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多愛花葉,且入痴者眾多。
如蘇東坡,愛海棠花甚已,甚至寫詩言道:只恐深夜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更言:每歲開時,必為置酒。將花開之日當成了節日慶賀,為之買酒吟詩。
又如唐穆宗李恆,鎖聞花香。據《雲仙雜記》載:穆宗每宮中花開,則以重項帳蒙蔽欄檻,置惜春御史掌之,號曰括香。痴花之於此。
其他諸如袁宏道愛花成癖,為花寫《瓶史》;林逋愛梅,看梅似美人,終生不娶以梅為妻;陶淵明愛菊,以菊為寄託,種菊採菊為樂……更是比比皆是。
而偏愛果實,以果為樂者,卻得首推慈禧太后。
根據清宮檔案記載,慈禧極愛擺果聞香,僅蘋果一年就得消耗超過158000個。且相傳她還有個在頤和園的珠寶室,室中有對翡翠西瓜,不僅深鎖于堅實櫃櫥之中,還派專人輪班看守,愛護有加。
她的心腹太監李蓮英和其內侄所著的《愛月軒筆記》亦曾記載:慈禧太后有翡翠西瓜,翡翠白菜,翡翠甜瓜……其中,這翡翠西瓜最大、最珍貴,其一共有兩隻。
其辭世後,這對翡翠西瓜也隨之陪葬,被安放在了她的腳邊,以此寓意飛仙吉祥。不可不謂是愛「果」甚深。
秋果丨味甜果香
說起果實,就不得不想起秋天。
俗語有云:立秋一到年過半,日月如梭轉瞬間。為了日子連連忙,金秋已到收穫天。
秋季來臨,此時花草萬物開始結果孕子,正是收穫果實的季節。
論及豐收,秋季正值成熟的果子頗多,水生的有蓮子、菱角,地上的有西瓜、香瓜,枝間的有石榴、葡萄等,個個晶瑩飽滿,芳香撲鼻。
唐代詩人王維在《田間》一詩中寫到「夕雨紅榴拆,新秋綠芋肥」,即是此景。枝間碩果纍纍,口中甜液津津。豐收的果子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香甜可口的妙享滋味,更是無限藝術之思的源泉。
文人筆下就有頗多吟詠的墨寶。如詩人杜牧的《詠石榴》: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豔中閒,一朵佳人玉釵上,只疑燒卻翠雲鬟。再如唐彥謙的《詠葡萄》:西園晚霽浮嫩涼,開尊漫摘葡萄嘗。滿架高撐紫絡索,一枝斜嚲金琅璫……不但描寫得宜,而且物趣十足。
除了刀筆客外,工匠也頗愛果實、豐收這類物象,此種雕刻作品也很受歡迎,如清末瑾妃的陪嫁「翠玉白菜」、故宮博物院館藏的「清代白玉葫蘆式煙壺」等,不光樣式喜人,寓意也十分美好。
翠果丨福祿壽齊
以翡翠為質,以果實為象的作品在當代亦是極為常見,類似石榴、葡萄、四季豆、葫蘆等物更是被廣泛使用。
在翡翠玉雕作品中,雕刻石榴題材時常常會將其一角露出,顯示出內部顆粒分明、水潤飽滿的種子。這樣的作品形象地表達了榴開百子、代代綿延的寓意,對于贈送、傳家等來說,都可算是上佳之品。
翡翠葡萄則不同,既有有一大串簇擁在一起的,又有由一顆顆翡翠蛋面鑲嵌而成的作品。但是不論是怎樣的工藝,它們都傳遞著圓潤飽滿、碩果纍纍、人丁興旺的美好寓意。
此外,作為蔬果作物的四季豆和葫蘆,也是大熱題材。這是因為在我國文化中,四季豆又稱「福豆」,與「福壽」諧音,意為幸福美滿,健康長壽。且翡翠四季豆外形圓潤飽滿、多子,也象徵著多子多福、四季平安等。
而葫蘆則諧音「福祿」,可集福添祿,祈求好運。翡翠葫蘆外形圓潤豐腴,口小體大,內含籽粒,也表達著人心寬體胖,吉祥圓滿,多子多福的心意。
二者寓意均十分美好,因而甚受眾人青睞。
這些以果實製作而成的翡翠作品,不只樣式嬌俏可人,而且福祿壽齊等吉祥寓意也十分豐富,是故不論古今,均不落潮流,精緻又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