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嶺古道與珠璣巷是中原文化向嶺南輻射的集散點,也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的交融之地。嶺南人文歷史以及風俗習尚不但與中原地區有乾絲萬縷的關係,而且,許多直接源發於中原文化。廣東人都自稱自己的祖宗來自珠璣巷。
梅嶺為五嶺之一的大庾嶺之東首,地勢險要,踞大庾嶺之咽喉。相傳公元前200多年,中原戰亂不堪,大批越人南遷,當時有一位首領叫梅鋗,率領人馬一路奔波來到大庾嶺,見此地樹木蔥蘢,風光綺麗,便在南麓安營紮寨,繁衍生息。梅鋗因率隊拓荒有功,受封為萬戶侯。人們便以他的姓氏,稱這一帶為「梅嶺」。
梅嶺頂部,兩峰夾峙,猶如一道關口,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是為梅關。現存關樓建於宋朝嘉佑年間,古樸雄偉。北面門額署有「南粵雄關」四字,南面則書有「嶺南第一關」字樣,北側豎有「梅嶺」石碑一塊,為清朝康熙年間南雄知州張鳳翔所立。
梅嶺設關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為開發嶺南,於公元前213年在梅嶺上構築了橫浦關,後為戰火摧毀,到宋嘉佑年間復建關樓,保存至今。關樓橫跨兩省,登關眺望,粵贛兩地風光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梅嶺之梅,遍布南北。他處梅花,白者為多,梅嶺之梅,有似桃而唇紅者,亦有純紅者,花開時節,色彩更為繽紛動人。著名文學家蘇軾、道學家朱熹,都為梅嶺之梅留下了詩篇。陳毅元帥,亦有《梅嶺三章》傳世。
梅關南北,婉蜒著一條鵝卵石大道,北接江西章水,南連廣東湞水,寬約6尺,這就是著名的梅嶺古道。兩側山巒疊翠,沿途不少碑記,半山腰上還有個來雁亭,山下有飲馬槽。這條棧道是唐朝開元四年 (716年)張九齡奉唐玄宗之令修築的。當時道上商旅絡繹不絕,道旁茶館酒肆鱗次櫛比,每日旅客流量不下萬人。這在當時是個相當可觀的數字,那時號稱嶺南最大商埠的廣州才有6萬人口。直至雄餘公路通車、粵漢鐵路剪彩,梅嶺古道的任務才算完成,南北大動脈宣告轉移。這是目前我國保存得最完好的古道之一,它已成為歷史的見證。
梅嶺南邊,距南雄縣城北10公裡處,有一條著名的古巷,這就是珠璣巷。關於珠璣巷的得名,歷來有兩種傳說。一說此巷名為敬宗巷,張昌始祖轍生子興,七世同堂,朝廷聞悉,族其孝義,特賜珠璣絛環,因避唐敬宗廟諡,改名珠璣。另一說謂河南開封亦有條珠璣巷,宋室南渡,群臣從駕南遷,至南雄某巷,不忘故裡,自號其地為珠璣巷。
珠璣巷全長1公裡多,實際是一條古驛道,南門牌樓名曰「珠璣古巷樓」,上面鑲嵌著一塊小石牌,寫著「祖宗故居」字樣。中街的牌樓稱「珠璣樓」,北門的牌樓稱「珠璣街」。牌樓為明末建築物。「珠璣古巷」西北面,有一座元代實心石塔疊於一口四方古井之上,石塔呈八角七層,用 17塊紅色砂質巖石雕砌而成。石塔高3.米,底徑為1.2米,第一層為蓮花座,上有八角柱體,柱體上刻有「四大天王」浮雕;第五層塔身呈半橢圓形,六、七層呈圓柱形,塔頂為寶葫蘆形。整座石塔共刻有36尊羅漢浮雕。這座古塔,是廣東現存石塔中年代較久遠的一座,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這座塔是為紀念胡妃而在她死後77年建造的,所以又稱為「胡妃塔」。
胡妃乃宋度宗之妃子,相傳鹹淳八年 (1272)八月,度宗皇帝到景靈宮拜祭先皇,恰巧下起大雨,奸臣賈似道要皇帝等雨停後坐他的大輅車回宮,而胡妃的哥哥胡顯祖則用一部「逍遙輦」小車把皇帝接走;賈似道誣陷胡顯祖兄妹挾持君皇企圖謀反,度宗聽信讒言,下令罷了胡顯祖的官,並逐胡妃出宮削髮為尼。胡妃出宮後巧遇南雄富商黃貯萬,被納為妾,隱居於珠璣巷,後被家丁告發,賈似道乘機火上加油,誣衊珠璣巷百姓蓄意造反,於是朝廷決定派兵血洗珠璣巷。消息傳出,珠璣巷附近58村居民紛紛結伴南逃,流散到珠江三角洲。胡妃見此慘狀,投井自盡。這眼井至今尚存,人們還在井上建塔,以資紀念。
另外,南雄還有「三影塔」、「鐘鼓巖」、恐龍博物館等許多景點,特別是恐龍博物館,為我們展示了距今7000萬年前的恐龍世界,許多化石保存完好,成為目前世界上擁有古新世地層化石最豐富的地方。對研究者和一般遊客拓寬眼界,都很有參觀價值。
美麗的歐洲小鎮:瑞士龍疆小鎮
藏族畫家之鄉:青海同仁縣
地球胸前的鑽石:紫江地縫
千姿百態的天山庫車大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