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開罵」、主編辭職、輿論譁然!紐約時報登了一篇什麼樣的稿子?

2021-01-08 縱相新聞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程靖

隨著非裔男子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反種族主義示威從明尼阿波利斯蔓延到了全美國,各方觀點在媒體上的交鋒也愈發激烈。

不過,《紐約時報》的評論部主編貝內特可能沒有想到,他6月3日籤發的一篇來自共和黨參議員湯姆·科頓的評論文章,未來幾天裡會在美國新聞界掀起滔天巨浪。

(圖說:《紐約時報》總部大樓。圖/Bloomberg)

這篇題為《派兵吧》(Send in the Troops)的文章刊載於6月3日《紐約時報》,是一篇「Op-ed」評論。「Op-ed」中文可翻譯為「觀點欄目」,原意是「社論版對頁」(opposite the editorial page),與代表該報立場的社論相對應。在美國報紙的編輯部裡,新聞與評論部門通常獨立運營,分工明確——新聞部分力求客觀,而評論部分則是觀點。部分「op-ed」評論文章出自常駐專欄作家,另一部分則來自各行各業的作者。

文章是針對反種族主義示威中出現的愈演愈烈的打砸搶燒和暴力襲警行為而寫的。科頓呼籲以部署軍隊的方式,平息部分示威中出現的暴力活動。

評論一經刊出,《紐約時報》裡裡外外立刻炸開了鍋——據《紐約時報》自己的記者報導,800名員工籤署了聯名信給管理層表達對文章的反對;數十名員工不顧編輯部的發言限制,在社交網絡上「開罵」;此外,數百名讀者致電該報要取消訂閱;《紐約時報》的評論部也多次刊文跟進;編輯部為此開了個會,還導致了貝內特職業生涯的一次「大滑坡」……

那麼,科頓是誰?他寫了什麼?

(圖說:阿肯色州共和黨參議員科頓的評論文章《派兵吧》。網頁截圖)

湯姆·科頓是阿肯色州的共和黨參議員。他於2005年參軍,曾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服役,2014年以37歲的年齡當選美國最年輕的參議員。

科頓在國家安全問題上與川普有諸多共識,是後者在共和黨內忠實的盟友——川普於2016年當選美國總統時,科頓曾是國防部長一職的熱門候選人,不過最終敗給了馬蒂斯;2017年,蓬佩奧被提拔為國務卿後,有消息稱科頓是接替蓬佩奧中央情報局(CIA)局長職位的潛在人選,不過,這一職位後來被吉娜·哈斯珀爾執掌。

6月3日的《派兵吧》一文中,科頓列舉了多個城市示威活動中的暴力襲警事件,如在聖路易斯,4名警官在試圖驅散一群向警察投擲磚塊和汽油彈的示威者時被打傷;另有一名77歲的退休警官在試圖阻止暴徒洗劫當鋪時被打死。

科頓在文章中稱,在弗洛伊德的家屬都已發聲譴責暴力後,是「虛無主義者」出於「搶東西和搞破壞時的戰慄感」而訴諸暴力;科頓還聲稱是「左翼極端分子Antifa」為他們的「無政府主義目標」而在「消費弗洛伊德之死」、進行暴力活動。

科頓在評論中寫道,「暴徒」使全美多個城市陷入「無政府狀態」,而無政府狀態會破壞生計、傷害無辜生命,使各種族和各行業的美國人受害。

「現在已到了由聯邦當局支持地方執法的時候了」,科頓提議依照《叛亂法》,授權總統動用軍隊「阻止叛亂或其他違反該法的行為」,並聲稱聯邦政府對各州負有「憲法義務」來「保護各州免遭國內暴力」。

(圖說:6月1日的白宮外,國民警衛隊與警察在維持秩序。圖/Reuters)

科頓寫道,要恢復城市的秩序,最重要的是「使用壓倒一切的武力來驅散、監禁和威懾那些違法犯罪者」。

一石激起千層浪。

第二天(4日),《紐約時報》的專欄作者米歇爾·金伯格就在該報撰文,直斥科頓寫了一篇「法西斯主義的文章」。

金伯格寫道,科頓的言論和舉的例子「站不住腳、有欺騙性」——科頓在文章中提到的1950~1960年代艾森豪、甘迺迪和詹森三任總統召集軍隊驅散暴民的事件,以及1992年的「洛杉磯騷亂」中,老布希總統下令出動美軍保護洛杉磯的事件。

(圖說:1992年洛杉磯騷亂期間美軍進入洛杉磯。圖/Getty)

金伯格指出,在1992年被指控「使用過當武力」而打死非裔男子羅德尼·金的四名警察被判無罪後爆發的大規模騷亂中,是加州州長邀請聯邦政府授權美軍進入加州,幫助州政府維持秩序;而如今要求聯邦政府越過州級行政機構,授權美軍「佔領」各州和城市,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出兵」一說來自川普——就在6月1日,川普在白宮外講話時稱,如果各州州長不能平息「暴亂和劫掠」,要根據《叛亂法》出動軍隊。

(圖說:6月1日,川普在拜訪華盛頓一教堂前,國民警衛隊和警察在驅散示威者。圖/Getty)

川普的言論很快遭到了輿論炮火的攻擊。6月2日,美國退役海軍上將麥克·馬倫在《大西洋月刊》上撰文《我無法再保持沉默》。

馬倫認為,無論是揭露警察暴力和針對非裔美國人系統性歧視的請求,還是美國人和平集會和示威的需求,都不應該成為「激進出兵」的理由,「我並不認為街上的(騷亂)情況已經糟糕到要依賴軍隊,我們也沒有到需要啟動《叛亂法》的程度。」

他說,美國的城鎮「不是戰場,也永遠不會變成戰場」,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公民不是敵人,也永遠不會是我們的敵人。」

就在《紐約時報》刊載科頓《派兵吧》的同一天,美國前任國防部長、海軍陸戰隊退役上將馬蒂斯罕見地發表了聲明,嚴厲批評了川普「派兵」的號召,他還指控川普等人是「當權者」在「歪曲憲法」。

尖銳批評聲洶湧而來,貝內特也坐不住了。4日,他在評論版面撰文解釋道:「我個人強烈反對部署聯邦軍隊的舉措。我自己很害怕,讓軍隊介入目前的局勢,可能會讓更多無辜的人遭受暴力。」

貝內特承認,編輯部內部對科頓的文章有不少擔憂——可能會讓非裔美國人,尤其是黑皮膚的同事們陷入險境,「一代又一代的非裔美國人已是警察暴力的受害者,我同意派兵(鎮壓)會給街頭運動帶來更多暴行。」

貝內特向憤怒的讀者解釋道,在發表科頓的評論前,該報評論部已發表了各方聲音:認為「出兵」損害美軍聲譽、加劇國內緊張情緒的;號召減少警察部門預算的;讚揚抗議者給變革帶來力量的;呼籲檢察官對濫用警力的警察嚴格調查的……

(圖說:《紐約時報》3日發表的一篇評論《川普「派兵」是錯的》。網頁截圖)

但貝內特也解釋了自己為何要發表科頓的文章:「我們承諾為讀者提供重要議題的辯論空間。如果我們只發表編輯們認同的觀點,那就違背了我們的基本原則——我們並不想告訴你你該怎麼想,而是幫助你自己思考。」

而科頓,作為共和黨參議員和一名退役軍人,未來可能會參加總統競選,「他所思所想很有可能會成為美國政府政策,因此亟需公眾的審視。」貝內特寫道。

不過,在貝內特「辯解」之前,《紐約時報》編輯部同事們早已炸開了鍋。

《紐約時報雜誌》記者漢娜-瓊斯,5月剛剛獲得普立茲獎,4日憤怒地發了一條推文:「作為一名黑人女性、一名記者、一位美國人,我對《紐約時報》刊載這樣的評論深深地感到羞恥。」

(圖說:漢娜·瓊斯推特截圖。)

《時報》專欄作家蓋伊也發推說,科頓的評論「很有煽動性,在為軍事佔領背書,仿佛美國憲法不存在一樣」。

另一名評論作者查理·華澤爾也發推說,自己「不同意科頓文章的每一個字」,「它不代表我的價值觀」。

但按照《紐約時報》的規定,編輯部員工不得在社交媒體上發表自己的政治觀點,尤其不能「站隊」。這些記者和編輯顯然違反了公司規定。

除此之外,據《紐約時報》自己的記者報導,三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該報記者說,自己的線人因為科頓的評論文章,不願意再提供線索了。

據《華盛頓郵報》後來報導,《紐約時報》出版人蘇爾茨伯格與編輯部同事召開了視頻會議,復盤了這篇引發極大爭議的文章的編輯過程。6月5日,貝內特在《派兵吧》前加上了「編者按」。

「編者按」內容如下:

儘管科頓參議員提出的觀點會讓一些人反感,但它代表了當前辯論中非常有價值的部分。

「不過,考慮到(派兵)這個生死攸關的話題、科頓作為參議員的影響力,以及他倡導的『派兵』行為的重量,這篇文章應該經過最高級別的嚴格審查。」貝內特寫道。

「經過編輯部的審查,儘管科頓參議員充分配合,但編輯文章的過程匆忙、有缺陷,資深編輯沒有充分參與進來。」

貝內特承認,科頓的文章中出現的指控,如「反法西斯運動Antifa參與策劃了暴力活動」至今未被證實;文章中提到的「憲法義務」概念需要解釋,不能直接引用;文章語調過於尖銳,不利於推動友善的公共討論;而極具煽動性的「派兵吧」標題也是時報編輯修改的,甚至並非來自科頓本人。「我們不應該用這樣的標題,」貝內特寫道。

貝內特總結道,科頓的文章未達到《紐約時報》的標準,不應該發表。

(網頁截圖)

兩天後,貝內特辭去了評論部主編一職。據《華盛頓郵報》的媒體評論員埃裡克·溫博爾獲取到的信息,貝內特在籤發科頓的評論文章前甚至沒有仔細讀過。

溫博爾指出,在《紐約時報》評論部前任主編安迪·羅森薩爾的團隊中,一篇重要文章草稿會用郵件抄送三四十位編輯,以獲得眾人的反饋,羅森薩爾的團隊審查機制儘管「費事、過時」,但編輯們的專業水平能保證發表文章的水準。

但這種審查機制在貝內特上任後「崩潰」了。出版人蘇爾茨伯格在一份內部聲明中指出,在《派兵吧》一文中發生的事情,近幾年中已不是第一次。

在寫給同事的聲明中,蘇爾茨伯格說:「 目前的美國是一個極化的國家,人們對於世界的理解非常分裂,但《紐約時報》依然會給予政治光譜中廣泛的觀點,尤其是我們不同意的那些東西。」

蘇爾茨伯格說,「這些觀點,必須遵循最高標準的準確性,也必須用一種尊重讀者的方式去傳遞。」

相關焦點

  • 好友、紐約時報炮轟VOGUE主編,溫圖爾還能走多遠?
    今天,#VOGUE主編張宇將離職#登上微博熱搜榜,引發廣泛關注,另一方面,美國版VOGUE主要溫圖爾的日子也不好過,日前被著名的紐約時報點名連翻炮轟。從年初疫情期間漠視員工安全拖延家庭隔離,到好友出書歷數她種種不是,再到紐約時報炮轟,這一切僅僅是偶然嗎?
  • 《紐約時報》長文批安娜·溫圖爾,黑人員工希望她放棄權位!
    自今年美國捲起黑人平權運動起,美國《Vogue》主編安娜·溫圖爾就成為眾矢之的,她也為雜誌欠缺種族包容度而公開致歉。最近,《紐約時報》又發表一篇調查報導,批判她營造了充滿種族主義的工作環境,再度令她捲入輿論風波之中。
  • 中國有人寫「小黃書」被判刑,《紐約時報》下場開罵了……
    ▲關於審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的相關內容(圖via公號@環球時報)但是著名美媒《紐約時報》呢,卻硬要在這時刷刷存在感。它昨天刊登了一篇「奇文」——接著,《紐約時報》又借某個社工之口,來了下面這段。
  • 《紐約時報書評》換帥 帕梅拉·保爾上任
    帕梅拉·保爾(Pamela Paul)被任命為《紐約時報書評》的新主編。前主編山姆·塔能豪斯(Sam Tanenhaus)將「以作者的身份接受新的任務」。塔能豪斯2004年開始擔任書評主編,從他策劃的頭幾期封面專題(比如鮑勃·迪倫和亨利·詹姆斯)起,業界和讀者就開始專注他的一舉一動。塔能豪斯開闢了廣受歡迎的閱讀播客欄目,對各種各樣的作家(如厄普代克、基辛格等等)進行視頻採訪。2009年《牛津美國人》採訪塔能豪斯時問道:「你任期內刊載過的哪一句話給你最多快感?」
  • 「《紐約時報》的人滾去中國吧!」
    以下文章來源於環球時報 ,作者耿直哥 環球時報報導多元世界 解讀複雜中國來源:微信公眾號「環球時報」(ID:hqsbwx)近日,中國知名科學家饒毅在美國《紐約時報》上撰文,通過講述他在美國紐約的一位叔叔因新冠肺炎不幸病逝的遭遇
  • 中國有人寫「小黃書」被判刑,《紐約時報》竟罵得如此無釐頭
    ▲關於審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的相關內容(圖via公號@環球時報)但是著名美媒《紐約時報》呢,卻硬要在這時刷刷存在感。它昨天刊登了一篇「奇文」——接著,《紐約時報》又借某個社工之口,來了下面這段。
  • 紐約時報的頭版「哭牆」:你看到了什麼?
    據今天的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當地時間23日,《紐約時報》提前公布次日出版的報紙頭版,大標題是「美國接近10萬人死亡,無法計算的損失」。該報用整個頭版列出了1000名新冠肺炎死者的姓名、年齡和身份。用了一個非常有溫度的導語:「他們不僅是一個個名字,他們曾經是我們。」為讓更多的珍貴的版面,給逝去的人,本版破天荒圖片缺席。白紙黑字,密密麻麻。
  • 臺灣時事評論員:《紐約時報》為何痛批大紀元
    對此,唐湘龍表示認同,稱這篇報導在《紐約時報》上的篇幅屬於大型報導,確實花了很大版面和本錢,花了很多時間。《紐約時報》針對大紀元所做的這個調查採訪的分量,幾乎跟它最近曝光川普的繳稅記錄同等水平。《紐約時報》不但進行了深入研究,而且訪問了非常多離開《大紀元時報》、當初曾經扮演很重要角色、且在裡面當高管的員工,包括他們的投資,他們的做法。
  • 阿迪達斯也逃不掉,涉事高管已辭職……
    ,近日因被多名美國黑人員工投訴存在「種族主義」問題,決定辭職。《紐約時報》在介紹她的背景時還特別突出了她是白人的身份。(截圖來自《紐約時報》的報導)至於她所涉及的「種族主義」問題,從CNN和《紐約時報》的報導來看,一方面源於她去年在公司的一次內部會議上,曾對員工們表示「種族主義」這個議題只是一個來自北美地區
  • 月薪1萬,工作量適中,但老闆天天見誰罵誰,該不該辭職?
    有網友問:月薪一萬,工作量適中,但老闆天天見誰罵誰,該不該辭職?老闆罵員工的原因:1.員工做錯了事情這種情況很簡單,員工做錯了事情,必須得到批評,謾罵的做法可能欠妥,但是完全可以理解,總不能員工做錯了事情,老闆不聞不問,任由事情隨意發展,這樣是對公司的不負責。
  • 《紐約時報》質問中國為何不早封城,美國網友不買帳了
    然而,美國《紐約時報》卻在此刻拋出了一篇惡毒攻擊中國的文章,將疫情在全球擴散的罪責怪在中國頭上。好在,不少美國網民對此並不買帳。如下圖所示,在這篇名為「改變世界的25天:中國如何讓新冠病毒流竄出去」的報導中,《紐約時報》派出了長期以來一直對中國存在強烈偏見,並多次配合美西方政府煽動支持分裂中國勢力的4名記者,荒謬地宣稱,如果中國能在去年年底病毒剛出現時就宣布封城,那麼新冠病毒就不會流竄到全世界。(圖中這4名紐約時報的記者,都是常年抹黑中國的老手了)這個說法顯然是荒誕可笑的。
  • 600 萬張《紐約時報》老照片,正在 Google 的幫助下數位化
    600 萬張《紐約時報》老照片,正在 Google 的幫助下數位化 在《紐約時報》辦公室附近一座不起眼的建築裡,地下三層,是這家百年報紙的檔案庫。
  • 女編輯猛批紐約時報等自由派媒體
    由於伊核協議,核設施被摧毀,更無法喊冤……《紐約時報》評論版編輯Bari Weiss致信報紙的出版人A.G. Sulzberger,宣布辭職。三年前她加入報社,滿懷信心,當時報社僱用她的目的是加進一些保守派的聲音,糾正報紙在2016年對大選充滿誤導的報導。但今天,她說紐約時報已經成為一個無法容忍不同見解的工作場所。
  • 《紐約時報》在Instagram上推出AR填字遊戲
    據外媒報導,《紐約時報》在其標誌性的填字遊戲引入了增強現實(AR)技術。這家媒體公司於今日(當地時間12月22日)早上宣布推出在Instagram上一款全新的AR遊戲--《Shattered Crosswords》。
  • 《紐約時報》宣布在Instagram發布一款AR填字遊戲
    《紐約時報》在今天早上宣布,將在Instagram上發布一款具有AR功能的填字遊戲「Shattered Crosswords」,玩家可以通過在AR中找到旋轉縱橫的填字遊戲碎片當做線索,當抵達正確有利的位置時,就可以發現隱藏在拼圖上方碎片中的單詞。
  • 連紐約時報也採訪
    記者黃庠棻/綜合報導近來南韓民眾風靡一款「 」(Dalgona Coffee),又稱為400次咖啡,顧名思義就是需要將咖啡液體用手打400次,攪拌成柔滑的半固體狀才算完成,然而這個風靡全世界的飲料,不僅造成Instagram的一股曬照炫風,就連紐約時報都跟風報導了
  • 以整版名單紀念美國新冠死者《紐約時報》刊出「最令人痛心的頭版」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5月24日報導稱,這無疑是《紐約時報》歷史上最令人痛心的頭版。在這裡,當局每天報告的冰冷數字變成了一張張鮮活的面孔、一個個破碎的家庭、一塊塊夢想的碎片。《紐約時報》指出:「僅憑數字無法衡量新冠病毒對美國的影響,無論患者、失業者抑或逝者的數量。」
  • 阿迪達斯也逃不掉,因「種族主義」問題,涉事英國女高管決定辭職
    根據美國CNN和《紐約時報》等多家媒體報導,德國知名的運動品牌阿迪達斯的一名全球人力資源高管,近日因被多名美國黑人員工投訴存在「種族主義」問題,決定辭職。根據這些美國媒體的報導,這名高管名叫Karen Parkin,是阿迪達斯全球人力資源的負責人,已經在該公司工作了23年,是公司6人高管團隊中的唯一一名女性,國籍為英國。
  • 重慶一公司總經理為辭職員工開歡送會、發紅包引網友熱議
    張總經理(左)為辭職員工潘玉和發紅包作為一名普通員工辭職離開公司本是一件平常不過的事,不足為奇。但近日重慶一家公司一名普通員工辭職的事卻引起網友的廣泛關注和熱議。中安廣源檢測評價技術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安廣源)重慶公司總經理、國家註冊安評師張銳女士正在為一名即將辭職告別公司的女員工潘玉和女士主持歡送會,參加會議的有公司各部門負責人、技術骨幹。張總在歡送會上飽含深情地說:「從重慶公司成立之日起,潘女士就和我們一道風雨兼程一路走來,一直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工作,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為重慶公司的快速發展立下汗馬功勞。在近兩年的朝夕相處中,我們情同手足,榮辱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