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書評》換帥 帕梅拉·保爾上任

2021-01-10 騰訊網

帕梅拉·保爾(Pamela Paul)被任命為《紐約時報書評》的新主編。前主編山姆·塔能豪斯(Sam Tanenhaus)將「以作者的身份接受新的任務」。塔能豪斯2004年開始擔任書評主編,從他策劃的頭幾期封面專題(比如鮑勃·迪倫和亨利·詹姆斯)起,業界和讀者就開始專注他的一舉一動。塔能豪斯開闢了廣受歡迎的閱讀播客欄目,對各種各樣的作家(如厄普代克、基辛格等等)進行視頻採訪。2009年《牛津美國人》採訪塔能豪斯時問道:「你任期內刊載過的哪一句話給你最多快感?」他回答:「金基·弗裡德曼(Kinky Friedman)在2004年給吉米·巴菲特的《一塊含鹽地》寫的書評開頭那句話:『虛構和非虛構之間那條分界線,我覺得我和吉米在1976年就對之嗤之以鼻了。』」塔能豪斯也為其他雜誌和期刊撰稿,主要興趣在政治方面。從5月起,他會成為全職撰稿人,深度報導各政治運動的意識形態和歷史根源,以及其領軍人物。新主編帕梅拉·保爾2011年由塔能豪斯聘用,擔任童書編輯,後來擔任特寫編輯。她為《時報書評》約到了如馬丁·阿米斯、科爾森·懷特海德、梅格·沃利茲等大牌作家。她本人為《大西洋月刊》《時代周刊》《Vogue》和《經濟學人》等刊物撰稿。

納博科夫二十四歲時寫的戲劇《莫恩先生的悲劇》(The Tragedy of Mister Morn)第一次被譯成英語出版,譯者之一是託爾斯泰的後代安娜斯塔西婭·託爾斯泰(Anastasia Tolstoy)。該劇寫於1923-1924年,當時納博科夫尚未成名。故事是一位微服私訪的國王愛上了流亡革命者的妻子,於是導致了他一直努力避免的混亂。這部戲劇在納博科夫有生之年從未出版,直到1997年出現在一本俄國文學期刊上。它是一部早熟之作,語言精雕細琢,是作家第一次探索他此後常寫的主題:強烈的性慾和嫉妒,快樂的飄忽不定,想像的力量,以及真實和幻想之間的永恆戰鬥。納博科夫在作品中對他經歷過的俄國革命進行了回應,通過莎士比亞風格的悲劇透視了1917年發生的事件。

「鐵娘子」柴契爾夫人曾經授權在身後出版一本傳記。該傳記題為《瑪格麗特·柴契爾:授權傳記,第一卷:不會妥協》(Margaret Thatcher:The Authorized Biography, Volume One: Not For Turning),由查爾斯·莫爾(Charles Moore)撰寫,將在柴契爾夫人葬禮後立刻由企鵝英國出版社旗下的Allen Lane公司出版。查爾斯·莫爾1997年得到委託,他能夠接觸所有柴契爾夫人的私人文件,並對她進行詳盡的訪問。克里斯多福·希欽斯曾經在《倫敦書評》上寫過他被柴契爾夫人當眾「打屁股」的醜事:「她心懷不軌地把厚厚的國會文書捲成一卷,朝我屁股上砰地一下拍過來。我好不容易才保持住平衡。『淘氣鬼,』她快步離開時聲音從她肩後飄來。之後幾十年裡這國家再發生什麼我都不會驚訝了。」我們很好奇傳記裡會怎麼寫這一段。

溫迪·摩爾(Wendy Moore)寫了一本很有趣很八卦的書《如何製造完美妻子:不列顛最沒人要的單身漢以及他訓練完美伴侶的進步追求》(How to Create the Perfect Wife: Britain's Most Ineligible Bachelor and His Enlightened Quest to Train the Perfect Mate),主角是十八世紀英國作家託馬斯·戴(Thomas Day),他收養了兩個孤女,並試著把其中一個培養成自己的妻子,另一個當候補。

《新共和》上最近發表了一篇抨擊巴西作家艾保羅·科埃略的署名文章。「如果你只聽說過科埃略那神奇的商業成功,卻沒有讀過他的作品,那麼等你真的去讀他的小說時,會被其中的粗製濫造、輕浮淺薄給驚呆的,那些所謂的啟示是多麼顯而易見的陳詞濫調。」這就是科埃略的下場,誰讓他在新書裡寫出這種低俗話:「愛過再失去,還是比從沒愛過好。」

《紐約書評》今年五十大壽,各種紀念活動全年不斷。據說馬丁·西科塞斯要為這本偉大的刊物拍一部紀錄片,他本人亦是鐵桿讀者。創刊主編羅伯特·西爾弗斯最近在接受《紐約雜誌》的採訪時談到一些他很想明令禁止刊發的詞句,比如「in terms of」:「如果你在討論數學公式或者經濟學時,in terms of很常用,也不討嫌,因為這裡的『terms』有明確的定義。但如果你要說『in terms of culture』(就文化方面而言),未免太馬虎模糊了,文化哪裡有什麼明晰的定義。」

智利政府決定挖出大詩人聶魯達的屍體,檢測是否有中毒的痕跡。聶魯達死於1973年,就在他的總統朋友薩爾瓦多·阿連德被政變者殺害後幾天,之後奧古斯託·皮諾切特上臺。聶魯達的司機稱詩人是被皮諾切特手下的人謀殺的。

相關焦點

  • 《紐約時報》推薦圖書,開放中文出版版權合作
    原創 蔣博言 北京開卷2020年8月,《Life of a Klansman》英文版在美國出版後,即上榜最佳圖書和必讀推薦榜單,包括《紐約時報》8月必讀十三本書、《華盛頓郵報》8月必讀十本書、Literary Hub夏季最佳圖書、科斯科評論8月最佳16本書。
  • [插圖繪本]2014年《紐約時報》十佳兒童繪本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插圖繪本是:2014年《紐約時報》十佳兒童繪本自1952年起,《紐約時報》書評版便組成獨立評委會,評選最具藝術價值的繪本。每一年,評委們都會從數千本圖書中評選十本年度獲獎圖書。弗洛卡編寫、繪製了很多繪本,其中兩本獲得了《紐約時報》最佳繪本獎,包括獲得2014年凱迪克獎的《火車頭》(Locomotive)。他還四次獲得賽伯特榮譽獎(Robert F. Sibert Honor),並獲得繪本協會(Society of Illustrators)的銀質獎章。
  • 《紐約時報》評出2020十大好書,歐巴馬《應許之地》入選
    按:當地時間23日,《紐約時報》公布了書評編輯部評選出的10本2020年度好書,包括5本小說和5本非虛構作品。入選的小說類作品關注到了氣候變化議題、種族主義議題以及美國主導的文化敘事。5本非虛構作品探索了矽谷的暗流、戰爭的真諦、遺傳精神分裂對家庭與人的顛覆,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兩卷本回憶錄的第一卷《應許之地》也在年度好書之列,《紐約時報》認為這本總統回憶錄「與前輩們的書最大的不同,在於其非凡的自省程度」。值得注意的是,虛構類與費虛構類中各有一本與莎士比亞相關的著作入選。
  • 「《紐約時報》的人滾去中國吧!」
    以下文章來源於環球時報 ,作者耿直哥 環球時報報導多元世界 解讀複雜中國來源:微信公眾號「環球時報」(ID:hqsbwx)近日,中國知名科學家饒毅在美國《紐約時報》上撰文,通過講述他在美國紐約的一位叔叔因新冠肺炎不幸病逝的遭遇
  • 紐約時報登了一篇什麼樣的稿子?
    不過,《紐約時報》的評論部主編貝內特可能沒有想到,他6月3日籤發的一篇來自共和黨參議員湯姆·科頓的評論文章,未來幾天裡會在美國新聞界掀起滔天巨浪。(圖說:《紐約時報》總部大樓。圖/Bloomberg)這篇題為《派兵吧》(Send in the Troops)的文章刊載於6月3日《紐約時報》,是一篇「Op-ed」評論。
  • 2021新年倒計時裝置抵達紐約時報廣場
    本文轉自【視覺中國】;當地時間2020年12月21日,美國紐約,2021新年倒計時裝置抵達紐約時報廣場,現場吸引大量民眾和媒體人士。本文轉自【視覺中國】;當地時間2020年12月21日,美國紐約,2021新年倒計時裝置抵達紐約時報廣場,現場吸引大量民眾和媒體人士。
  • 這些被紐約時報評選的2020年度最佳封面設計!是你的菜嗎?
    紐約時報書評欄目一直是內業權威之一,他們最近篩選出2020年度最佳圖書封面。這些封面都如此成功的「引誘」了讀者,沒有人會想忽略它,「停下來,凝視,沒有人會大聲的問這些封面的具體意思,只想打開扉頁,接著一頁又一頁。」
  • 當之無愧的愛情百科全書,獲《紐約時報》高度評價,豆瓣評分9.0
    ——《紐約時報》我曾經以為《挪威的森林》是我喜歡的小說,直到我遇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我一直以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我最喜歡的小說,直到我遇到《霍亂時期的愛情》。大家知道馬爾克斯的世界級著作《百年孤獨》,但很少有人知道這部被美國知名報社《紐約時報》高度評價的愛情小說也是出自馬爾克斯之手。馬爾克斯說過:「有兩部書寫完後使人像整個兒被掏空了一般:一是《百年孤獨》,一是《霍亂時期的愛情》。」
  • 美國紐約:2021新年倒計時裝置亮相時報廣場
    當地時間2020年12月21日,美國紐約,2021新年倒計時裝置抵達亮相紐約時報廣場,現場吸引大量民眾和媒體人士。12月21日,美國紐約,2021新年倒計時裝置抵達亮相紐約時報廣場,現場吸引大量民眾和媒體人士。
  • 臺灣時事評論員:《紐約時報》為何痛批大紀元
    ▲臺灣飛碟電臺節目主持人唐湘龍和陳鳳馨《紐約時報》深入調查研究《大紀元時報》陳鳳馨開篇即提出,《紐約時報》花了很大的篇幅,特別去檢討《大紀元時報》。對此,唐湘龍表示認同,稱這篇報導在《紐約時報》上的篇幅屬於大型報導,確實花了很大版面和本錢,花了很多時間。《紐約時報》針對大紀元所做的這個調查採訪的分量,幾乎跟它最近曝光川普的繳稅記錄同等水平。《紐約時報》不但進行了深入研究,而且訪問了非常多離開《大紀元時報》、當初曾經扮演很重要角色、且在裡面當高管的員工,包括他們的投資,他們的做法。
  • 紐約時報廣場新年水晶球更換燈片
    【新華社微特稿】美國紐約時報廣場每年降水晶球倒計時迎接新年來臨。工人們27日給這顆水晶球換上192片新燈片,為這一傳統跨年活動做最後準備。美聯社報導,水晶球表面由2688片三角形水晶片組成,每年都要更換其中一些。
  • 書評雜誌哪家強 「 紐、巴、倫」和「重金屬」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紐約書評》 什麼比得過權威?《紐約書評》既非周刊,也非雙周刊或月刊,每年出二十二期,平時一月兩期,暑期一月一期。訂戶幾乎全部是高級知識分子,銷路雖不如《紐約時報書評周刊》,但因讀者的質地高,影響反而更大,甚至帶有一些高級知識分子的高傲氣味。50年來,《紐約書評》一直堅持刊發深入而有見地的長篇書評,他們邀請所有知識領域內最為權威的作者,評論最重要的書籍,傳播雜誌認為最應該向公眾傳播的知識與見解,並希望以此提高人們的認知水平。
  • 英特爾換帥,股價上漲7%,新CEO什麼來頭?
    但這次英特爾的是換帥,迎來的是股價大幅上漲,司瑞博到底對英特爾做了什麼,歷任時竟然還迎來掌聲? 新上任的基辛格在英特爾帶了近30年,基辛格曾擔任存儲巨頭EMC的營運長,2012年成為VMware的執行長,並帶領公司年營收幾乎翻了三倍。
  • 《紐約時報》在Instagram上推出AR填字遊戲
    據外媒報導,《紐約時報》在其標誌性的填字遊戲引入了增強現實(AR)技術。這家媒體公司於今日(當地時間12月22日)早上宣布推出在Instagram上一款全新的AR遊戲--《Shattered Crosswords》。
  • 2019年《紐約時報》十大好書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紐約時報》的編輯們也評選出了 2019 年度十本最佳小說、非小說作品。今天,讓我們看看美國同行選出了哪十本好書。 《紐約時報》評 2019 年度十本好書《呼吸》(Exhalation)特德·姜(Ted Chiang)著《呼吸》是美國華裔科幻作家,4 屆雨果獎、4 屆星雲獎得主特德·姜的第二本小說集,收錄了特德·姜的 9 篇中短篇小說,其中 4 篇《雙面真相》《大寂靜》《臍》和《焦慮是自由引起的暈眩》
  • 紐約時報的頭版「哭牆」:你看到了什麼?
    據今天的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當地時間23日,《紐約時報》提前公布次日出版的報紙頭版,大標題是「美國接近10萬人死亡,無法計算的損失」。該報用整個頭版列出了1000名新冠肺炎死者的姓名、年齡和身份。用了一個非常有溫度的導語:「他們不僅是一個個名字,他們曾經是我們。」為讓更多的珍貴的版面,給逝去的人,本版破天荒圖片缺席。白紙黑字,密密麻麻。
  • 連紐約時報也採訪
    記者黃庠棻/綜合報導近來南韓民眾風靡一款「 」(Dalgona Coffee),又稱為400次咖啡,顧名思義就是需要將咖啡液體用手打400次,攪拌成柔滑的半固體狀才算完成,然而這個風靡全世界的飲料,不僅造成Instagram的一股曬照炫風,就連紐約時報都跟風報導了
  • 紐約時報藉助谷歌雲數位化500萬+老照片 留住悠悠舊時光
    (photo:Geogle Cloud)谷歌雲已經與《紐約時報》合作,幫助《紐約時報》數位化他們龐大的照片收藏。為了保存這段無價的歷史,也為了賦予《紐約時報》以更直觀的敘事方式和歷史背景來增強報導能力,《紐約時報》將其檔案數位化,使用雲存儲來存儲資料室裡所有照片的高解析度掃描。雲存儲是我們用於存儲對象的持久耐用的系統,它為像《紐約時報》一樣的客戶提供自動化生命周期管理,存儲在地理位置不同的地區,以及易於使用的管理界面和應用程式界面(API)。
  • 中國、義大利同樣「封城」,《紐約時報》為何雙標?
    近日,美國《紐約時報》就在不經意間將這種「雙重標準」展現了出來。當地時間3月8日,《紐約時報》官方推特連發兩條推文,一條批評中國對疫情的防控稱:「為了抗擊冠狀病毒,中國將近6,000萬人置於封鎖之下,並對數億人實施了嚴格的檢疫和旅行限制。這場行動給人們的生計和自由帶來了沉重的代價。」
  • 「創二代」周立宸上任 海瀾之家能否重回巔峰
    實際上,不少家族企業正迎來「接班潮」,「創二代」上任會給海瀾之家帶來什麼變化?  隨著周立宸接棒,海瀾之家的股權也發生變化。周立宸所持股份由3.9%增至27%,周建平持股28%,後者仍是海瀾之家實際控制人。  業內普遍認為,「換帥」對於海瀾之家是戰略調整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