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CNN和《紐約時報》等多家媒體報導,德國知名的運動品牌阿迪達斯的一名全球人力資源高管,近日因被多名美國黑人員工投訴存在「種族主義」問題,決定辭職。
根據這些美國媒體的報導,這名高管名叫Karen Parkin,是阿迪達斯全球人力資源的負責人,已經在該公司工作了23年,是公司6人高管團隊中的唯一一名女性,國籍為英國。《紐約時報》在介紹她的背景時還特別突出了她是白人的身份。
(截圖來自《紐約時報》的報導)至於她所涉及的「種族主義」問題,從CNN和《紐約時報》的報導來看,一方面源於她去年在公司的一次內部會議上,曾對員工們表示「種族主義」這個議題只是一個來自北美地區「雜音」,並稱阿迪達斯並不存在「種族主義」的問題。而且當公司有人投訴了此事後,她雖然道了歉,但語氣卻並不「真誠」,僅稱「如果有人被冒犯,那我道歉」。
(截圖來自CNN的報導)另一方面,則是在今年6月初,多名阿迪達斯的黑人員工還曾在一封聯名信中投訴了這名人力資源高管。來自美國《華爾街日報》和石英網等其他媒體報導顯示,其中一名在阿迪達斯入職1年的25歲黑人設計師,還爆料說阿迪達斯的美國分部存在明顯的種族主義問題,只是因為黑人員工不敢公開說出來,只能私下抱怨,才顯得沒有事。
(截圖來自美國石英網的報導)該員工還指控阿迪達斯的高管們雖然一直在用黑人和黑人文化當做自己產品的招牌,卻並不真正尊重黑人群體和他們的文化,反而還對公司內部的種族歧視問題不管不顧。《紐約時報》也指出阿迪達斯的美國分部高層主要都是白人,對員工多元化和黑人社區的關懷也並不足夠。
有些諷刺的是,阿迪達斯此次陷入的種族主義爭議,反而發生在公司積極發聲明支持由美國黑人喬治·弗洛伊德之死而引發的「反種族主義」抗議後。當時,在弗洛伊德遇害僅僅5天後,阿迪達斯就專門製作了一個將「種族主義」一詞劃掉的海報。可在一封寫給公司管理層的信中,上述那名爆料阿迪達斯種族主義問題的員工就表示,阿迪達斯內部的種族主義問題,不會因為公司劃掉了種族主義一詞就煙消雲散,那不過是一種自欺欺人罷了。
目前,Karen Parkin已經就自己的辭職發表了一份聲明,表示她在聽取了大量建議並進行了很多反思後,認為自己已經不適合再在當前的崗位上領導公司相關業務的發展了,但她仍然強調自己100%反對種族主義和種族歧視,很在乎創造一個平等的工作環境。
《紐約時報》則認為這份聲明顯示她已經意識到自己失去了公司員工的信任。
阿迪達斯的主席Ignor Landau也在宣布她辭職的消息時表示,此事說明公司需要一個新的人力資源領導來帶領公司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截圖來自《紐約時報》的報導)最後,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除了這名人力資源高管的辭職,阿迪達斯在6月中旬已經做出了一系列改善黑人待遇的承諾,包括新招聘的員工將有30%是黑人或拉丁裔,並會在接下來的5年投資1.2億美元,用於解決種族差異問題和每年資助50個院校的獎學金,以支持黑人學生。
另外,阿迪達斯還在6月11日發布了一個新的支持黑人群體的海報,其內容不再是簡單地將「種族主義」一詞劃掉了,而是換上了一個大大的「黑人的命也是命」的標語,貼上了上述那些改善黑人待遇的承諾,並特別強調說「沒有黑人運動員、黑人藝術家、黑人僱員和黑人消費者的支持,阿迪達斯的成功將一文不值」。
延伸閱讀:種族主義奏響美式民主悲歌,馬丁·路德·金的族群平等夢想仍未實現警察暴力執法致黑人死亡引發全美公憤,大規模抗議活動此起彼伏。如今,形勢愈演愈烈,示威遊行已蔓延至全美,暴力騷亂陰影甚至波及白宮。
說起來,黑人被警察殺害在美國並不鮮見。
2014年,密蘇裡州年僅18歲的非洲裔青年麥可·布朗被白人警察槍殺;2015年,明尼蘇達州的非洲裔男子賈馬爾·克拉克在已被制服的情況下遭警察擊斃;2016年,俄克拉荷馬州的非洲裔男子克拉徹在高舉雙手背向警察的情況下遭到白人警察射殺。
「我有一個夢想,這個國家有一天能奮起實現其信條的真諦——我們堅信以下真理是不言自明的,人人生而平等。」馬丁·路德·金的族群平等夢想在他為黑人權利獻身62年後,依然沒有實現。
種族主義思想在美國根深蒂固。從英屬北美十三殖民地時期開始,所謂的WASP(白人、盎格魯-撒克遜人、新教徒),就在教育、移民和投票權等方面享受一系列特權。種族主義經歷黑人平權運動後在政治和道德層面上受到譴責,但依然廣泛活躍在社會經濟層面。
進入新世紀以來,首位非洲裔總統歐巴馬的上臺並沒有讓種族主義銷聲匿跡,反倒是白人至上主義開始風靡。在這種社會思潮下,美國以非洲裔為代表的少數族裔在教育、就業、社會福利和執法領域受到系統性歧視。
例如,在2018年的7036起單一偏見引發的仇恨犯罪案件中,57.5%涉及種族族裔身份,而其中有高達46.9%針對非洲裔。同樣地,在執法過程中非洲裔成年人被監禁的概率是白人成年人的5.9倍。弗洛伊德事件絕非是孤例個案,它背後有廣泛深刻的社會背景。
可悲哀的是,對暴力執法的抗議,卻又走上了暴力之路。如同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所揭示的那樣,暴力一經採用便具有無限升級的最大化傾向。
民眾的初衷是悼念死者和表達對警方暴力執法及種族主義傾向的不滿,但在打、砸、搶的過程中則逐漸演變為集體無意識的歇斯底裡。手段壓倒目的,為了暴力而暴力,加劇的只會是社會的撕裂。
暴力執法,以及之後的縱火、槍擊、仇恨言論和大規模逮捕,這次全美震蕩好似一曲美式民主悲歌。
死者已矣,一個負責任的社會,應當以和平手段表達對逝者的哀悼和對政府改革的期望;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當在維護社會秩序、疏解社會矛盾的同時,對執法系統開展結構性改革,加強問責和監督機制建設。
可現實是,他們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部分不理智的民眾以暴力抗爭的形式表達不滿,美國政府則一味強力打壓,領導人甚至還屢屢煽風點火,最終釀成了政府與社會劇烈對抗的局面。
如果自由等於任性使氣,民主就是肆意妄為,那麼社會每經歷一次危機就會加深一次分裂與破壞。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