,網上的資料也很有限,而且混亂,很多問題還有待專家研究釋疑。比如,有人說這種昆蟲是入侵者,它們來自美洲,因為近年來大量引進國外花草,同時也把它們帶進來了,擔心帶來生態平衡問題。我也曾問過幾位當地農民,他們叫這種蛾為「夜蛾」(方言),說是害蟲,桔子被它叮過,都會留下疤痕,通常要用夜燈把引誘它撲滅。我估計用夜燈來引誘撲滅的不是這種蛾,因為長喙天蛾習性不同於夜蛾,夜伏晝出,喜歡陽光,通常在上午8~10點陽光和煦時分出來吸食花蜜,想必不會去叮桔子。此外,我還觀察到,此蛾在花叢中儼然一個「入侵者」,時不時會受到蜂、蝶的「驅逐」而逃之夭夭。網上也有人撰文提到,發現白頭鵯是此蛾的天敵。對此蟲本人沒有更多的了解研究,還不知其對農作物的利害關係。總之,自然界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自有其運行規律。對於任何一種生命體,人類不能以自我為中心,以「益害」為標準,而應有更多的了解,以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