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製造」的名號響徹世界。
經濟學家厲以寧認為,中國的產品能以「中國製造」開拓國際市場是必要的,今後仍應繼續在「中國製造」方面努力,不能丟掉「中國製造」的成果;但中國又不能以「中國製造」為限,而應當努力在某些關鍵性行業和產品上以「中國創造」代替「中國製造」。
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小小口罩吸引著全世界幾十億人的目光。中國企業跨界制罩,背後是環環相扣的生產鏈條和系統完整的工業體系。
01
產業鏈硬核十足,但品牌硬核仍不足
在許多人眼裡,只要加上企業自己的設計、包裝、貼上自己的Logo,那就成為自有品牌了。實際絕非如此簡單,因為,一個品牌打造需要長時間的商業投入,需要對市場脈搏和潮流有著精準的把握,需要營造獨特的文化,贏得消費者認同,這是極為複雜的過程。
也正因此,自有品牌的打造,即便對於大型企業而言,也是非常吃力的事情。近幾年,國內不少為大品牌代工的上市公司,都前僕後繼走上自創品牌之路。如冰箱出口巨頭廣東奧馬電器,最近幾年也在通過打造自主品牌深耕國內市場。
大型企業都如此,中小企業就更難了。做自有品牌要有渠道,要投入大量資金,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維護運營,這些成本讓中小企業不堪重負。即便許多中小企業出於自強自立,提高產品附加值的美好願望,不惜投入大筆資金做自有品牌,但由於資金受限以及市場經驗不足,大多都敗下陣來,放棄自有品牌,回到貼牌代工的老路,辛辛苦苦多年做代工積累的盈利被消耗殆盡。「做品牌不容易」,成為許多民營企業家們的錐心之痛。
口罩行業同樣如此。口罩行業仍有門檻低、工廠小而多、做代工模仿的多等通病。儘管國產品牌也十分努力,但是很多都是從傳統勞保行業轉行過來,品牌知名度本就不高,品牌底蘊不足。
此外,由於民用口罩行業整體起步較晚,又是突然呈現出井噴式發展,行業內部魚龍混雜,產品質量也參差不齊。在3M等國外品牌大力宣揚其產品質量、高科技用材的時候,一些國產品牌仍時而被曝出產品質量不合格。
02
中國製造的口罩已佔據世界半壁江山
不可否認,口罩對材料的粘合性、過濾效率、阻抗性等都有很高的要求,確實需要較高的技術含量。但此次疫情,正是國產品牌乘勢崛起的機遇。
國產口罩「疫」中崛起仍需練好硬核「內功」。從這次疫情中公開披露的信息來看,全球口罩產量中約50%來自中國,也即是說,中國製造的口罩已經佔據了世界的半壁江山。中國製造的口罩不僅量足夠大,而且質量也必須足夠硬。如此,中國口罩才能有充足的自信,出口日韓,暢行歐美。
口罩——這個由新冠疫情締造出的剛需產品,不僅讓人們看到中國企業廣闊的胸襟,而更為重要的,是讓我們預見到中國製造可期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