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茅如玉
《伯德小姐》是一部青春喜劇片,上映於2017年,在2018年的奧斯卡金像獎上曾獲得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最佳女配以及最佳原創劇本等5項提名,還榮獲了2018年金球獎音樂、喜劇類電影最佳女主角獎。
影片講述了一個關於青春的故事——來自沙加緬都的高中女孩克裡斯汀正處於青春叛逆期,她和母親關係緊張,為了追求獨立、自由,她經歷了孤獨,也受過傷,最終收穫了成長。
本文就從敘事方法、人物塑造、畫面色彩和現實意義等四個方面來深度解讀這部青春喜劇片帶給我們的思考。
敘事方法:本片採用雙線敘事,講述了一個女孩在青春期的成長以及她在成長中經歷的痛和抗爭。
我希望我能經歷些風雨。——克裡斯汀(伯德小姐)
影片一開頭,主角克裡斯汀就說出了心中的想法——這也是本片對成長的思考,同時暗示了影片的主要內容——克裡斯汀將追逐自由,經歷「風雨」。
為了更全面地敘述這個故事,展現克裡斯汀的狀態,影片採用了雙線敘事的方法:
第一條線是「家庭線」:主要講述了克裡斯汀在成長的過程中與媽媽之間的「相愛相殺」,她一直在盡力掙脫媽媽的控制,企圖擺脫家庭對她未來人生的影響。第二條線是「學校線」:在這條線上,主要講述了青春期的克裡斯汀在愛情以及友情、社交上的經歷的變化和收穫。1、家庭線
這是一個很普通的美國平民家庭,家裡有爸爸、媽媽、哥哥、嫂子和克裡斯汀,他們不富裕,但很溫馨。家人之間雖然有小矛盾,但內心是相親相愛的。
為了給克裡斯汀提供儘可能好的成長環境,爸爸媽媽竭盡所能地讓她去上了一所私立貴族教會中學——聖心中學。
高三的克裡斯汀在大學志願上和媽媽有了極大的分歧——她想去紐約,而媽媽則希望她留在本州。
正處在叛逆期的克裡斯汀和控制欲強的媽媽之間開始了一場關於「去哪上學」的拉鋸戰。
她偷偷找爸爸幫忙,說了自己的想法和計劃,得到了爸爸的支持,不顧媽媽的反對,暗自申請了東海岸的學校。
在生活上,叛逆的克裡斯汀和媽媽也總是格格不入,母女兩人之間氣氛緊張,總是處在矛盾一觸即發的狀態。
由於媽媽一直否定她,表現出對她很失望,克裡斯汀誤以為媽媽不愛她,直到她如願以償地考上了心儀的學校,面對離別,母女之間真實的感情才最終爆發出來。
2、學校線
來自於平民家庭的克裡斯汀在同學中是自卑的,她的家庭條件不佔優勢,為了贏得關注,她只好通過競選學生會和特立獨行來標榜自己。
她看上去離經叛道,不願受教會束縛,其實只是想得到周圍人的認可。這份渴望讓她變得自私,忽略了身邊人的感受,甚至忽略了自己真實的內心。
在愛情上,她先是和溫和乖巧、紳士、有教養的丹尼相愛、交往,結果卻發現丹尼居然喜歡的是男生。
倍受打擊的克裡斯汀於是主動接近學生樂隊主唱凱爾——一個頗受歡迎的男生,通過和凱爾談戀愛來證明自己的與眾不同。
為了接近凱爾,克裡斯汀不惜撒謊和戲弄老師,她甚至犧牲了友情,冷落了閨蜜,就只為了融入凱爾的朋友圈。
最終克裡斯汀的謊言被揭穿,她也看清了凱爾的冷漠和不負責任,明白了自己和他並不適合,於是果斷離開,找到朋友真誠地道歉,重新贏得了朋友的接納。
痛苦是成長的必經之路,不經歷黑暗,何以迎來光明?如果我們不讓一個人經歷痛苦,其實是剝奪他成長的權利。
在影片中,「伯德小姐」克裡斯汀「如願」經歷了親情、友情、愛情、的風雨,當痛苦過後,才終於收穫了成長,內心變得成熟、平和、從容。
人物塑造:本片通過對比和隱喻、細節將人物形象塑造得豐滿而貼近現實。
對比和隱喻1、影片以對比為開頭:克裡斯汀和媽媽面對面以幾乎一樣的姿勢躺在一張床上睡覺,就像一面鏡子照出的兩個影子。
起床後,克裡斯汀和媽媽背對鏡頭坐在床邊聊天,兩人的背影又幾乎一致。
隱喻:這是一對非常相似的母女,她們相愛又相敵對。
2、克裡斯汀為自己起名「伯德小姐」。在回家的路上,她和媽媽因為意見不合,直接打開車門跳了下去,導致手臂骨折。
隱喻:克裡斯汀想像鳥兒一樣追逐自由,擁有自己的天空。哪怕媽媽的懷抱溫暖又安全,她仍想離開,即便離開意味著受傷——為了自由而折翼的小鳥。
這裡也隱喻克裡斯汀想離開的時候其實還沒做好準備,無論是心理上的還是物質上的。
3、當媽媽開車下班回家的路上,背景音樂是一首關於離別的歌,歌詞描述時光飛逝,離別總讓人難以接受。
「當我們的內心總被離別縈繞,孤獨的夜晚充滿思緒。」
隱喻:媽媽阻止克裡斯汀去紐約的真正原因不是因為經濟壓力大,而是她太愛女兒了,太想留在身邊保護好她,不忍離別。
所以最後媽媽送克裡斯汀走的時候,儘管嘴上說得很絕情,但看著女兒離開,她淚流滿面,又後悔地跑進機場,想送送克裡斯汀。
4、失業的爸爸在面試新工作時遇到了兒子。
隱喻:這是一個家庭的傳承,畢業於重點大學的兒子終於不只是在超市當收銀員混日子了,終於也成長,懂得扛起家庭的經濟支柱重任,為爸爸分擔。
5、丹尼看上去是一個乖巧、紳士的男孩,溫柔、善良,是一個很好的愛人。似乎處於青春期的他和叛逆沒什麼關係,但丹尼卻喜歡男生——這是一種與眾不同的叛逆。
隱喻:丹尼外在和內在的強烈對比,告訴觀眾這個世界沒有完美,青春期的叛逆是普遍存在的,只是表現形式不一樣。
6、克裡斯汀一開始堅持叫自己是「伯德小姐」,最後主動介紹自己是克裡斯汀;她原本討厭教會學校,還戲弄修女,最後主動走進教堂。
隱喻:這些前後對比,隱喻了克裡斯汀的轉變和成長。
細節1、媽媽雖然在孩子們面前看起來很嚴肅,但她會在背後和老公一起討論孩子們的生活,談論兒子和兒媳是否在沙發上睡過;還會接納被親生父母趕出來的叛逆的兒媳住在家裡一起生活,說明媽媽其實內心是很溫暖,也很包容的。
2、爸爸是家裡主要的經濟支柱,他溫和、開明,身材高大,大腹便便,讓人看上去就有安全感,但其實爸爸有多年的抑鬱症,這說明爸爸的壓力很大,他有自己的困擾,只是不願意讓子女擔憂,他為家庭扛下了太多的責任。
3、克裡斯汀喜歡走在富人區的街道上;她總是讓爸爸將她送到離學校還有一個街區的地方就停下;她將自己的家庭住址形容為「軌道錯誤的另一邊」(暗喻貧民區),這些細節反映出她內心的虛榮和自私,不懂得體諒家人的感受。
4、克裡斯汀為如何解決學費問題早已做好了計劃,這說明她不是盲目追求自由,而是一個獨立的女孩,她沒有打算完全依賴父母,她是一隻已經做好了「離巢」準備的小鳥。
角色塑造的意義克裡斯汀和丹尼是影片中「叛逆」的代表,在影片最後也各自完成了自己的成長:
克裡斯汀理解了媽媽,如願去了理想的大學,變得更平和、成熟;丹尼直面真實的自己,不再迷茫。
媽媽是孩子成長路上的保護者,她一直在盡力地保護自己的孩子免受外界傷害。但她的過分保護有時也會阻礙孩子的成長。
哥哥這個角色的存在其實就是和克裡斯汀之間的對比:早已大學畢業的哥哥一直生活在媽媽的保護下,後來還帶著女朋友回家一起「啃老」混日子,他一直沒有與家庭,與媽媽分離,所以他也一直沒有真正成長、成熟起來。直到爸爸失業,家庭陷入經濟危機,哥哥才意識到自己該承擔一些責任,不該再躲在爸媽身後了。
當生活的「風雨」來臨,爸爸這把保護傘開始透風、漏雨,哥哥才成長起來。
與克裡斯汀主動離開家,經歷風雨,完成成長相比,哥哥是被動面對風雨,也因而他比克裡斯汀成長得更晚一些。
爸爸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支持者,有了他的鼎力支持,克裡斯汀才能如願去申請自己喜歡的學校。
凱爾和他的朋友們就是克裡斯汀成長路上的「風雨」,是他們讓克裡斯汀明白誰才是真正愛自己和在乎自己的人,誰才是自己應該去愛和珍惜的人。
修女和老師的角色是闡釋天主教的意義:他們不會約束行為,而是會引導和鼓勵人們愛護自己,善待他人。
他們讓克裡斯汀反思自己自以為是的「叛逆」行為其實是幼稚的。
「伯德小姐」就是青春期的我們,在我們的成長路上總會有親人的擔憂和保護,師長的引導和規範,而我們也曾因「叛逆」讓他們傷心,讓自己受傷,但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只有經歷風雨,我們才能長大。
電影中色彩運用的意義:影片通過藍色、粉色、綠色、黑色、白色等色彩的含義暗喻人物及人物的成長。
藍色代表了自由、理想。在影片中,克裡斯汀自稱為「伯德小姐」,渴望做自由的鳥兒。她最喜歡的房子是藍色的,大片的藍色外牆,就像鳥兒自由飛翔的天空,她渴望自己住進那樣的房子。
當愛人丹尼出現時,丹尼的衣服也是藍色的,並且丹尼偏愛穿藍色及藍色元素,而那棟藍色的房子又恰好是丹尼的奶奶家。
這一切都在印證丹尼就是克裡斯汀理想的愛人。丹尼身穿藍色,代表了丹尼也是追求自由的,所以他能勇敢直面自己的內心,接受自己喜歡男生的現實。
粉色代表了青春、稚嫩克裡斯汀的房間是粉色的,她的手受傷後打上了石膏,她在石膏的外面套上了粉色的套子。這代表了克裡斯汀的狀態:她正處於青春期,思想單純、稚嫩。
黑色代表了神秘、無情克裡斯汀的第二個男朋友凱爾的每次出場都是和大片的黑色基調在一起。克裡斯汀第一次看到凱爾是在昏暗的空間裡,凱爾在舞臺上演出。
凱爾喜歡穿黑色系的衣服,他的床頭也是黑色的,這些都和凱爾這個角色的神秘、無情、冷漠、危險相呼應。
白色代表純潔、簡單、新的篇章教會學校的校服是白色的,代表了學校想傳達的思想。
當克裡斯汀要離開家上大學之前,她自己將粉色的房間刷成了白色,她曾經親手寫上去的印記全都沒了。這裡的白色代表了她將和過去道別,迎來人生新的篇章。
綠色代表清新、健康、希望、成長。克裡斯汀到了大學後,在宿醉後的早晨,路過藍色和粉色,最終走向了滿是綠植的道路,這一段完整地將克裡斯汀在影片中的成長表現了出來:她告別了不切實際的理想(藍色),走過幼稚的青春(粉色),終於迎來了成長(綠色)。
影片中的顏色總是在標誌性的時刻出現,通過強烈的視覺衝擊感與人物和情節相呼應,幫助觀眾理解人物的狀態及轉變。
現實意義:我們的青春都是在「逃離」中成長, 又在成長後更加懂得家和親情的重要
「伯德小姐」克裡斯汀從名字開始叛逆,但不論她經歷了怎樣的風雨,做過哪些讓她後悔和遺憾的「叛逆」行為,最終也沒能擺脫家庭的烙印。
就像影片一開始的隱喻一樣:克裡斯汀其實和她的媽媽很像,一樣有控制欲,一樣強勢,一樣「愛你在心口難開」。
家,就是我們在成長時想要逃離,又是在成長後想要回歸的地方。
比如《地久天長》中的養子劉星:叛逆期的星星總覺得自己是替代品,他不服管教,不願上學,和養父反抗,最終如願拿上有自己本名的身份證決絕地離開了家,劉耀軍和王麗雲都以為他不會再回來了。
但當他在社會中自由闖蕩以後,成長了以後,成熟了以後,又帶著女朋友主動回到了養父母的身邊,一家團圓。
孩子要成長,總要離開家庭,經歷風雨。但他們的身上早已有了家庭的烙印,這份烙印將會代替父母陪伴他們一生,這份烙印也將成為他們最終回歸家庭的牽絆。
結語:
在《伯德小姐》影片的最後,克裡斯汀不再介紹自己叫「伯德小姐」,而是大方地說自己叫「克裡斯汀」,她已離開了家,成為鳥兒,可也已不再渴望做一隻自由但孤獨的小鳥。
從離開開始,她在心靈上回歸了家庭,而名字,證明了她的歸屬。
只有在離開了以後,在經歷了成長了以後,我們才會明白家的意義,也才更懂得珍惜家以及家人。
-end-
(本文系白茅如玉原創,轉載請聯繫作者,歡迎轉發。文中所有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涉侵權,聯繫即刪。)
白茅如玉,80後創業者,願意和你們一起分享身邊的故事,探討生活的奧秘。關注兩性話題、婆媳關係、婚姻生活,喜歡我的文字,可以留言互動,你們的轉發和關注都是對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