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為中印度毗舍離城的長者,雖身在塵世,但是精通大乘教義,修為高遠,出家弟子猶有不能及者。
他曾於過去劫中承事供養無量諸佛,深聞法要,契入不二;他勤於攻讀,虔誠修行,能夠處相而不住相,對境而不生心,得聖果成就。
維摩詰居士的妻子貌美,名叫無垢,有一雙兒女,兒子名為善思童子,女兒名為月上女,皆具宿世善根。一家四口,平日以法自娛。
當善思童子還在襁褓中時,即能與佛及諸大弟子問答妙義。佛陀曾至毘舍離城,善思童子獻花與佛,佛陀為他說法,當下就證得無生法忍。
月上女出生時,不曾啼哭,且能開口道出宿世因緣,由她身上散發出的光明勝於月照,猶如金色,照耀家內。八歲大時,已長成美妙多姿的童女,引起城內諸大臣、居士、長者、婆羅門及豪門貴族的童男愛慕追求,因而展開一場神通遊戲的招親活動。
最後月上女度化了諸童子入佛道,發菩提心。月上女曾以她的辯才神通,與聲聞、菩薩討論佛法妙義,並蒙佛授記。
所以經中描述維摩居士「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這種不可思議的宿世妙緣,是佛化家庭的最早典範,維摩居士則堪稱是佛陀時代第一居士。
維摩詰居士自久遠劫來,曾供養無量諸佛,善根深厚,深知諸法實相,具足四無礙辯才,有著如佛陀般的功德智慧,一言一行都是清淨純善,無不合乎大乘佛法。
他的種種美德,上為諸佛所讚嘆,下為百姓所崇敬,不論佛弟子、帝釋、梵王、世主、大臣、庶民等,都曾經受到他的教化。
他以修「六度」的德行攝服眾生,使他們普沾利樂:
他是大富長者,以無數的資財布施貧民,教育他們——這是布施行;
對於毀犯禁戒的人,便以自己奉持的清淨戒行感化他們——這是持戒行;
對於易起瞋恚怒罵的人,便以柔和忍辱攝服他——這是忍辱行;
遇到懈怠放逸的人,就顯現大勇猛精進的精神度化他們——這是精進行;
若有人心性不定、迷亂,他以禪定中的定力、智慧,點醒他們的迷懵——這是禪定行;
對於一般平庸憨直的莽夫,則以明利的智慧教育他們——這是智慧行。
凡此種種維摩居士實踐大乘菩薩的行為,正說明在家信眾應行的宗教德目,也為日後修菩薩行者樹立明確的標杆。
《維摩詰經》是大乘佛教早期經典之一,又稱《維摩詰所說經》,由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因為此經的主人公為維摩詰居士,故而得名。《維摩詰經》所代表的精神,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本位而解脫成佛的法門,也指出了十方三世諸佛如何證道,如何得到解脫,如何證得菩提之路。這部經是最長的白話詩,共兩萬五千言,也是一部最佳的劇本,富有藝術創作價值。除了文學藝術價值之外,最重要的是,本經已經成為在家居士奉為圭臬的修行寶典。
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
維摩居士雖然是在家人,但能夠奉守出家人的一切戒律的行為,心是出家的。
雖處居家,不著三界
雖然表現是在家人,心已經跳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一切不執著。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雖然與在家人一樣,有太太和孩子,可是一直修的是清淨行。
現有眷屬,常樂遠離
本身有許多眷屬圍繞,像是父母、妻子、朋友、學生等等都算,可是不留戀這些,更超越這些。
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
穿著打扮不是為了彰顯自身的富貴,而是展露出莊嚴相好。
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
在家人當然要吃要喝,但不是暴飲暴食,一切的飲食營養是為了自己得道。
若至博奕戲處,輒以度人
也去娛樂場所,但是他去這些地方是為了方便教化度眾,在那個場合仍然行持布施持戒。
受諸異道,不毀正信
了解一切外道,但是以正信的佛法教化人。
雖明世典,常樂佛法
懂得世間的一切學問,但重心仍是修學佛法。
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
對待一切眾生,都是以最尊敬的心,沒有看不起任何人,都是在以法供養。
執持正法,攝諸長幼
以正信的佛法,攝化周圍的眾生
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
維摩居士也做生意,一切謀生的善業都做,但是賺的財利,都是為了利益眾生。
遊諸四衢,饒益眾生
四處行走,隨時隨地都在做利益眾生的事。
入治正法,救護一切
他積極參與毘耶離城的各種政治活動,以大公無私的精神,廉潔賢明的美德,盡力推廣仁政,以救助所有需要救助的眾生。
入講論處,導以大乘
到了學術團體,他會用種種的方法,引導人走入佛法的大乘道。
入諸學堂,誘開童蒙
注重兒童基礎教育,在孩子們心靈裡播下智慧的種子。
入諸酒肆,能立其志
他也去飲酒場所度化眾生,但不沈迷於飲酒。
來源:普南禪院
掃碼關注,歡迎圍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