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上海9月1日電 日前,在上海著名攝影創作機構光路社推出的「2020『光路·十年』影展」上,上海當代新銳藝術家吳笠帆的攝影作品與陸元敏、馬良、戴淵如等國際知名攝影藝術家的作品同堂亮相,贏得藝術界交口稱譽。而在之前,吳笠帆的攝影藝術展《舊年餘光記》、水墨藝術展 《空濛》、水墨意象紙本個展《林間隙地》也分別在上海中心、上海安簃藝術空間和杭州 恆廬美術館推出。去年,吳笠帆的水墨紙本個展《山-人》、水墨意象紙本個展《Lafontaine》更是在奧地利維也納著名的斯坦利畫廊和法國巴黎的索拉畫廊分別舉行。吳笠帆這一系列別開生面的攝影、水墨藝術個展以及多次的講座都引起了國內外藝術評論界和觀眾的關注。吳笠帆正以嶄新的藝術姿態,活躍在國內外藝壇,引發評論圈的熱議。
攝影和水墨是吳笠帆在不同的心境下所採用的不同藝術表達方式。雖然工具、材料不同,表達方式各異,但吳笠帆卻能巧妙地融合彼此的特質,拓展不同藝術樣式的表達邊界並加以融合,探索不同藝術樣式表達的可能性。
「我拍攝的是一直想擁有的意象......」吳笠帆的攝影不追求簡單表面的影像視覺效果,而是給觀眾以影像之外的獨特體驗。他的攝影作品,令人在靜謐的影像、簡潔空靈的構圖之中,領略到中國水墨墨色濃淡交織的高遠意境。初次接觸他前些年的攝影個展,觀者可以感受到其間有郎靜山的集錦攝影、陳大志的水墨攝影、姚璐和楊泳梁的數碼山水攝影以及孫郡的新文人畫攝影等諸多中國攝影大家的觀念性與哲學性,而去年他創作的全新攝影作品系列《舊年餘光記》直接將西方繪畫的審美意義入手,用盡餘光拍攝的由枝繁葉茂到枯榮可及的異國郊外的水木為創作主體,同時一層層地為觀者揭開了高古存在的內涵。吳笠帆擅長以極為尋常的構圖開局,以餘光來隨性地取捨構圖,並以重生般的意義來塑造場景,賦於攝影以嶄新的當代美學品格而完全不同於其過往多年的作品。
「那些不知名的水木,甚至水木留下的枯榮身影在斜陽下是那麼美,我要讓她們滿園芬芳......」吳笠帆的攝影作品包含人與城市環境的某種距離的真實寫照、藝術家與城市的關係、具備冷感的創作主體所擁有的藝術觀念與生活態度。文人畫給予了吳笠帆所獨有的思考、能夠呈現於都市的想像力和艱難複雜的藝術轉化過程。而他的水墨創作又汲取了豐富的攝影藝術元素,極富視覺衝擊力和感染力。
「我畫的卻是余光中真實存在的幻像……」更為重要的是,吳笠帆的攝影與水墨在視覺上虛幻的語境、抽離真相的角度與被模糊了的藝術手法,以獨特的哲學觀從整體上更好地豐富和完善了藝術形態,此時的藝術家竟同時帶入了東西方傳統繪畫審美的共性,更多以文人畫的意境來比喻和假設成為被餘光模糊了的都市一景,不僅僅拓寬了畫面視覺元素的多樣組合,又增加了審美意象自由物化的可能性,例如好看與否的建築就是群山的錯落,川流不息的車與人流便是遠溪近流。觀者從而能夠更深刻地了解他如何將真實環境裡美醜皆有的人、事、物、景,是如何成為紙本中所期望的山、石、水、木,因而使他可以恆定地樂活於當下,而這些同時又是豐富的藝術內涵。他的觀念令視覺語言更富於當代意味,體現了一位極為縝密而冷靜、追求靜默之偉大的藝術家對於生活、時代、社會和自然等等多方位的深入反思形成的一種能量,而不只是表象的感性。
吳笠帆曾經受過傳統的美術教育,但不堅循古法,更忽略了中鋒與側鋒存在的束縛,他力圖將自己的哲學態度為藝術視野投向更為廣闊而深遠的領域。繪畫、攝影、裝置、設計......這些不同的藝術門類他都曾涉足過,並且成就斐然。他在乎本土文化如何結合哲理將當代藝術的觀念融入地域文化並打破具體的藝術門類的限制,形成了只屬於吳笠帆獨特的藝術表現形態。
(責編:實習生、軒召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