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強,北京青年報攝影部主任助理:
武漢封城前,回家省親的我帶著一家老小匆忙返京,在居家隔離的14天裡,百無聊賴,除了刷新聞、刷劇、刷盤子,剩下的時間我給了閱讀。疫情期間,攝影藝術家劉錚主編,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當代攝影圖庫》第五輯出版面世。
《中國當代攝影圖錄》叢書由當代重要的攝影藝術家劉錚主編,呈現了眾多的個體攝影創作案例,描繪出一幅中國當代攝影創作的全景畫卷。目前累計最新的第五輯10種,本叢書已出版50種。
叢書每分冊呈現一位攝影家,這其中既有創造經典的成名攝影家,也有引人關注的新銳,既有銳意探索的學院派攝影家,也有蜚聲中外的獨立藝術家。分冊以呈現攝影家的代表作品為主,輔以圖說、評述、作者自述等文字解讀。作品遴選由策劃團隊和攝影家親自審定,評述文章則由國內外極具影響力的攝影批評家和學者撰寫,共同確立了叢書的標杆性、前瞻性、學術性和國際性。
對於希望了解這些攝影家的作品與創作理念的讀者來說,這是一個不可錯過的讀本。
在其中我看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王攀。王攀,曾是我在《法制晚報》任職時的同事,記憶中的他從來都不以單片來檢驗自己的拍攝能力,一直在專題和故事上嘗試,做出一些努力。後來看著他一路奔襲,做過雜誌的圖片總監,也開過自己的工作室,又去網際網路公司負責過圖片的品控。現在,他已是一位獨立攝影師,據說是厭倦了格子間裡的圖片管理角色養活自己,想要外出創作的野心已不甘於被困在辦公室。
直到有一天,他決定去拍攝自己心心念念的那一方水土——老家陝西,回到起點和原點。為了跟過去的記者生涯拍攝模式做一次割裂,他選擇了中畫幅膠片和一支65mm/f4大幅面鏡頭完成了一系列關於鄉土的專題,並因此獲了不少國內外的獎項,頻頻有採訪內容在移動端傳播。
《中國當代攝影圖庫:王攀》一冊中收錄了王攀近年來創作的兩個長期攝影項目。《小城碎戲》是作者透過相機鏡頭,對當代中國小城鎮變遷的一次田野考察。他以自己的故鄉臨潼為起點,逐步輻射中國多個城市展開影像調查式拍攝,旨在呈現一個大時代變革下的小城市變遷樣本,是對個體小人物的關注,對日常中的「非常」所觀察的結果,呈現出疏離感和魔幻現實的荒誕。正如他書中所描述的:「 『平淡』是貫穿始終的關鍵詞。 沒有重大突發事件,也沒有曲折感人的故事情節,都是些日常片段和偶遇碎戲,人物普通,場景司空見慣,來自中國秦嶺山脈下的小城——臨潼,我的家鄉。當試圖用童年中的一些人和事串起對它的記憶時才發現,它早已不是原來的模樣。它像大多數樣膨脹的城市一樣,急切的想要擴張,人也不再是我認識的那些人,而我只是一廂情願的預料它未曾有過的改變。站在家鄉的故土上,我卻成了一個陌生人。 」
代王鎮,西安市臨潼區,2016
李莊集市,四川省宜賓市,2019
華清池,西安市臨潼區,2016
(左)驪山仁宗廟,西安市臨潼區,2017(右)秦嶺金礦,陝西省渭南市潼關鎮,2017
本書內頁
另一個項目《大秦嶺,如父如山》,是以作者腦海中兒時與父親生活的點滴記憶為線索,在他的父親去世三十多年後,在他自己也成為父親的那一年,開始走向廣義上的大秦嶺,重返那座被稱為「父親山」的山脈,用三年多的時間拍攝了這座佔據他內心的「山」。以人文攝影的視角和拍攝手法,紀錄了秦嶺沿途的風土人情。同時可以看到他在影像呈現上的嘗試,脫離了對陌生景觀的表面呈現在人與自己、人與環境之間的思考。王攀說過,他所有的項目創作必須是以自己的情感為出發點和動力,這樣的動機必須純粹,而不只是去完成一個與已無關的拍攝項目。
《大秦嶺》系列,2016-2019
冶力關風景區,甘肅省臨潭縣,2017
(左)渭河沿岸,細狗攆兔,陝西省渭南市,2016(右)渭河灘裡的採砂坑成了湖,西安市臨潼區,2016
廢棄的橋,西安市臨潼區,2016
本書內頁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