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前語】
目前,新冠肺炎病毒的疫情似乎還遠遠沒有盡頭。喧囂暫歇,個人時間在疫情面前仿佛「被拉長」,迫使我們不得不去「思考」:也許是更具體瑣碎的規劃,也有可能是更具哲學意味的——人類如何看待自身,人與自然如何平衡發展……我們試圖從影像中——從影像的歷史中,從影像的細節中去尋找一些蛛絲馬跡;並邀請了來自各行各業的影像從業人員、愛好者們為我們解讀觸動他們的那一本攝影書籍——是什麼原因、在什麼境況下被打動、受到啟發。
胡塗(藝術攝影師,居住寧波)
約翰·薩考斯基(John Szarkowski)的《攝影師之眼》(The Photographer's Eye)由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於2012年,譯者唐凌潔。多年來,這本書一直默默無聞,很少有人談起,知道的人也不多,但這是一本被長期低估的書籍,原因無它,因為它首版刊印於1966年,距今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了。2007年,這本書又在西方再版,說明其價值並未消退。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攝影大師史蒂芬·肖爾(Stephen Shore)在紐約巴德學院教授攝影時,曾經把《攝影師之眼》作為教材使用,後來在這本書的基礎上寫就《照片的本質》。
2012年,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譯者唐凌潔。
本書內頁。
「攝影師對其工作的最初認識是:攝影涉及現實......但他同時認識到,無論呈現在圖像中的事物是何等令人信服、毋庸置疑,它都不是事實本身。」——本書正文
這本書雖然今天看來稍顯古老,但是約翰·薩考斯基的經驗之談作為攝影基礎知識並未落伍,甚至可以這麼說,作為新手的入門教材,國內還沒有可以替代的書籍。
長期以來,國內一直缺乏真正的攝影美學入門教材,幾乎所有的攝影入門書籍都是技術性的,比如如何使用相機,如何構圖,如何運用光線等等,但從未有人從視覺語法角度進行分析研究,這導致絕大部分攝影愛好者在入門時並未真正領略照片的本質特性。約翰·薩考斯基作為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攝影部主任於1962年接棒愛德華·斯泰肯(Edward Steichen),直至1991年榮退,時間跨度30年。在他任上,他把攝影從藝術的二流地位抬升到了跟繪畫同等地位,期間他還提攜了一大批美國攝影師成為國際明星,比如蓋瑞·維諾格蘭德(Garry Winogrand),李·弗裡德蘭德(Lee Friedlander),戴安·阿勃絲(Diane Arbus),史蒂芬·肖爾,威廉·埃格爾斯頓(William Eggleston)等等,因此被譽為
美國攝影界的「監護人」
。
作為策展人,他策劃了很多重要的攝影展,比如《新紀實》,《鏡與窗》,《威廉·埃格爾斯頓的指引》等等。1964年策劃的《攝影師之眼》是他任MoMA攝影部主任之後一次非常重要的攝影展,這個攝影展展示了約翰·薩考斯基獨特的眼光和他對攝影深刻的理解,入選攝影師不僅有尤金·阿傑(Eugène Atget),保羅·斯特蘭德(Paul Strand),安德烈·科特茲(Andre Kertesz),羅伯特·杜瓦諾(Robert Doisneau),愛德華·韋斯頓(Edward Weston),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等前輩和成名人物,更有大批60年代初還默默無聞的新人(後來他們都一舉成名),甚至還有19世紀的佚名攝影師。約翰·薩考斯基的選片範圍如他在書中開頭所言:
「此書旨在論證:對攝影形式的學習,必須將媒介的『藝術』傳統與『實用』傳統,理解為一條獨立歷史脈絡中兩個緊密相互依存的部分。」
也就是說,約翰·薩考斯基
並未將照片嚴格區分為藝術攝影和實用攝影
,而是依據他自己的眼光,把具有表現性和闡述意義的照片都選擇進來了。從這個角度說,約翰·薩考斯基拓展了攝影中藝術的範疇,而它為這個展覽所總結的文字成為現代主義攝影的第一篇經典。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雖然後現代藝術開始登上藝術的舞臺,但是現代主義思潮還處於巔峰期,形式分析是那個時期最主要的藝術批評方式。約翰·薩考斯基通過「物本身」(The Thing Itself),「細節」(The Detail),「邊框」(The Frame),「時間」(Time)和「有利位置」(Vantage Point)五個方面對攝影的形式語言進行了總結,這個總結雖然今天已經不再成為當代攝影的批評方式,但作為攝影入門知識依然有效。史蒂芬·肖爾還把「邊框」、「時間」和「平面」、「聚焦」一起作為視覺語法的核心要素進行強調。約翰·薩考斯基的遺產今天已成為學習攝影非常重要的知識,它對於理解照片必將長久地帶來影響。
本書內頁。
本書內頁。
本書內頁。
本書內頁。
本書內頁。
關於「細節」的闡述
本書內頁。
本書內頁。
本書內頁。
本書內頁。
關於「邊框」的闡述與探討
「攝影師展示的畫面不是出於構思而是出於選擇,因而他的對象不可能是完全單獨或是獨立存在的。底片的邊界劃分出它自認為最重要的部分,但被攝對象卻並非如此,它向四面延伸開去。如果攝影師的邊框圍住了兩個人,將他們從所處的人群中孤立出來,照片便在兩個人之間創造出一種過去並不存在的關係。」——本書內文
本書內頁。
本書內頁。
本書內頁。
本書內頁。
本書內頁。
對「有利位置」的闡述和探討。
本書內頁。
本書內頁。
本書內頁。
本書內頁。
「無論時間長短,所有的照片都經過了曝光,每一張都描述著一段截然不同的時間。但這段時間永遠是在當下。在已有的各種圖像形式中,唯有照片只記錄當時被製作時的那段時間。攝影只在當下的存在中暗指過去和未來,通過殘存的遺蹟追溯過去,通過可見的預兆展現未來。」——本書正文
當然這本書的缺陷也是明顯的。由於歷史的原因,展覽的照片全部是黑白的,因此約翰·薩考斯基在那個時代並未對色彩進行分析,也未對照片如何起作用進行闡釋,而且多數照片屬於快照風格。所幸,其它不足部分,史蒂芬·肖爾在《照片的本質》一書中進行了完善。
[美] 史蒂芬·肖爾 / 江融 / 中國攝影出版社 / 2012
【長期徵稿】
邀請您就曾經或者正在閱讀的某一本攝影類圖書書寫一篇讀後感或推薦語。
欄目閱讀的對象有攝影類專業讀者,也有這方面完全沒有知識儲備的普通讀者,希望您撰寫的這篇文章通俗易懂,活潑有趣,讓閱讀書籍、閱讀攝影類書籍成為日常一種常態發生,並持續。
我們想強調的是,如果您是研究影像的作者,完全可以精準地去解讀該書作者傳遞出來的觀點,無論旁人贊同與否;如果您是無意間邂逅該書,請將這份特別的緣分而帶來的觀後感與更多的讀者分享。「視界」欄目編輯們的初衷期望在龐雜的書海中,通過您,得以在更窄的範圍內分享給大眾一本攝影好書。
文章要求:
1,1000~1500字;
2,該書的版本,作者/譯者,購於何時何地等信息;
3,觸動您的重要語句或圖片內容;
4,本書相關圖片。
請發送稿件至:xuhf@thepaper.cn及liangyj@thepaper.cn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