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巖漿通道式硫化物礦床定量模型及揮發份作用

2021-01-08 騰訊網

巖漿銅鎳硫化物礦床是指與鎂鐵-超鎂鐵巖相關的富含Cu、Ni、PGE的硫化物礦床,佔世界上鎳資源量的40%、銅資源量的5.5%、鉑族元素資源量的96%。針對該類礦床的研究和勘探工作已開展百年有餘,但直至20世紀80至90年代,人們陸續發現加拿大Voisey's Bay、俄羅斯Noril'sk,以及中亞造山帶內一系列賦存於小型侵入體中的大型-超大型銅鎳硫化物礦床後,巖漿通道成礦的模式才逐步得到廣泛認可。目前,對這一模型的解釋仍在定性演繹階段,「上升巖漿能夠攜帶多少硫化物液滴」「為什麼會在巖漿通道的出口形成大規模塊狀礦化」等關鍵科學問題未得到解答。

很多學者認為,鎂鐵質-超鎂鐵質巖漿密度(~2700 kg/m3)本就大於地殼圍巖,而硫化物的密度更甚(4000-5200 kg/m3),推測上升巖漿很難攜帶硫化物液滴,通道出口處的礦化是硫化物滲濾回流所致。但不可否認的是,夏威夷的鎂鐵質-超鎂鐵質火山熔巖中仍攜帶著大量的橄欖石斑晶,其密度也高於巖漿和圍巖。因此,佔決定性控制因素的應為深部中間巖漿房超壓,而非顯而易見的密度差異。多期巖漿注入等因素使得巖漿房形成超壓,會使圍巖壓裂,並驅使巖漿裹挾礦物斑晶及硫化物液滴向上運移。在此過程中,巖漿的超壓不斷被自身重力作用及粘滯阻力所消耗,若通道頂部的巖漿超壓始終能夠壓裂上部圍巖,則最終會噴出地表,否則侵位於淺部地層的薄弱帶,從而形成含礦侵入體。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礦產資源研究院重點實驗室博士姚卓森(現為加拿大卡爾頓大學博士後)在研究員秦克章、卡爾頓大學教授James Mungall的指導下,以垂直巖漿通道中的壓力平衡為基礎,釐定了單一硫化物液滴上升的動力學過程、巖漿對其最大荷載量的計算以及揮發份的影響和作用,並初步建立通道式巖漿成礦的定量化模型。

該研究通過理論計算證實,對於單個硫化物液滴而言,其在上侵鎂鐵質巖漿中粒度和成分基本保持不變,免於受到破碎或元素擴散的影響,因密度差異而產生的相對沉降速度遠小於巖漿上侵速度,故硫化物能夠以相對穩定速度向上運移。隨所攜帶硫化物含量的增加,巖漿整體密度升高、粘度增加,使上侵過程中巖漿超壓的損耗增加,直至無法繼續向上運移,而該情況所對應的硫化物比例即定義為巖漿的最大荷載量。對於鎂鐵質巖漿而言,其對硫化物的最大荷載量至少高於3%-5%左右。

另一方面,巖漿中若存在揮發份,會顯著降低其密度,並適當降低整體粘度,從而減小重力和粘滯阻力在上侵過程中對巖漿超壓的消耗,提升對硫化物的荷載能力。同時,上侵減壓過程中,揮發份很可能會觸發出溶作用,形成大量氣泡,其與硫化物易於耦合形成混合液滴,密度小於巖漿,進一步促進硫化物的向上運移。當巖漿裹挾著硫化物上侵至通道出口,則類似於流體力學中兩相突擴流,已有的實驗和數值模擬表明,巖漿在此區域內會形成再循環-回流區域,流速減弱,硫化物含量升高,非常有利於其沉澱和匯聚作用,從而形成最初的富集礦化。

相關工作建立了定量化模型,以期能夠細緻刻畫開放通道體系下巖漿銅鎳硫化物礦床的動力學運移過程,同時首次強調了巖漿揮發份對於成礦作用的重要意義,有助於我國金川、夏日哈木及中亞造山帶內一系列銅鎳礦床的勘探和研究。相關成果發表於巖石學領域期刊Journal of Petrology。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科技研發項目資助。

圖1.加拿大Voisey's Bay 礦床剖面圖、巖漿通道不同區域內的壓強平衡

圖2.巖漿揮發份含量對硫化物攜帶量(若只考慮密度差異)和粘度的影響,其中灰色區域代表巖漿密度大於圍巖密度

圖3.兩相突擴流及兩相緩擴流的示意圖

來源: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相關焦點

  • Nature Geoscience:沉積巖容礦Cu-Pb-Zn礦床受控於克拉通邊緣穩定性
    沉積巖容礦賤金屬礦床由於儲量大(相對於火山塊狀硫化物礦床)、品位高(相對於斑巖銅礦),並且開採過程中環境汙染小,適應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向清潔能源經濟過渡的需求,但現有礦產資源的開採速度已經超過了新礦床發現的資源量。為了扭轉這種態勢,必須大幅度提高礦床勘查的成功率,尤其是找尋那些埋藏在沉積物或冰層等淺覆蓋物之下的礦床。
  • Geology:新的巖脈-巖漿房模型揭秘火山噴發
    深部的巖漿房通過火山巖脈或通道與地表相連,將深部的高溫巖漿物質帶到地表。巖漿噴發時的速率、類型和規模受到巖漿房的超壓,以及連接巖漿房到地表的巖脈或通道上升的動力學影響。目前,對火山噴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巖漿房的巖漿結晶過程和揮發分出溶對火山噴發的影響,作為連接巖漿房與地表的巖脈傳遞則被忽略。
  • Minerals:基於密集臺陣的背景噪聲成像研究新疆喀拉通克礦區淺部...
    杜培笑等-Minerals:基於密集臺陣的背景噪聲成像研究新疆喀拉通克礦區淺部地殼結構新疆北部喀拉通克礦區位於阿爾泰造山帶北緣,是中亞造山帶內的大型巖漿銅鎳硫化物礦床,硫化物礦產資源豐富,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
  • GCA:方柱石揭示造山帶熱液金屬礦床高鹽、高氧逸度變質流體演化
    邱正杰等-GCA:方柱石揭示造山帶熱液金屬礦床高鹽、高氧逸度變質流體演化 造山帶內深部流體(Deep fluid)控制著地殼中深部金屬元素的活化-遷移-富集,造成金屬元素在有限地質體範圍內異常富集,形成不同類型的超級大礦,如造山型金礦床、鐵氧化物型銅金礦床(
  • 洋中脊或海嶺俯衝的巖漿和金屬作用
    :地球科學》以「洋中脊或海嶺俯衝與巖漿作用及金屬成礦」為題發表評述文章,詳細報導了擴張洋脊、無震海嶺和殘餘弧脊的俯衝過程及其代表性的巖漿巖組合和金屬成礦作用,討論了目前洋中脊或海嶺俯衝研究存在的科學問題。
  • 地質地球所揭示低溫含水環境下磷灰石Sr同位素地球化學行為
    眾多實驗巖石學和礦床實例研究結果揭示出磷灰石結構和成分極易受到中高溫(300℃-900℃)流體(包括滷水相流體、H2O-CO2流體、酸性流體)的改造,但對低溫流體(<300℃)是否可以顯著改變和影響磷灰石結構和
  • 巖漿是否成礦,究竟誰說了算?
    做熱液礦床的研究人員皆知道,巖漿熱液礦床往往與火成巖侵入體密切相關。
  • 以空間換取時間—擴散年代學:揭秘巖漿過程的時間尺度
    由於不同元素的擴散速率可存在幾個數量級的差異,多元素擴散聯用可約束數分鐘到數百萬年時間尺度的巖漿活動。因此,擴散年代學可提取極高時間解析度的時間信息,是研究各類巖漿過程的時間長度及速率廣泛採用的絕佳途徑之一。
  • 科普:HED隕石研究揭示灶神星複雜地質演化過程
    歡迎各位朋友們來到 星石空間站 ,本次星際知識之旅將為您講述HED隕石研究揭示灶神星內部複雜地質過程。灶神星是一顆由於木星引力作用沒有成功形成大行星的行星胚胎。HED隕石巖石學屬於玄武質(巖漿)無球粒隕石是完全熔融的產物,代表玄武質巖漿形成的火山巖和深成巖。它們通常被放在一起研究小行星玄武巖的成分。HED隕石通過大量科學分析與認為來自灶神星。因為灶神星不尋常的玄武巖成分,尤其是其光譜和HED隕石完全吻合。放射線同位素測定這些隕石結晶體的年齡都在44.3和45.5億年之間。
  • 月球不是一直冰冷冷:研究認為月球曾擁有沸騰了2億年的巖漿海洋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早期的月球可能擁有持續 2 億年的巖漿海洋,比科學家認為的更長。研究人員說,這些新發現可能揭示地球和太陽系其他部分形成過程。科學家認為地球約在 45 億年前出現,月球不久後誕生。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德國航空太空中心的行星科學家 Maxime Maurice 指出,早期的月球從這次巨大撞擊的碎片聚集而成,碰撞後溫度之高,足以使其地函巖石大量熔融,形成所謂的巖漿海洋(magma ocean)。Maurice 說,研究人員開發出古代月球巖漿海洋凝固的模型。
  • 定量研究方法和質性研究方法的區別何在?
    研究方法作為知識生產的工具,其實跟背後的本體論是有很大的關係。我們完全可以不關注研究方法背後的本體論。很多人認為不需要關注,但是如果不關注的話,會導致研究方法的使用上會有很大的一個誤差。那麼定量研究方法和質性研究方法的區別何在?
  • 用馬爾科夫狀態模型分析揭示脂質自組裝的熱力學和動力學
    用馬爾科夫狀態模型分析揭示脂質自組裝的熱力學和動力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9 14:03:04 復旦大學王文寧和徐昕團隊開發了使用
  • 玄武巖漿的演化歷程
    二太古代——元古代海水全面覆蓋階段(45——17億年)伴隨著表層溫度的降低,原始巖漿冷析的揮發組分能同時以氣、液兩種狀態存在,液態不斷地增多,逐漸地覆蓋了全球表面,成為沸騰的汪洋。緣於沒有生物作用,致使巖漿的頂部覆蓋著巨厚的沉積物質,即現在通稱為結晶基底的原始沉積巖層。該階段的玄武巖漿溫度依然很高,可塑性很差,月球的潮汐作用只能導致「潮起潮落」,還不能塑造出形體。地球上只有熱水、熱氣和超高溫度的玄武巖漿,既不可能產生任何種類的巖體和生命生物,又不能形成明顯的天氣過程。
  • 研究揭示拉伸調控皮膚擴張的機制
    研究揭示拉伸調控皮膚擴張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0 14:36:59 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Cédric Blanpain和英國劍橋大學Benjamin D.
  • 巖漿-巖漿的形成和運移
    三種研究源巖特徵的途徑:1)尋找巖漿中的捕擄體2)通過火成巖的化學特徵反演源區狀態3)將不同類型的巖石作為源巖進行高溫高壓試驗研究2、巖漿的分凝巖漿分凝是指熔融的巖漿液滴從源區巖石的粒間分離集中的作用。
  • 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研究揭示淡水溼地森林優勢植物水分利用格局...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2月11日訊 植物吸水過程在維持生態系統水分平衡及提升生產力方面均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以往關於植物水分利用格局的研究主要集中於乾旱地區或季節乾旱地區,忽略了溼潤地區植物水分利用格局及驅動因素的定量研究。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機制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黃建國與國內外合作者在揭示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相關研究成果8月5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樹木物候被普遍認為對環境變化敏感,為了解植被與氣候變化之間的反饋關係提供了關鍵指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