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郄穴:滋養陰血、固表安神

2021-02-12 推拿大全

陰郄為經穴名。出《備急千金要方》。《針灸甲乙經》名手少陰郄。《外臺秘要》作少陰郄。屬手少陰心經。陰郄是手少陰心經的郄穴。陰為陽之對,郄即孔隙,此穴為手少陰經之郄穴,故名陰郄。

【腧穴釋義】

陰郄。陰,水也。郄,空隙也。該穴名意指心經經水由本穴回流心經的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通裡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因本穴有地部孔隙與心經體內經脈相通,經水即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心經的體內經脈,故名。

手少陰郄、少陰郄。手,手部。少陰,心經也。郄,孔隙也。穴名之意指本穴經水循地部孔隙回流地之深部。理同陰郄名解。郄穴之意與本名解同。

石宮。石,腎之所主也,水也。宮,宮殿也,出入的門戶小而內部寬大也。石宮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經水流入地之深部的巨大場所。本穴物質為地部經水,是從地之天部流入腎骨所處的地之地部,孔隙中流下的細小水流匯入了腎水的大海之中,故名石宮。

針灸手冊

簡 介

針灸,一種中國特有的治療疾病的針法,

是祖國醫學遺產的一部分,在這裡,我們只為學習,只為傳承!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

【取穴位置】

在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0.5寸。

【穴位解剖】

在尺側腕屈肌與指淺屈肌之間,深層為指深屈肌;有尺動脈通過;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尺側為尺神經。

【功能主治】

功能:滋養陰血、固表安神。

主治:

1.心痛、驚悸等心病;

2. 骨蒸盜汗;

3. 吐血,衄血。

【穴位配伍】

配後溪、三陰交主治陰虛盜汗、骨蒸潮熱;

配尺澤、魚際主治吐血、衄血。

【刺灸法】

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傷及血管和神經。留針時,不可做屈腕動作。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心絞痛、神經衰弱、鼻出血、胃出血等。

針灸手冊

簡 介

針灸,一種中國特有的治療疾病的針法,

是祖國醫學遺產的一部分,在這裡,我們只為學習,只為傳承!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神技坊:每日一針——陰郄穴(心痛、驚悸、骨蒸盜汗)
    陰郄為經穴名。出《備急千金要方》。《針灸甲乙經》名手少陰郄。《外臺秘要》作少陰郄。屬手少陰心經。陰郄是手少陰心經的郄穴。陰為陽之對,郄即孔隙,此穴為手少陰經之郄穴,故名陰郄。【腧穴釋義】陰郄。陰,水也。郄,空隙也。該穴名意指心經經水由本穴回流心經的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通裡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因本穴有地部孔隙與心經體內經脈相通,經水即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心經的體內經脈,故名。(公眾號:太乙玄門)手少陰郄、少陰郄。手,手部。少陰,心經也。郄,孔隙也。
  • 手部穴位——陰郄穴
    陰郄穴又名手少陰郄,石宮穴,少陰郄穴,是手少陰心經上的穴位,心經經水由本穴回流體內經脈。本穴位於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0.5寸。主治心痛,驚悸,骨蒸盜汗,吐血、衄血,暴喑等疾病。【陰郄穴名解】別名:石宮穴。1、陰郄。
  • 陰郄【Yīn xī】穴,治療心臟及心周圍的病症!
    陰郄穴功效與作用:1.心主血脈、主神明,郄穴又善止血、止痛,故陰郄穴可治療心痛、神志病、血證。2.汗為心之液,陰虛熱擾,心液不能斂藏而骨蒸盜汗,取陰郄穴養陰清熱以治之。3.陰郄有行氣活血、養陰安神的作用。治失音、振寒、盜汗、胸滿,宜瀉而通之。《標幽賦》謂:「一瀉陰郄,止盜汗。」
  • 每日一穴之 陰郄
    陰郄穴的名詞解釋1、陰郄穴:經穴名。出《千金要方》。《針灸甲乙經》名手少陰郄。《外臺秘要》作少陰郄。屬手少陰心經。手少陰之郄穴。陰郄穴的配伍功效1、陰郄穴配大椎穴:治陰虛盜汗;2、陰郄穴配巨闕穴、心俞穴:治心痛;3、陰郄穴配內關、心俞:治心痛;4、陰郄穴配百勞、
  • 每日一穴之 陰郄
    陰郄穴的名詞解釋1、陰郄穴:經穴名。出《千金要方》。《針灸甲乙經》名手少陰郄。《外臺秘要》作少陰郄。屬手少陰心經。手少陰之郄穴。陰郄穴的配伍功效1、陰郄穴配大椎穴:治陰虛盜汗;2、陰郄穴配巨闕穴、心俞穴:治心痛;3、陰郄穴配內關、心俞:治心痛;4、陰郄穴配百勞、
  • 手少陰心經 之 陰郄 | 每日一穴
    陰 郄手少陰心經 之 六
  • 【針灸講壇】靈道、通裡、陰郄、神門四穴的主治作用有何異同
    靈道、通裡、陰郄、神門四穴均屬手少陰心經,位置靠近腕後尺動脈處。近豌豆骨後為神門,向後依次各隔五分為陰郄、通裡、靈道。
  • 【每日一穴】陰郄穴——小腹脹痛、水腫、腿膝麻痺酸痛、屈伸不利、疝氣等
    【穴名解說】    【陰郄穴】經穴名。出《千金要方》。《針灸甲乙經》名手少陰郄。《外臺秘要》作少陰郄。屬手少陰心經。手少陰之郄穴。別名:手少陰郄,石宮,少陰郄。    (1)陰郄。陰,水也。郄,空隙也。陰郄名意指心經經水由本穴回流心經的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通裡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因本穴有地部孔隙與心經體內經脈相通,經水即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心經的體內經脈,故名陰郄。    (2)手少陰郄、少陰郄。手,手部。少陰,心經也。郄,孔隙也。穴名之意指本穴經水循地部孔隙回流地之深部。理同陰郄名解。郄穴之意與本名解同。    (3)石宮。
  • 井穴、滎穴、經穴、合穴、原穴、絡穴、郄穴表
    12經脈之井穴、滎穴、經穴、合穴、原穴、絡穴、郄穴表 天人合一
  • 12經脈之井穴、滎穴、經穴、合穴、原穴、絡穴、郄穴表
    12經脈之井穴、滎穴、經穴、合穴、原穴、絡穴、郄穴表
  • 郄穴是什麼,郄穴的現代臨床運用
    郄穴作為針刺治療的穴位,首見於《甲乙經》中,有「十六郄穴」之說,即十二正經每條經脈各有一個郄穴,加之陰陽維脈、陰陽蹺脈也各有一個,合為十六郄。且大多分布於人體四肢肘、膝以下部位,除足陽明胃經之郄穴(梁丘)位於膝上以外,是各經脈氣血在四肢深聚的部位。《甲乙經》中首次明確的釐定出十六個郄穴的具體位置及部分郗穴之別名,對於穴位的描述也更為詳細,現就十六郄穴的名稱及具體位置見表1。
  • 【十四經絡】手少陰心經穴位圖
    合作開班,諮詢電話/微信:18141925185導讀:手少陰心經穴,歸屬於手少陰心經的腧穴。以下詳解手少陰心經穴位圖的位置、作用、主治功效等。    手少陰心經穴,歸屬於手少陰心經的腧穴。據《針灸甲乙經》及《醫宗金鑑》等書載述,手少陰心經所屬穴計有:極泉穴、青靈穴、少海穴、靈道穴、通裡穴、陰郄穴、神門穴、少府穴、少衝穴。共九穴。
  • 【穴位圖】陰交穴,主調腸道、前列腺
    功能作用調經固帶、利水消腫。治法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定位仰臥位,在下腹部,於前中線上,臍下1寸處取之。解剖陰交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淺層主要有十一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臍周靜脈網。深層有第十一胸神經前支的分支。
  • 手少陰心經穴位圖
    手少陰心經穴,歸屬手少陰心經的腧穴。以下詳解手少陰心經穴位圖的位置、作用、主治功效等。
  • 【少衝穴】生發心氣,清心安神,開竅洩熱
    少衝為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經始。屬手少陰心經。少衝是手少陰心經的井穴,五行屬木。少即幼小,衝即衝要,此穴為手少陰經井穴,脈氣初生,位處小指端之衝要處,故名。少,陰也。衝,突也。少衝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由體內衝出。本穴為心經體表經脈與體內經脈的交接之處,體內經脈的高溫水氣以衝射之狀外出體表,故名少衝。經始。經始,即言本穴為少陰心經的起始之處,無它意。心經井。井,地部孔隙也。本穴因有地部孔隙交通心經體內與體表經脈,氣血物質是由地部井孔而出,故為心經井穴。本穴屬木。屬木,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
  • 陰交穴
    【陰交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陰交穴的位置】   【陰交穴】位於人體的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寸。別名:少關穴,橫戶穴,少目穴,丹田穴,小關穴。注意與三陰交穴區別。    【穴位含義】任脈衝脈的上行水氣在此交會。    1)「陰交穴」。「陰」,陰水之類也。
  • 【手少陰心經】經絡穴位圖講解
    導讀:手少陰心經穴,歸屬於手少陰心經的腧穴。以下詳解手少陰心經穴位圖的位置、作用、主治功效等。    手少陰心經穴,歸屬於手少陰心經的腧穴。據《針灸甲乙經》及《醫宗金鑑》等書載述,手少陰心經所屬穴計有:極泉穴、青靈穴、少海穴、靈道穴、通裡穴、陰郄穴、神門穴、少府穴、少衝穴。共九穴。
  • 穴性歌訣,中醫臨床各科參考(建議收藏)
    5.調理下焦穴(6):理氣下焦六個穴,四滿府舍衝門決,氣衝陰包築賓協。6,調理三焦穴(4):四穴三焦絲竹空,肓門夾脊與長強。二,理血穴(14)1,活血化瘀穴(10)十處活血膈腧穴,歸來陰廉百蟲訣,血海地機與中都,委中水泉交信別。2,止血穴(4)止血上星孔最別,郄門隱白此四穴。
  • 人體十二經脈 | 手少陰心經
    [本經穴]極泉、青靈、少海(合)、靈道(經)、通裡(絡)、陰郄(郄)、神門(輸、原)、少府(滎)、少衝(井)。【注釋】(1)心系——是指心與各髒相連的組織。按:主要指與心連接的大血管及其功能性聯繫。(2)挾咽——即指咽喉。(3)目系——指眼後與腦相連的組織。
  • 每日一穴之 郄門
    郄門:郄,孔隙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該穴名意指心包經的體表經水由此回流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曲澤穴傳來的溫熱經水,行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心包經的體內經脈,故名郄門。心包經郄穴:理同郄門名解。按摩郄門穴的功效:清熱止血、寧心止痛、理氣安神、活血洩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