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德小姐:深度解讀成長背後的意義——懂得珍惜和理解家以及親情

2020-12-17 白茅如玉

文|白茅如玉

《伯德小姐》是一部青春喜劇片,上映於2017年,在2018年的奧斯卡金像獎上曾獲得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最佳女配以及最佳原創劇本等5項提名,還榮獲了2018年金球獎音樂、喜劇類電影最佳女主角獎。

影片講述了一個關於青春的故事——來自沙加緬都的高中女孩克裡斯汀正處於青春叛逆期,她和母親關係緊張,為了追求獨立、自由,她經歷了孤獨,也受過傷,最終收穫了成長。

本文就從敘事方法、人物塑造、畫面色彩和現實意義等四個方面來深度解讀這部青春喜劇片帶給我們的思考。

敘事方法:本片採用雙線敘事,講述了一個女孩在青春期的成長以及她在成長中經歷的痛和抗爭。

我希望我能經歷些風雨。——克裡斯汀(伯德小姐)

影片一開頭,主角克裡斯汀就說出了心中的想法——這也是本片對成長的思考,同時暗示了影片的主要內容——克裡斯汀將追逐自由,經歷「風雨」。

為了更全面地敘述這個故事,展現克裡斯汀的狀態,影片採用了雙線敘事的方法:

第一條線是「家庭線」:主要講述了克裡斯汀在成長的過程中與媽媽之間的「相愛相殺」,她一直在盡力掙脫媽媽的控制,企圖擺脫家庭對她未來人生的影響。第二條線是「學校線」:在這條線上,主要講述了青春期的克裡斯汀在愛情以及友情、社交上的經歷的變化和收穫。1、家庭線

這是一個很普通的美國平民家庭,家裡有爸爸、媽媽、哥哥、嫂子和克裡斯汀,他們不富裕,但很溫馨。家人之間雖然有小矛盾,但內心是相親相愛的。

為了給克裡斯汀提供儘可能好的成長環境,爸爸媽媽竭盡所能地讓她去上了一所私立貴族教會中學——聖心中學。

高三的克裡斯汀在大學志願上和媽媽有了極大的分歧——她想去紐約,而媽媽則希望她留在本州。

正處在叛逆期的克裡斯汀和控制欲強的媽媽之間開始了一場關於「去哪上學」的拉鋸戰。

她偷偷找爸爸幫忙,說了自己的想法和計劃,得到了爸爸的支持,不顧媽媽的反對,暗自申請了東海岸的學校。

在生活上,叛逆的克裡斯汀和媽媽也總是格格不入,母女兩人之間氣氛緊張,總是處在矛盾一觸即發的狀態。

由於媽媽一直否定她,表現出對她很失望,克裡斯汀誤以為媽媽不愛她,直到她如願以償地考上了心儀的學校,面對離別,母女之間真實的感情才最終爆發出來。

2、學校線

來自於平民家庭的克裡斯汀在同學中是自卑的,她的家庭條件不佔優勢,為了贏得關注,她只好通過競選學生會和特立獨行來標榜自己。

她看上去離經叛道,不願受教會束縛,其實只是想得到周圍人的認可。這份渴望讓她變得自私,忽略了身邊人的感受,甚至忽略了自己真實的內心。

在愛情上,她先是和溫和乖巧、紳士、有教養的丹尼相愛、交往,結果卻發現丹尼居然喜歡的是男生。

倍受打擊的克裡斯汀於是主動接近學生樂隊主唱凱爾——一個頗受歡迎的男生,通過和凱爾談戀愛來證明自己的與眾不同。

為了接近凱爾,克裡斯汀不惜撒謊和戲弄老師,她甚至犧牲了友情,冷落了閨蜜,就只為了融入凱爾的朋友圈。

最終克裡斯汀的謊言被揭穿,她也看清了凱爾的冷漠和不負責任,明白了自己和他並不適合,於是果斷離開,找到朋友真誠地道歉,重新贏得了朋友的接納。

痛苦是成長的必經之路,不經歷黑暗,何以迎來光明?如果我們不讓一個人經歷痛苦,其實是剝奪他成長的權利。

在影片中,「伯德小姐」克裡斯汀「如願」經歷了親情、友情、愛情、的風雨,當痛苦過後,才終於收穫了成長,內心變得成熟、平和、從容。

人物塑造:本片通過對比和隱喻、細節將人物形象塑造得豐滿而貼近現實。

對比和隱喻1、影片以對比為開頭:克裡斯汀和媽媽面對面以幾乎一樣的姿勢躺在一張床上睡覺,就像一面鏡子照出的兩個影子。

起床後,克裡斯汀和媽媽背對鏡頭坐在床邊聊天,兩人的背影又幾乎一致。

隱喻:這是一對非常相似的母女,她們相愛又相敵對。

2、克裡斯汀為自己起名「伯德小姐」。在回家的路上,她和媽媽因為意見不合,直接打開車門跳了下去,導致手臂骨折。

隱喻:克裡斯汀想像鳥兒一樣追逐自由,擁有自己的天空。哪怕媽媽的懷抱溫暖又安全,她仍想離開,即便離開意味著受傷——為了自由而折翼的小鳥。

這裡也隱喻克裡斯汀想離開的時候其實還沒做好準備,無論是心理上的還是物質上的。

3、當媽媽開車下班回家的路上,背景音樂是一首關於離別的歌,歌詞描述時光飛逝,離別總讓人難以接受。

「當我們的內心總被離別縈繞,孤獨的夜晚充滿思緒。」

隱喻:媽媽阻止克裡斯汀去紐約的真正原因不是因為經濟壓力大,而是她太愛女兒了,太想留在身邊保護好她,不忍離別。

所以最後媽媽送克裡斯汀走的時候,儘管嘴上說得很絕情,但看著女兒離開,她淚流滿面,又後悔地跑進機場,想送送克裡斯汀。

4、失業的爸爸在面試新工作時遇到了兒子。

隱喻:這是一個家庭的傳承,畢業於重點大學的兒子終於不只是在超市當收銀員混日子了,終於也成長,懂得扛起家庭的經濟支柱重任,為爸爸分擔。

5、丹尼看上去是一個乖巧、紳士的男孩,溫柔、善良,是一個很好的愛人。似乎處於青春期的他和叛逆沒什麼關係,但丹尼卻喜歡男生——這是一種與眾不同的叛逆。

隱喻:丹尼外在和內在的強烈對比,告訴觀眾這個世界沒有完美,青春期的叛逆是普遍存在的,只是表現形式不一樣。

6、克裡斯汀一開始堅持叫自己是「伯德小姐」,最後主動介紹自己是克裡斯汀;她原本討厭教會學校,還戲弄修女,最後主動走進教堂。

隱喻:這些前後對比,隱喻了克裡斯汀的轉變和成長。

細節1、媽媽雖然在孩子們面前看起來很嚴肅,但她會在背後和老公一起討論孩子們的生活,談論兒子和兒媳是否在沙發上睡過;還會接納被親生父母趕出來的叛逆的兒媳住在家裡一起生活,說明媽媽其實內心是很溫暖,也很包容的。

2、爸爸是家裡主要的經濟支柱,他溫和、開明,身材高大,大腹便便,讓人看上去就有安全感,但其實爸爸有多年的抑鬱症,這說明爸爸的壓力很大,他有自己的困擾,只是不願意讓子女擔憂,他為家庭扛下了太多的責任。

3、克裡斯汀喜歡走在富人區的街道上;她總是讓爸爸將她送到離學校還有一個街區的地方就停下;她將自己的家庭住址形容為「軌道錯誤的另一邊」(暗喻貧民區),這些細節反映出她內心的虛榮和自私,不懂得體諒家人的感受。

4、克裡斯汀為如何解決學費問題早已做好了計劃,這說明她不是盲目追求自由,而是一個獨立的女孩,她沒有打算完全依賴父母,她是一隻已經做好了「離巢」準備的小鳥。

角色塑造的意義克裡斯汀和丹尼是影片中「叛逆」的代表,在影片最後也各自完成了自己的成長:

克裡斯汀理解了媽媽,如願去了理想的大學,變得更平和、成熟;丹尼直面真實的自己,不再迷茫。

媽媽是孩子成長路上的保護者,她一直在盡力地保護自己的孩子免受外界傷害。但她的過分保護有時也會阻礙孩子的成長。

哥哥這個角色的存在其實就是和克裡斯汀之間的對比:早已大學畢業的哥哥一直生活在媽媽的保護下,後來還帶著女朋友回家一起「啃老」混日子,他一直沒有與家庭,與媽媽分離,所以他也一直沒有真正成長、成熟起來。直到爸爸失業,家庭陷入經濟危機,哥哥才意識到自己該承擔一些責任,不該再躲在爸媽身後了。

當生活的「風雨」來臨,爸爸這把保護傘開始透風、漏雨,哥哥才成長起來。

與克裡斯汀主動離開家,經歷風雨,完成成長相比,哥哥是被動面對風雨,也因而他比克裡斯汀成長得更晚一些。

爸爸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支持者,有了他的鼎力支持,克裡斯汀才能如願去申請自己喜歡的學校。

凱爾和他的朋友們就是克裡斯汀成長路上的「風雨」,是他們讓克裡斯汀明白誰才是真正愛自己和在乎自己的人,誰才是自己應該去愛和珍惜的人。

修女和老師的角色是闡釋天主教的意義:他們不會約束行為,而是會引導和鼓勵人們愛護自己,善待他人。

他們讓克裡斯汀反思自己自以為是的「叛逆」行為其實是幼稚的。

「伯德小姐」就是青春期的我們,在我們的成長路上總會有親人的擔憂和保護,師長的引導和規範,而我們也曾因「叛逆」讓他們傷心,讓自己受傷,但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只有經歷風雨,我們才能長大。

電影中色彩運用的意義:影片通過藍色、粉色、綠色、黑色、白色等色彩的含義暗喻人物及人物的成長。

藍色代表了自由、理想。在影片中,克裡斯汀自稱為「伯德小姐」,渴望做自由的鳥兒。她最喜歡的房子是藍色的,大片的藍色外牆,就像鳥兒自由飛翔的天空,她渴望自己住進那樣的房子。

當愛人丹尼出現時,丹尼的衣服也是藍色的,並且丹尼偏愛穿藍色及藍色元素,而那棟藍色的房子又恰好是丹尼的奶奶家。

這一切都在印證丹尼就是克裡斯汀理想的愛人。丹尼身穿藍色,代表了丹尼也是追求自由的,所以他能勇敢直面自己的內心,接受自己喜歡男生的現實。

粉色代表了青春、稚嫩克裡斯汀的房間是粉色的,她的手受傷後打上了石膏,她在石膏的外面套上了粉色的套子。這代表了克裡斯汀的狀態:她正處於青春期,思想單純、稚嫩。

黑色代表了神秘、無情克裡斯汀的第二個男朋友凱爾的每次出場都是和大片的黑色基調在一起。克裡斯汀第一次看到凱爾是在昏暗的空間裡,凱爾在舞臺上演出。

凱爾喜歡穿黑色系的衣服,他的床頭也是黑色的,這些都和凱爾這個角色的神秘、無情、冷漠、危險相呼應。

白色代表純潔、簡單、新的篇章教會學校的校服是白色的,代表了學校想傳達的思想。

當克裡斯汀要離開家上大學之前,她自己將粉色的房間刷成了白色,她曾經親手寫上去的印記全都沒了。這裡的白色代表了她將和過去道別,迎來人生新的篇章。

綠色代表清新、健康、希望、成長。克裡斯汀到了大學後,在宿醉後的早晨,路過藍色和粉色,最終走向了滿是綠植的道路,這一段完整地將克裡斯汀在影片中的成長表現了出來:她告別了不切實際的理想(藍色),走過幼稚的青春(粉色),終於迎來了成長(綠色)。

影片中的顏色總是在標誌性的時刻出現,通過強烈的視覺衝擊感與人物和情節相呼應,幫助觀眾理解人物的狀態及轉變。

現實意義:我們的青春都是在「逃離」中成長, 又在成長後更加懂得家和親情的重要

「伯德小姐」克裡斯汀從名字開始叛逆,但不論她經歷了怎樣的風雨,做過哪些讓她後悔和遺憾的「叛逆」行為,最終也沒能擺脫家庭的烙印。

就像影片一開始的隱喻一樣:克裡斯汀其實和她的媽媽很像,一樣有控制欲,一樣強勢,一樣「愛你在心口難開」。

家,就是我們在成長時想要逃離,又是在成長後想要回歸的地方。

比如《地久天長》中的養子劉星:叛逆期的星星總覺得自己是替代品,他不服管教,不願上學,和養父反抗,最終如願拿上有自己本名的身份證決絕地離開了家,劉耀軍和王麗雲都以為他不會再回來了。

但當他在社會中自由闖蕩以後,成長了以後,成熟了以後,又帶著女朋友主動回到了養父母的身邊,一家團圓。

孩子要成長,總要離開家庭,經歷風雨。但他們的身上早已有了家庭的烙印,這份烙印將會代替父母陪伴他們一生,這份烙印也將成為他們最終回歸家庭的牽絆。

結語:

在《伯德小姐》影片的最後,克裡斯汀不再介紹自己叫「伯德小姐」,而是大方地說自己叫「克裡斯汀」,她已離開了家,成為鳥兒,可也已不再渴望做一隻自由但孤獨的小鳥。

從離開開始,她在心靈上回歸了家庭,而名字,證明了她的歸屬。

只有在離開了以後,在經歷了成長了以後,我們才會明白家的意義,也才更懂得珍惜家以及家人。

-end-

(本文系白茅如玉原創,轉載請聯繫作者,歡迎轉發。文中所有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涉侵權,聯繫即刪。)

白茅如玉,80後創業者,願意和你們一起分享身邊的故事,探討生活的奧秘。關注兩性話題、婆媳關係、婚姻生活,喜歡我的文字,可以留言互動,你們的轉發和關注都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相關焦點

  • 《伯德小姐》,在成長中,我慢慢理解了你
    然而,伯德小姐做到了!她偏執、狂妄,帶著一絲不羈與不屑,對著這個世界搖旗吶喊。這樣的青春,是怒放而奔湧的,就像我們中的任何一個,其實都是耀眼而奪目的。伯德小姐原名叫做克裡斯汀,是一個即將踏入大學校門的高中學生。
  • 《伯德小姐》:羅南與甜茶的首次合作,成長並不意味著拋棄過去
    片中馬奇家四姐妹的成長故事令許多人動容:梅格選擇幸福而平凡的生活;喬追求自由與獨立不斷勇敢嘗試,溫柔的善良的"小天使"貝思為家人的默默奉獻;艾米為追求更好的生活走進世俗。這些女孩兒們遵從內心,不斷成長,為心中的夢想和理想的生活方式而奮鬥的模樣,讓很多人在她們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 映世窗No.30 | 電影《伯德小姐》
    經歷了一番風雨的伯德小姐陷入了一段時間的迷茫困惑,有天她終於忍不住爆發出來,撲進母親懷裡痛哭。事實上,對伯德小姐來說,由於自我的分裂,愛情、親情和友情,都充斥著一種複雜的矛盾情感,她對他們有所依賴,渴望有寄託之地,卻也是阻礙自我前進的羈絆,由此,反抗與妥協充斥在她的每一段關係裡。
  • 從《伯德小姐》到《小婦人》,甜茶證明自己適合出演女性主題電影
    北京時間3月21日,好萊塢影評人討論到了甜茶適合的主題電影——在西方影壇都屬於比較新興崛起的女性主題電影,並且表示:從《伯德小姐》到《小婦人》,甜茶證明自己適合出演女性主題電影。很多人時常會走入這樣一個誤區,他們認為在女性為主題的電影中,可能會沒有男主角,或者說男演員的戲份非常少。
  • 迴避型依戀是懂得珍惜還是不懂得珍惜呢?
    從表面來說是不懂得珍惜,但是從深層意義來說卻不是。那為什麼從深層意義來說卻不是呢?他們從小沒有形成社交,親密關係的正確閉懷,沒有這種事情的認知和體驗。就比如說,我跟你說我老家的某種稀有特產的味道,你並沒有吃過,根本不知道它是啥味道一樣。
  • 《伯德小姐》如果這就是我最好的樣子呢?
    她試圖擠進她眼中的「上流階層」,和壞孩子為伍,和陰鬱的渣男凱爾談戀愛,想要追求「酷」,但兜兜轉轉還是聽從本心,和最早的朋友和好如初。她想要逃離母親,甚至丟下狠話「你告訴我一個數字,等我賺到錢就寫一張支票給你,以後再也不用跟你講話!」但真正遠在他鄉求學時,她終於明白家的溫暖,對著電話說「媽媽我愛你。」
  • 《伯德小姐》臺詞:羅南和甜茶咖啡店之前的動人對白
    我喜歡你的樂隊,和喬納-魯伊斯一起的那個!裸體---童裝?甜茶:赤裸童年。羅南:我看了你感恩節的表演,我叫伯德小姐。(伸手)甜茶:握手很奇怪。伯德小姐劇照羅南:嗯。我和詹娜是朋友。她總是說你樂隊很棒,所以我想去看看到底怎樣?甜茶:珍娜總是誇張?羅南:嗯。甜茶:也許我會在錄音室見到你?
  • 《伯德小姐》:每個人都能從電影裡看到自己
    你可以將它與情感聯繫在一起,也可以將它和任何東西聯繫在一起。所以我想通過這一系列的電影推薦,讓大家開始去思考這個問題,不一定非要想出一個答案。開始思考就是一件值得紀念的事情,影片講述了一個生活在加州北部小城薩克斯門託的高中女孩Christine(西爾莎·羅南飾),在高中三年級時的親情友情愛情的故事。
  • 《狼的孩子雨和雪》:魔幻背後,是親情與成長的人生感悟
    我看過很多影評都是從電影內容出發,所以今天,我將從「魔幻題材卻完美詮釋現實溫情、以愛之名父母與孩子相互成長」這兩個角度來解讀這部電影的獨特性。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會結合自身對電影的理解,談談對於人生成長的幾點感悟。
  • 從親情角度解讀《別告訴她》:一個善意謊言的背後,是愛與不舍
    其實,被其他人這樣愛著,這樣欺騙著,從某種意義來說,也是奶奶的一種幸福,因為她被愛簇擁著。3、 善意謊言的背後是對奶奶的不舍善意的謊言背後,除了愛,還有不舍。3、 愛與不舍分別是廣義和狹義的親情愛是親情,不舍也是親情。愛是廣義的親情,因為親情裡的愛有很多種,而且愛很多時候在親情裡各種各樣的表達形式。
  • 要珍惜在乎自己的人,如果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那還有什麼意義
    很多事情,都沒有再來一次,也沒有重新開始昨天看到一個微博熱搜話題:要珍惜在乎自己的人。昨天沒有時間寫,所以今天想寫一寫自己對於這個話題的理解和感受。首先你要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會對你好。所以,你要接受別人對你的好,也要接受別人對你的不好。其次,你一定要珍惜對自己好的人。
  • 三個人生小鏡頭引發的情感思考:珍惜親情,相信愛情,心懷希望!
    最近,在視頻網站上看到幾個鏡頭,讓人頗為感動:一個關於愛情,一個關於親情,另一個關於成長與幸福。我們渴望親情的溫暖,也憧憬愛情的美好;我們心懷希望,也努力成長。大千世界,芸芸眾生,總有些事,總有些人會帶給我們一些思考和感動。
  • 《別告訴她》:東西文化差異背後,是斬不斷的血脈親情
    導演以幽默的情節消解病重帶來的悲痛,向觀眾傳遞的是家族中的互相理解與脈脈溫情。人們在觀影中身臨其境,在看完後不經淚目。所以,今天我將結合《別告訴她》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將從「鏡頭語言、象徵意義、電影價值」三個方面入手,對該片進行解讀。
  • 小婦人:具有現實意義的美式英雄之旅
    蘿拉·鄧恩  《小婦人》講述的是馬奇家四姐妹的親情、愛情和成長故事,一個不負「愛與自由的故事」,被拍了6次,依然有新鮮感。  甜茶和羅南繼《伯德小姐》後,再次搭檔銀幕cp,飾演原著中令人意難平的一對:勞裡和喬。羅南的出演過程頗為有趣,當她知道導演格蕾塔準備翻拍新版《小婦人》電影之後,直接聯繫她,表示自己要演喬。
  • 小婦人:具有現實意義的美式英雄之旅 這部電影讓你明白 原著為何...
    而新版《小婦人》,卡司陣容完全不輸前作,本片是《伯德小姐》導演格蕾塔·葛韋格,與西爾莎·羅南、「甜茶」提莫西·查拉梅的第二次合作。我們從小看到大的「赫敏」艾瑪·沃森、老戲骨「梅姨」梅麗爾·斯特裡普、「新晉奧斯卡最佳女配」蘿拉·鄧恩、「風騷律師」鮑勃·奧登科克、「黑寡婦的妹妹」佛羅倫斯·珀等人,也均前來助陣!本片的公映日期,比1994版晚了整整25年。
  • 解讀《小婦人》:「婦女感」就比「少女感」差嗎
    問世152年來,《小婦人》的意義早已超越一本暢銷書的名頭。對於全球各地少年兒童——尤其是女孩而言,這本字字透溫情的小書不啻為成長聖經。也正因為它的影響力,僅知名的改編電影就曾四次亮相銀幕,相關劇集及參差不齊的影視仿作更不勝枚舉。
  • 深度:從親情、愛情、友情感悟《我是餘歡水》的人生三重境界
    ——莎士比亞在《朋友》中這首老歌曲"一聲朋友,你會懂得"說明真正朋友就像心心相印,但它又不像愛情那樣只限於異性,它是廣泛的交往。世間能心心相印的朋友不多,人要懂得珍惜,在《我是餘歡水》中男主角在朋友困難的時候毫不猶豫大手借出13萬,這種對朋友的信賴、是難得的友情精神。
  • 《我的爺爺是海象》:魔幻故事背後,是維繫我們不至離散的親情鏈
    直到他們各自切身體驗了魔幻的失去恐懼後,各懷心思的一家人才在共同悼念外公的親情維繫下重聚到一起。基於此,本文將從故事裡六次失去的含義,四次魔幻情節的暗喻兩方面來分析本片的主題立意,及其帶來的現實意義上的啟迪。
  • 《雲邊有個小賣部》,遇見更好的親情和溫暖,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
    珍惜平淡生活吧它才是最真實,最美好的生活它才是你最該傾注熱情最該熱愛並珍惜的生活!——海巖《雲邊有個小賣部》是張嘉佳的情感力作。這是一部有著神奇力量的作品,因為你心中有誰就會遇見誰,這種平行時空的相遇,會讓人更加懂得珍惜。學會珍惜,我們就能發現生活中更多的幸福和美好。如此便能不負流年,不負光陰,不負親情,不負愛情,不負精彩的人生!
  • 以《天空之城》為例,深度解讀宮崎駿動畫電影的魅力及現實意義
    作為一部史詩級動畫電影,網上關於《天空之城》的賞析和讚美無數,但我發現很少有人從影片的美學風格和藝術內涵這些方面的角度來解析這部影片的魅力。今天這篇文章將結合影片《天空之城》,從三個角度深度剖析宮崎駿動畫電影的魅力所在及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