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也是第一個普惠金融發展五年規劃收官之年。在近日舉行的「數普惠 新金融——第三屆中國普惠金融創新發展峰會」上,圍繞第一個普惠金融發展規劃實施階段的成績和經驗,多位業內人士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近年來,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推進下,我國普惠金融取得了長足進步,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得到了顯著改善。當前,普惠金融已經深入人心,成為金融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表示。
展望未來,「十四五」時期普惠金融事業向何處去?將面臨哪些新問題、新機遇?
讓弱勢群體得實惠
「普惠金融既要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統籌解決好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中國銀保監會普惠金融部扶貧協調處處長陳元浩闡述了自己對普惠金融的理解,所謂「普」,指金融服務要廣覆蓋、全覆蓋,重點向小微企業和弱勢群體提供金融服務;所謂「惠」,指真正讓弱勢群體得到實惠,以優惠價格提供金融服務。
讓弱勢群體得到實惠,這一觀點得到了不少專家的認同。李揚表示,當前普惠金融的體系更加健全、覆蓋面持續擴大、產品服務多元化、消費者素質顯著提升,但仍存在發展不均衡、區域不均衡、城鄉不均衡、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不均衡等問題。「不發達地區最需要普惠金融。」李揚表示,農村金融也相對薄弱。
國務院參事、中國銀保監會原副主席王兆星表示,利用新技術開展金融創新有助於推進普惠金融,但也要注意「不能因為技術發展使金融更加複雜,尤其要警惕『數字鴻溝』使部分老年人因技術發展沒法接觸金融。」
此外,王兆星也以其調研發現為例說明,目前雖然監管部門、金融機構、地方政府等都非常重視普惠金融,尤其著力加大對「三農」、小微信貸支持,但實踐中仍存在「農戶貸款難」「銀行不敢貸」問題。他表示,由於糧食種植受自然災害影響大,且糧食價格波動幅度大,存在周期性,加上農民資本實力相對薄弱,抗風險能力弱,「不敢貸」現象較多見;而風險控制的要求也使得基層銀行機構發放貸款非常謹慎。他提醒,不能忘記發展普惠金融的初心——「為了讓很難接觸金融的弱勢群體更加便捷、經濟、實惠地獲得金融服務。」
技術賦能提升質效
王兆星表示,普惠金融發展過程中要強調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因此,從銀行角度講,要著力解決風控的技術、工具、手段問題,既要盡職盡責,也要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數字普惠金融應運而生。所謂數字普惠金融,泛指一切可以通過數字科技手段來推動的普惠金融。
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書記、專職副會長潘光偉表示,要利用金融科技賦能,助力精準扶貧提質增效。「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技術,實現對農戶精準『畫像』,對各種扶貧需求的精準識別,靈活高效地配置扶貧資金資源。」潘光偉介紹稱,如工商銀行建設了專門用於扶貧資金管理的區塊鏈平臺,實現扶貧資金從審批到撥付的全流程透明使用、精準投放和高效管理;建設銀行持續深化科技賦能,以數位化技術推動鄉村治理轉型,創新開展「雲生產」勞務扶貧模式,推動貧困戶通過勞動增收致富,打造「造血」式扶貧典型。
微眾銀行監事長萬軍介紹了該行解決小微企業「短小頻急」融資需求的方案。「我們的解決方案基於金融科技能構建出一種全新的小微業務模式,即在客戶端讓更多小微企業平等地獲得金融服務的同時,在銀行端實現風險可承受、成本可負擔、發展可持續,我們將其稱之為『微業貸模式』。」
本次峰會發布的《中國普惠金融創新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數字普惠金融已經成為當前普惠金融發展的主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金融機構的傳統金融服務造成了巨大衝擊,但同時也加速了傳統金融機構數位化轉型。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統計,疫情防控期間,銀行機構線上業務的服務替代率平均水平高達96%。而《報告》提出「無接觸」的網際網路帶寬已成為當前支持小微企業的重要途徑。
完善普惠金融機構體系和生態體系
除了技術賦能,各部門、各機構之間加強配合,完善有競爭力的普惠金融機構體系,也是推動下一階段普惠金融工作不斷深化的重要方面。
王兆星認為,監管部門、地方政府和財政系統要發揮合力。監管部門應該督促基層銀行金融機構回歸本源、專注主業,指導當地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更好地發展普惠金融;同時,地方政府應建立企業、家庭、個人的信息整合與共享平臺,為種植戶、養殖戶提供融資擔保。
李揚建議,要深化中小銀行金融機構改革,進一步發揮政策性銀行的作用。他特別提出,在普惠金融領域,可以探索建設權益類的融資機制,重視農村地區合作金融需求。
人民銀行消保局副局長尹優平表示,金融機構要把握「十四五」發展機遇,而普惠金融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環節。要完善有競爭力的普惠金融機構體系,堅持市場在普惠金融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圍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健全廣覆蓋、有差異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分類、分層次滿足不同普惠群體的金融需求。
此外,尹優平表示,要完善有深度的普惠金融生態體系,完善支付、徵信、擔保、破產等基礎設施建設,建設良好的信用環境,優化與普惠金融相關的法治環境,特別是在數位化時代浪潮下,完善數據資產產權、交易流通制度和標準。
【來源: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