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之前,認可的是這樣一句話——小城市未必『識貨』,創業還是北上廣好。」在網上看到首期蜂鳥閃投大賽的報導後,長期在江蘇創業的北京青年何銘決定參加比賽。參賽之後,他覺得此前關於創業的這個說法有失偏頗。
在泰州市青年創客嘉年華暨首期蜂鳥閃投大賽決賽上,何銘的智能識別語音項目獲得了第一名。「通俗說來,我的項目可以識別一些票據,省去了人工輸入這個環節。」何銘對自己第一名的成績有些意外。比賽結束之後,他被幾位本地的投資人圍住聊項目。大賽後,他有了把項目落戶在泰州的想法。
2015年5月,團江蘇泰州市委針對三線城市的實際,提出了蜂鳥青創計劃,關注蜂鳥項目,提供蜂鳥服務,構建蜂鳥生態。在短短半年時間裡,超過4000人加入蜂鳥社群,直接聯繫服務項目226個,累計發放創業優惠貸款6000餘萬元,蜂鳥空間站、蜂鳥驛站、蜂鳥E號店鏈式服務體系初步形成。
傳統模式:從0到1的不斷嘗試
在推出「蜂鳥青創計劃」之前,團泰州市委和很多三線城市團組織一樣,對服務青年創業是個「外行人」。
「對創業的內在規律不了解,團的資源又有限,只能做一些簡單的外圍服務。」團泰州市委副書記殷俊說:「每一項工作都花了很大力氣去推,但總是達不到預期效果。」
泰州姜堰區青年電商服務中心進行試點:針對一定區域創業青年,在市、縣建立青年電商綜合服務中心。為青年電商創業者提供「辦公+倉儲+技術支持+融資+管理諮詢」等保姆式服務。
泰州姜堰區青年電商服務中心外懸掛著巨大的團徽,共青團元素非常醒目。這就是團泰州市委打造的蜂鳥空間站,一樓是青年創業的理念展廳,二樓是青年創業項目展廳、孵化空間、培訓教室和食堂,很多創業項目都在這裡展出,讓參觀者一目了然。
「這裡一共有2100平方米,三年的房租是15萬元,我們來出錢。」姜堰團區委青工青農部副部長潘小樂說,福利還不止於此,團區委還與附近企業協商,為入駐孵化園的青年免費提供午餐。
卞霞就是該中心的受益者。她是種植有機大米的創業者,她的產品在這裡展出。「我們的大米不用農藥和化肥,一共200畝地,畝產700斤左右,而普通農民種植產出在每畝地1200斤左右,好多農民都笑話說我們年輕人不會種田。」卞霞說。
從2007年開始,卞霞和丈夫一起為北京的一家公司代種植大米。「沒有自己的品牌,收入有限。」看著別人賺大錢自己只能生產原材料,這讓她一度很苦惱。
「我們說服卞霞參加我們的公益培訓,電商服務中心免費給她設計包裝,幫他們策劃線上銷售與線下活動。」潘小樂說,經過「轉型升級」,卞霞的農場擁有了主打產品——「蚊帳大米」。主打概念是在稻田上罩一大片「蚊帳」以減少病蟲害的產生。其大米的單價從15元一斤,上漲到了25元一斤,還是供不應求。
「因為與共青團結緣,把自己的農場更名為『共青農場』。」卞霞說,這是當地近些年來,首個以「共青」來命名的農場。
當地團組織逐漸意識到,「青年電商人才培養計劃」的推進,要在從0到1的區間裡不斷嘗試,三線城市有三線城市的實際,服務模式要和城市發展、青年需求相匹配,要實現1的突破,就需要在傳統模式的基礎上再升級。
團泰州市委所提交的《關於打造「一軸三環」電商人才產業鏈》的報告還獲得了中共泰州市委書記藍紹敏的批示點讚,這讓團組織對服務青年創業更有底氣。
服務模式:後大賽時代,對創業者要精心「看護」
「前幾年一噸鋼架要四萬元左右,今年一噸只要兩萬元左右。」正好是轉型升級的時候。對於1986年出生的大學生村官滕培華來說,這幾年的鋼價不高,正好是合作社的葡萄園轉型升級的機會,他就想著在原先避雨棚的基礎上,再用鋼架搭建一層大棚。
在興化市大學生村官創業優惠政策的支持下,戴南鎮團委幫助他增加了10萬元貸款額度,加上他自己的投入,滕培華在2011年流轉150畝土地成立了葡萄種植合作社。當地的葡萄本應該8月初上市,而他的葡萄7月初就能上市,今年銷售額達200餘萬元,他在合作社中的股份累計達到了25%。
「這個QQ群裡都是閃投大賽參賽者,當初建立這個群只想及時了解大賽動態,現在漸漸變成一個服務群,只要有問題,團委就出面幫助解決。」大學生村官滕培華發現葡萄園缺少專家指導,就在群裡委託團組織出面幫他找專家,團市委迅速在蜂鳥導師團裡為他邀請了兩名農業專家。
「三線城市的創業項目就像蜂鳥一樣,體量小,但基數大,集聚在一起就是一股巨大的能量。」團泰州市委書記孫靚靚告訴記者:「我們將傳統服務模式再升級、進化,不是推倒重來,而是把更多的資源投放到,蜂鳥們的身上。」
為了給蜂鳥們的創業項目找錢,團泰州市委在全國啟動了首期蜂鳥閃投大賽,將北上廣非常火爆的線下路演模式「閃投」,引入到泰州,並進行了本土化的改造。為此,孫靚靚主動拜訪了泰州本地的投資人,運用眾籌的力量,把資金聚合到一起幫助青年創業。「現在的熱錢很多,我們做資源整合的工作。」她說。
首期閃投大賽在短短兩個月內,就籌集到閃投基金1000萬元,有來自全國80多個項目報名參賽。決賽當天,超過1200名創業青年參與活動,12個項目順利獲得投資,袁嶽、李光鬥、陳維偉等一線大咖現場開講,還與飛馬旅、草根天使會、江蘇微軟創新中心等一批國內頂級的創業服務支持機構籤訂了合作協議。
記者注意到,蜂鳥閃投的設立,意在避免很多團的活動紅火一陣的現象,當地團組織意識到,項目進來了,關鍵要靠實的服務來精準「看護」,才能讓青年留在泰州安心創業。
創新模式:打造泰州的草根「天使投資」
顏俊,一名年輕的泰州「土著」創客,搞過旅遊網站,做過法務工作,還是網店銷售講師。他在某電商平臺開了兩家網店銷售裝飾畫,最多做到了千萬元的銷售額,但現在不得不考慮網站生存環境的問題。
他告訴記者,雖然網店能從其服務平臺貸款100萬元,但條件之一就是銷售量每天不得低於8000元銷售額。這就逼著有的店家刷單,裝上小禮品發空單快遞,刷一單的成本是12元到18元不等。在節假日,如果要參加該平臺的活動,就必須捨得投錢,少說要拿出十幾萬。「對於小的店家來說實在玩不起。」他感嘆道。
2015年初,顏俊琢磨著轉型,準備利用家裡的舊廠房出來單幹,具體幹什麼,還沒想好。正在顏俊舉棋不定的時候,團泰州市委找到了他談項目。顏俊說:「雙方一拍即合,各出一部分資金,將舊廠房裝修成一個小型的孵化空間,建設一個鄉鎮一級的蜂鳥驛站。」目前,在驛站裡,創業者的就業指導、工商登記、網站建設、小型培訓全免費。
在蜂鳥驛站孵化器裡,顏俊嘗試了一把草根「天使投資」:憑藉電商銷售經驗,利用孵化器吸引年輕人才,幫助網店進行策劃推廣產品;另一方面,吸引當地微小創業團隊進駐孵化空間,一旦有合適的項目,選擇技術或資金入股,實現盈利。
「我現在已經入股了十幾個項目了。」顏俊笑著說,以前覺得眾創空間只有在大城市才轉的起來,想不到在泰州也能「嘗鮮」。「團組織給我們出錢裝修場地,幫我們對接了很多資源,我們則專心搞孵化」。
「三線城市的資源是沒辦法和一線城市比,但在空間站,我想要的資源應有盡有,而且速度快、服務好,有的時候比在大城市創業還方便。」
今年以來,團泰州市委在全市逐步建立「蜂鳥空間站——蜂鳥驛站——蜂鳥E號店」三階四級陣地。蜂鳥空間站是蜂鳥生態的核心載體,建立在縣、市級,集聚創業項目67個;蜂鳥驛站是蜂鳥生態的中心樞紐,是建立在鄉鎮、街道一級的微型眾創空間,集聚創業項目32個;蜂鳥E號店是蜂鳥生態的神經末端,建立在村、社區一級,目前已經建成34家。
面向未來:團組織嘗試「二次創業」
「蜂鳥青創計劃的推進,不能盲目推動。」團泰州市委書記孫靚靚說。
顏俊的孵化器規模很小,團組織完全可以找一塊更大的地方建一個更加「高大上」的孵化器,但團市委並沒有做。在孫靚靚看來,三線城市的團組織參與建設的孵化陣地,首先要有自己的生存模式,而不是一味模仿大城市眾創空間的「大而全」。
「我們在一起探索新的模式,既要兼顧創業孵化的公益性,又要讓團屬平臺活得下去。」她認為,建孵化器並不是建房子,而是要構建一種生態系統,「不然建再多的孵化空間也沒有用」。
蜂鳥青創計劃帶給了共青團更廣闊的服務空間,也給共青團帶來了贏得青年的新機遇。作為三線城市的團組織,服務青年創業的價值在哪裡?這是團泰州市委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在很多人眼裡,團組織一沒錢,二沒權,再加上三線城市資源少,總覺得在幫助青年創業的問題上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對此孫靚靚回應:「在服務青年創業上,我們其實也是在『二次創業』。」
在她看來,各個職能部門有很多服務青年的創業政策,但是很多青年人並不知道。團組織就可以在其中發揮「橋梁紐帶」的作用,幫助職能部門找到需要政策的青年,幫助創業青年找到政策,這是雙贏的事情。
目前,團泰州市委為閃投大賽募集了1900萬元的創業基金。在服務青年創業方面,是該攬權還是放權?「這是市場的事情,交給市場來辦。」孫靚靚表示,他們建立了一個蜂鳥基金平臺,主要投小微項目,但是具體投哪些項目,團組織不需要太多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