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架打上紐約時報 蘋果這次更新怎麼把Facebook惹毛了?

2020-12-26 新浪財經

來源:觀察者網

原標題:打架打上紐約時報,蘋果這次更新怎麼把Facebook惹毛了?

來源:差評

作者:差評君

差友們,你們覺得科技公司巨頭如今互相最喜歡幹啥?

在我看來,毫無疑問的,就是。。。撕逼。

最近蘋果和 Facebook 就又打了起來。這個事兒還得從 iOS 最近的一次更新說起。

蘋果前幾天推送了 iOS 14.3 的更新,修了一堆有的沒的 bug ,總算是給用戶們一個完整穩定的 iOS 14 系統了。。。

不過,這次更新除了支持新硬體和新增照片功能外,蘋果還在 App Store 中引入了 「 隱私 」 信息。

更新後的 App Store 發生了一點小變化,每款應用都會詳細說明使用了客戶的哪些隱私數據,而且用戶在安裝應用時也可以主動選擇關閉個性化廣告推送。

這個小小的變化,引起了一些網際網路公司的強烈不滿,其中最不滿的 Facebook 直接在《 紐約時報 》上刊登廣告 diss 蘋果。

這份通告的大致意思是,根據德勤的數據顯示有 44% 的中小企業在新冠疫情期間增加了社交媒體個性化廣告的投放。

如果沒有這些個性化廣告投放,這些中小企業將會減少 60% 的銷售額。

蘋果的政策變化對我們這樣的大公司都有一定影響,那中小企業就更難了。

總結起來一句話,本來就不好過的中小企業在疫情期間只能靠著個性化廣告帶來的業務量維持生計,蘋果的隱私新政一出擺明就是想弄死他們。

個性化廣告用國內的網際網路黑話說就是千人千面,利用大數據把不同的廣告推給不同的人群,實現精準投放,從而降低廣告成本。

舉個例子,在眾多個性化廣告推廣模式中,有一種推廣方式叫 CPM ,全稱是 Cost Per Mille ,是一種按照千次曝光進行計算收費的方式。

假定每一千個人看見推廣廣告是 1 塊錢,那麼五千個人看見推廣廣告就需要 5 塊錢。

剃鬚刀廠商來投 CPM 廣告,他肯定是希望經常刮鬍子的人看到自己的廣告。

個性化廣告可以較為精確的找出一千個刮鬍子的人,這樣他只需要花一塊錢,而最終產生的導購效果可能差不多。

這樣一來,商家們的性價比就打上去了,科技改變世界,誠不欺我~

但是如果沒有個性化加持,廣告商就無法準確判斷出目標人群,很有可能一個單身女性也收到男士剃鬚刀廣告。

那對於剃鬚刀廠商來說,想要有要想讓更多的目標人群看到這類廣告就得投放更多的廣告,原本 1 塊錢搞定的事情,變成了 5 塊錢。

不僅是 CPM 這一種方式,許多廣告推廣方式都受到了蘋果的影響。

總的來說,廣告效果沒變,但是預算增加了。

於是中小型企業賣貨的投放成本成倍上升,痛不欲生,疫情當下很可能挨不住。。。

於是 Facebook 就發聲了:蘋果你這麼搞是要讓小老闆們跳樓,你壞壞。

雖然本著這一層考慮『 為民請命 』沒啥太大問題,但 Facebook 其實自己也是利益相關方。

你想想,小扎自己的業務是啥?

不就社交媒體麼!蘋果這麼一搞,他自家廣告生意影響很大啊。。。

對於廣告投放渠道來說,沒有個性化廣告的數據,無法得到有效的反饋數據,工作精度和效率也都降低了。

中小企業的個性化廣告還不是在 Facebook 平臺投放較多,你蘋果這麼一攪合我 Facebook 還怎麼接廣告?

廚子也不是啥慫人,看到 Facebook 的廣告後立馬在推特上懟了回去。

廚子說:我們認為用戶應該對他們數據的收集和使用有一個選擇權, Facebook 一樣可以像以前一樣追蹤客戶的數據,現在只是要經過用戶的同意而已。

言外之意:你要是光明磊落你怕啥?

讓我們再回頭看看這次 App Store 升級多出來的信息。

這個 App 隱私板塊相當於為應用添加了一份數據使用說明,列出了這款應用可能會使用你哪些數據信息,比如地理位置,流量和瀏覽記錄等等。

可是這麼多數據,用戶一時哪能分得清?不慌,蘋果也想到了這個問題。

蘋果把所有的隱私信息分為了三類。『 用於追蹤您的數據 』、『 關聯到您的數據 』與『 不會與您關聯的數據 』。

這樣用戶就可以很清晰的了解到這款應用可以用到自己的哪些數據,哪些數據會涉及到隱私,以及用這些數據做了些什麼。

蘋果要求開發者要告知用戶所使用的數據,說明數據的用途,並且重新規範了哪些數據可以拿哪些數據不能拿,別動不動就亂拿用戶的數據,拿去幹嘛誰也不知道。

這回好了,所有應用都需要開發者填寫隱私權限說明,主動申報。

為了防止開發者們謊報軍情,蘋果成立了專門負責審核的團隊,防止出現申報權限和實際權限不符的情況。

差評君覺得蘋果這波操作對 iPhone 用戶是針不戳,而且只是公開了數據用途和使用權限也並不影響個性化廣告。

如果僅此而已,這波對於 Facebook 來說,更新個 App Store 也就還頂得住。

但是隨著這次隱私更新,其中一個關鍵選項:IDFA 也變成了默認關閉的狀態,這對於個性化廣告來說就很傷了。

IDFA 全稱 Identifier For Advertising ,翻譯過來叫廣告標識符,是蘋果創造的一個在 iOS 系統中的識別用戶的代碼,主要是用來代替 UDID 用的。

UDID 指的是設備的唯一設備識別符。說的簡單點, UDID 就像設備的身份證號碼一樣,唯一,且不重複。

iOS 6 之前,也就是 2012 年前,個性化廣告都靠 UDID 來優化數據,但是這樣有一個弊端,個人信息容易暴露。

你的用戶行為習慣和設備關聯,再通過設備找到你的個人信息,那你整個人就相當於一絲不掛的在網上衝浪。

時間越長你的用戶畫像越清晰。比如你叫張三,愛好打麻將,家住成都,家裡有貓等等。這些信息要是讓不懷好意的人知道那可太危險了。

蘋果一看這也不行啊,我弄個 IDFA 吧。於是用戶的信息被隱藏起來了,只知道有個人愛打麻將,家裡有貓,至於是誰?不知道。

IDFA 是一個虛擬識別符,只能搜集用戶的行為信息,但是不能對號入座。

這就意味著個性化廣告在不知道你是誰的前提下,仍然可以給你推薦個性化的廣告。

你可以看到你喜歡看的廣告,廣告主也能提高轉化率,你好我好大家好。

而且 IDFA 可以手動更改或關閉,看膩了不用換設備就能取消個性化廣告。

原先的 IDFA 是默認開啟的,要想關閉也挺不好找,所以普通用戶輕易不會關閉 IDFA 。

但是這次蘋果的更新直接讓 IDFA 默認關閉了,想要開啟也挺不好找。。。

而且蘋果還要求應用在第一次打開時一定要向客戶說明:我可以給你推個性化廣告嗎?

其實你點不同意,看到的廣告數量也是一樣多,用戶體驗也是一樣糟糕的。。。

但是,你跑到我臉上來問願不願意推點相關廣告,我一看到『 廣告 』兩個字,這果斷就沒什麼好臉色,給它關了。

如此一來,廣告商原地裂開:沒有了個性化廣告,那廣告投放成本不就增加了。

所以小扎 diss 蘋果的點在這呢,你這麼整活也不能提升用戶體驗,為什麼還要關閉 IDFA ,給條活路行不行。

對啊。。。用戶體驗沒改變,還一個勁兒搞廠商,為啥呢???

因為這條路,蘋果可能要自己走。

其實蘋果也有自己的廣告平臺, SKadnetwork 2.0 。

SKadnetwork 2.0 在保持用戶隱私的同時,為 App 做推廣,差不多就是 IDFA + 一般廣告平臺。

這個平臺可以通過 App ID 準確識別出用戶是通過哪個 App 被引導至 App Store 安裝了受推廣的 App ,既精準又利於統計。

當 IDFA 關閉後其他推廣渠道效果下降,蘋果的官方推廣渠道自然可能成為商家首選,於是這一波流量錢就從 Facebook 進了蘋果的口袋。。。

所以 Facebook 那一長串 diss 咱們再簡單翻譯一下,可以總結為四個字:這是搶劫!!!

不得不承認,蘋果這次更新的應用隱私協議確實是好事一件,但默認關閉 IDFA 這手操作,造成的結果確實如差評君前面提到的那樣:

用戶體驗沒提升,就是單純動其他廠商的蛋糕了。。。

有些關閉個性化廣告的設置,

會清楚講明白不會減少廣告數量▼

看似保護咱們,其實體驗上也沒啥提升,總結來說不算什麼高尚的動作,正常商業競爭罷了。

但是小扎又能怎麼辦呢?有本事 Facebook 別裝 iPhone 上呀。。。

總之,差評君覺得在蘋果這種趨勢下,安卓平臺可能也會很快跟進,行業巨頭的圍牆會建的更高,一些中小企業更加難以生存。

相關焦點

  • 打架打上紐約時報,蘋果這次更新怎麼把Facebook惹毛了?
    最近蘋果和 Facebook 就又打了起來。這個事兒還得從 iOS 最近的一次更新說起。蘋果前幾天推送了 iOS 14.3 的更新,修了一堆有的沒的 bug ,總算是給用戶們一個完整穩定的 iOS 14 系統了。。。
  • 只要登錄一個Facebook帳號,你的信息就能被60多個廠家知道..
    某天,你想重新粉刷一下廚房的牆,於是打電話問鎖匠有沒有推薦的粉刷匠,他給你發了一個電話號碼,你電話打過去跟粉刷匠詳細聊了聊你想怎麼刷,兩天後你下班回家,發現特麼廚房已經按照你的想法刷完了。這次被懟的當然還是小扎和他的 Facebook,領懟的呢,是鼎鼎大名的紐約時報。紐約時報花了超長的篇幅 ( 大概一整版報紙的長度 )詳細的討論了一件事情:Facebook 叒特麼拿用戶( 以及用戶的朋友,以及用戶的朋友的朋友 )的隱私 ván 兒呢!
  • 600 萬張《紐約時報》老照片,正在 Google 的幫助下數位化
    600 萬張《紐約時報》老照片,正在 Google 的幫助下數位化 在《紐約時報》辦公室附近一座不起眼的建築裡,地下三層,是這家百年報紙的檔案庫。
  • 微軟惠普等暫停在臉書上投放廣告;《紐約時報》終止和蘋果新聞合作...
    阿迪達斯、福特、惠普等已宣布暫停在Facebook平臺上投放廣告。微軟已於5月暫停在美國Facebook及其圖片共享社交平臺Instagram上投放廣告,而最近又將停止投放廣告的範圍擴大到了全球。不過與最近抵制Facebook的許多廣告主不同,微軟關心的是其廣告顯示的位置,而不是Facebook的政策。預計此次暫停投放廣告的時間將持續到8月。
  • 為耐克在紐約時報上打廣告,斯凱奇這齣的是哪一招?
    運動鞋公司斯凱奇這周的舉動就更甚一步了,他們在《紐約時報》等報刊上登了一則廣告。海報上醒目地寫著「Just blew it」(爆就完事了)幾個大字,正中間一雙鞋有隻大張口,外形很像錫安踩爆了的那雙耐克。最下面是斯凱奇的logo,還有一行小字寫著「外底不會離開你」。
  • 《紐約時報》在Instagram上推出AR填字遊戲
    據外媒報導,《紐約時報》在其標誌性的填字遊戲引入了增強現實(AR)技術。這家媒體公司於今日(當地時間12月22日)早上宣布推出在Instagram上一款全新的AR遊戲--《Shattered Crosswords》。
  • 被拱參選 阿信:臺北市長到紐約開演唱會很酷
    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北市長郝龍斌說,「我認得他,對他印象非常好!」目前在英國倫敦宣傳的阿信透過facebook響應,「臺北市長如果到紐約麥迪遜廣場開演唱會,又好像很酷噢」。已表態參選臺北市的綠營選將,呂秀蓮率先對此放炮,質疑「這種五四三的話,也沒什麼意義」;律師顧立雄則說,阿信是他師大附中學弟,「他應該讓我吧,他還年輕」。
  • 紐約時報廣場跨年慶將無人喝彩 水晶球照常降下
    參考消息網12月30日報導外媒稱,紐約時報廣場的跨年水晶球由2668個水晶三角形和32256個閃爍著紅、藍、綠、白光的燈泡構成,重達5.38噸。所有人都希望水晶球能儘快為新冠疫情之年畫上句號。據埃菲社紐約12月28日報導,紐約時間2020年最後60秒時,水晶球將從24米高的地方降下來,屆時美國人將開啟10秒倒計時,並用親吻開啟新的一年。但是今年,時報廣場的跨年活動將是一場沒有觀眾的慶祝活動。報導稱,12月31日23時59分時,水晶球裝置將啟動,直徑3.6米的水晶球將為2020年送上最後的告別。
  • 臺灣時事評論員:《紐約時報》為何痛批大紀元
    對此,唐湘龍表示認同,稱這篇報導在《紐約時報》上的篇幅屬於大型報導,確實花了很大版面和本錢,花了很多時間。《紐約時報》針對大紀元所做的這個調查採訪的分量,幾乎跟它最近曝光川普的繳稅記錄同等水平。《紐約時報》不但進行了深入研究,而且訪問了非常多離開《大紀元時報》、當初曾經扮演很重要角色、且在裡面當高管的員工,包括他們的投資,他們的做法。
  • 「《紐約時報》的人滾去中國吧!」
    以下文章來源於環球時報 ,作者耿直哥 環球時報報導多元世界 解讀複雜中國來源:微信公眾號「環球時報」(ID:hqsbwx)近日,中國知名科學家饒毅在美國《紐約時報》上撰文,通過講述他在美國紐約的一位叔叔因新冠肺炎不幸病逝的遭遇
  • 紐約為什麼又被稱為大蘋果?
    根據紐約歷史學會資料顯示,紐約被稱為大蘋果應追溯至1921年《紐約晨遞報》的一位作者約翰·J·費茲·葛瑞德。約翰在報上主要是撰寫賽馬專欄的,他在賽馬場跟來自於紐奧良的黑人馬夫聊天時,得知他們對於有機會來到紐約興奮不已,在他們眼中,紐約是個遍地黃金且充滿機會的地方時,就以「大蘋果(Big Apple)」做為形容,意思是既好看又好吃,人人都想咬上一口。(原文為:The Big Apple.
  • 連紐約時報也採訪
    記者黃庠棻/綜合報導近來南韓民眾風靡一款「 」(Dalgona Coffee),又稱為400次咖啡,顧名思義就是需要將咖啡液體用手打400次,攪拌成柔滑的半固體狀才算完成,然而這個風靡全世界的飲料,不僅造成Instagram的一股曬照炫風,就連紐約時報都跟風報導了
  • 紐約時報廣場上的滿分中國答卷
    2018年6月23日,《追尋美好生活》先導片亮相美國紐約時報廣場,宣傳片時長1分40秒,濃縮了中國9個省市自治區的10個扶貧故事,包括科技幫扶、產業幫扶,電商扶貧、醫療扶貧、結對幫扶、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向全世界立體展現了十八大以來中國脫貧攻堅的偉大成果。
  • 女編輯猛批紐約時報等自由派媒體
    以色列長途奔襲,如入無人之境:伊朗處於非常尷尬的境地,只能忍氣吞聲,甚至不敢(無法)承認以色列空襲,否則,等於承認自己重金購買的防空系統純屬忽悠,打自己的臉:伊朗空軍無法還以顏色,喊打喊殺的強硬派完全就是笑話。
  • 《紐約時報書評》換帥 帕梅拉·保爾上任
    帕梅拉·保爾(Pamela Paul)被任命為《紐約時報書評》的新主編。前主編山姆·塔能豪斯(Sam Tanenhaus)將「以作者的身份接受新的任務」。她為《時報書評》約到了如馬丁·阿米斯、科爾森·懷特海德、梅格·沃利茲等大牌作家。她本人為《大西洋月刊》《時代周刊》《Vogue》和《經濟學人》等刊物撰稿。納博科夫二十四歲時寫的戲劇《莫恩先生的悲劇》(The Tragedy of Mister Morn)第一次被譯成英語出版,譯者之一是託爾斯泰的後代安娜斯塔西婭·託爾斯泰(Anastasia Tolstoy)。
  • Facebook批評蘋果阻止廣告跟蹤
    在蘋果和Facebook最近就iOS14的隱私權變更公開爭議的另一章中,昨天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的公司在《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上刊登了攻擊蘋果的整版廣告後。
  • 《紐約時報》發了一張關於中國兒童的圖片,結果被美國網民罵慘了!
    這樣的一張頗具「視覺衝擊力」的圖片,再配上《紐約時報》在這篇報導的正文部分對中國疫苗接種工作「陰陽怪氣」的描寫——尤其是該報將一些中國家長不願意給孩子打疫苗的情況與中國相對嚴格的新冠防控措施和疫苗接種政策刻意「對立」起來、進行種種「挑撥」的操作,一個「強權逼迫少年兒童打疫苗」的「可怕」形象,便「躍然紙上」了。
  • Supreme將與紐約時報聯名?超大版Bogo成亮點!
    Supreme x 《紐約時報》聯名?超大BogoT恤整版無預警發售!Supreme已經不是第一次和報業合作搞事情了,最近大本營在紐約的Supreme也開始持續操作,4月5日買下了《紐約時報》的整版。又是一次報紙聯名?
  • 中國有人寫「小黃書」被判刑,《紐約時報》下場開罵了……
    但「男性愛情」本身不是這次的重點。重點在於,天一的小說裡含有大量淫穢色情的描寫……2017年,一本名叫《攻佔》的書籍突然在網絡上火爆起來,短短幾個月時間,該書籍就通過網絡銷售數千本。而這樣一本「暢銷書」也引起了國家掃黃打非辦的注意。經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版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鑑定,鑑定樣本《攻佔》為淫穢出版物。
  • 《紐約時報》2020年度十大好書
    每到年末,《紐約時報》都會選出年度十大好書,評選的對象是在美國發行的英文著作,虛構和非虛構各佔一半。這份榜單綜合了作品價值、社會性、市場表現等多重因素,也成為國內版權引進的一個「風向標」。2020年雖然還有一個多月,但《紐約時報》11月23日就早早公布了今年的十大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