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荷蘭殖民者的澎湖之戰:保住了澎湖,卻忽略了臺灣

2020-12-23 老衲侃春秋
荷蘭東印度公司

1581年,荷蘭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贏得國家獨立。雖然當時並沒有得到西班牙的承認,但是他們已經開始行駛一個國家的權力了。

獨立後的荷蘭也急於像葡萄牙、西班牙那樣,發展自己的海外貿易,由於發生搶奪資源等貿易摩擦,荷蘭同西班牙交惡,西班牙所有港口對荷蘭人關閉。別無選擇的荷蘭人,只好自己重新尋找一條通往亞洲的新航路。

東方的貿易之路也不平坦,它是在爪哇和馬六甲海峽兩次打敗葡萄牙艦隊之後,就此壟斷了此處的貿易的。

買賣做大了,就得有專門的管理部門才行,於是,1602年3月20日,荷蘭東印度公司(Dutch East India Company)成立了,簡稱VOC。

這個公司可不是普通的貿易公司,雖然它形式上是一個股份有限公司,但它有自己的僱傭軍,可以發行貨幣,也可以與其他國家訂立正式條約,並具有對該地實行殖民與統治的權力。

貿易線路

做貿易得有基地,為了在東亞地區找到一個可供船隻補給的長期據點,他們開始苦苦找尋,終於找到澎湖這一帶。

澎湖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彭湖為漳、泉之門戶,而北港(臺灣)即彭湖之唇齒,失北港,則唇亡而齒寒,不特彭湖可慮,漳、泉亦可憂也。」(《讀史方輿紀要》清·顧祖禹)

作為一個中轉基地,地理位置十分理想。看好這塊地方以後,他們自己一合計,事情就敲定了。

商隊

1604年(萬曆三十二年)8月7日,荷蘭東印度公司艦隊司令韋麻朗(Wybrand van Warwijck)一聲令下,艦隊就侵佔了澎湖。

此時是明萬曆年間,雖然明朝的皇帝不著調,20多年不理朝政,但他手下的大臣們還是盡職盡責的。

福建巡撫徐學聚一看自己管轄地來了外人,連個招呼也不打,就反客為主了,於是下令,指派都司沈有容前去交涉。

沈有容得令後,組織50艘戰船,2000餘人,於同年 11 月 18 日抵今日之馬公市。

沈有容在娘媽宮(今澎湖天后宮)會晤了荷蘭的艦隊司令韋麻朗,要求他們撤出澎湖。

韋麻朗談了自己要求建立海上貿易的請求,但遭到斷然的拒絕。韋麻朗一看軟的不行,想要來硬的,但自己兵力亦相差懸殊,這個仗是沒法打的。於是怏怏不樂的於 12 月 5 日離開澎湖,轉往臺灣,再尋找新據點吧。

事件結束後,明朝政府立「沈有容諭退紅毛夷麻郎碑」以示紀念,此碑現存於澎湖馬公鎮。

他們撤退是撤退了,但是心有不甘。

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這次沒得逞,下次還會捲土重來的。

果然,隨著東印度公司在東亞的買賣逐漸做大,公司實力強大了,他們又想起這塊地方了。

於是,在相隔18年後,又捲土重來了。

1622年(天啟二年)4月10日,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顧恩一聲令下,艦隊司令雷爾生率領一支精心準備的荷蘭艦隊,就這樣浩浩蕩蕩出發了。

這支艦隊共由15艘大小戰艦,1000多精銳士兵組成。

其實嚴格說起來,應該算一個聯合艦隊,因為在這個艦隊裡,還包括當時剛剛冒頭,一心要討好荷蘭的英國兩艘戰船。

這麼大的陣勢,在歐洲殖民史上,還是很少見的。

因為在爪哇也好,還是在馬六甲也好,這麼大陣勢的船隊一到,當地人就會乖乖投降了,還何談抵抗?

他們估計得一點不錯,戰事剛一開始,果然把聞訊趕來的明軍打的落花流水。

同時荷蘭派遣艦隊駛至漳州海面,封鎖漳州門 戶,企圖以武力威脅中國同荷蘭通商。

談判

荷蘭人船長威伊邦特庫撰寫的《東印度航海記》中,裡頭描繪當時的情形。

十月十八日, 荷蘭人在漳州「燒毀中國帆船多至六七十艘」,並登陸洗劫;

二月十日,荷蘭人又「縱火焚毀兩個村 莊」;

五月一日,截獲中國商船一艘,「其中載有二百五十人 之多」。 對於中國俘虜,荷人則把他們先集中至澎湖島上,強迫中國人築城,據記載共有1150 多名俘虜, 役死者571 人,所剩下的579 人被遣送到巴達維亞, 然後出售到其他地區作為奴隸……

同時,也加緊修築防禦設施,碉堡也建起來了,艦隊也擴大了,戰艦達到18艘。

在此站穩腳跟以後,說話底氣也足了,千總陳士瑛前來交涉時,荷方提出三點要求:

第一,允許荷蘭人在中國沿海互市;

第二,割讓澎湖予荷蘭人;

第三,禁止中國與葡萄牙、西班牙二國進行貿易。

提出以上三個條件後,並以武力要挾:「若不允市(指通商),必動幹戈」。

既然對方索要的條件不能滿足,只有用武力說話這一條途徑了。於是,在當年的九月初五,明熹宗 下旨:「紅夷狡詐,為患方深。巡撫官著督率將吏,悉心防禦,作速驅除。」

至此,澎湖之戰已箭在弦上了。

海戰

1624年2月(天啟四年正月), 福建巡撫南居益親自乘船到金門,下令明軍船隊渡海武力收復澎湖,此次出徵的,是200艘兵船,1000萬餘人。

福建總兵俞諮皋、守備王夢熊,率領兵船至澎湖,登陸白沙島,首先與荷軍接火,但荷蘭軍隊依仗堅固的工事與戰艦頑抗,澎湖久攻不下。

「(紅木埕城要塞)炮樓堅緻如鐵,巡撫南宮益,遣兵攻之,賊首高文律拒守不下,官軍以藥轟之,樓傾下海。」(《澎湖廳志》)

海戰情況更糟糕。此次明朝水師雖然出動了自己所有的家底,但都是可憐的中小型戰船,和荷蘭龐大的戰艦相比,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

巡撫在後面督戰,前線也不敢鬆勁,一下打不下來,那就慢慢啃吧,於是幾乎天天發動攻擊。

後來更是改變戰術,既然碉堡這麼堅固,那就不強攻了。在荷蘭人的炮火下,明軍使出了巧勁,用堆滿沙石的戰車抵擋荷蘭人的炮火,一步步完成對荷蘭人的合圍。

在陸地完成合圍的同時,還封鎖海路,斷絕荷蘭人的外援。

火銃部隊

等仗打到七月份時,南居益一看總這麼耗著也不是回事,於是派出火銃部隊支援徵討大軍。

明朝的火銃,屬於熱武器了;他們一上來,戰鬥力相當的驚人,一直把荷蘭人打得最後龜縮在據點裡拒城死守。

此時再一次形成了僵持狀態!

等到了八月份,南居益忍無可忍之下,對前線將領發出了死命令:再打不下澎湖,提頭來見!

七月初三,明軍分三路齊攻,七月十一日, 荷蘭人示降。十三日,「(荷蘭人)拆城,起運米下」(《明熹宗實錄·卷47》)。

在雙方激戰七個月,耗費軍資十七萬七千餘兩之後,明軍生擒荷軍守將高文律(Kobenloet)等十二人,其餘荷蘭殘兵倉皇逃往臺灣南部。

至此,明軍終於不辱使命,取得了澎湖之戰的勝利,捍衛了國家主權。

隨後福建巡撫南居益獻俘於北京,天啟皇帝下令把他們全部斬首,傳首九邊以儆效尤!

南居益

澎湖之戰的影響:

此戰過後,朝廷才意識到澎湖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於是採取了以下補救措施:

一、在澎湖增加駐兵,著兵部「專設遊擊一員,駐紮澎湖,以為久經固圉之」。 同時在原有兵員的基礎上再增加兵力,最終使澎湖地區的駐兵增加到 2104 名。

二、加強福建沿海地區衛所同澎湖地區的聯繫。

三、提升澎湖駐軍等級。澎湖地區原為「南路節制」,故而軍事決定權較低,現今改為 「副總兵衙門兼協守職銜」,大大提高了澎湖守軍的軍事決定權。

四、增加兵餉。澎湖地區每到汛期,駐防人員便會撤防,而如今則增加兵餉,使駐兵常年死守,不許回撤。

五、屯田澎湖,開發漁業。

另外,在軍事上也有所斬獲。

正是通過此戰,明朝才意識到新式火炮的巨大威力,在收復澎湖之後,開始著手仿製荷式火炮,用於裝備自己的軍隊。

經過屢次改進,最終生產出後來令滿洲人聞風喪膽的紅夷大炮。

參考資料:

《明熹宗實錄》 

《明史》清·張廷玉

老衲侃春秋嚴正聲明:原創作品,禁止非法轉載!

相關焦點

  • 澎湖之戰——大明兩百七十六年未敗水師之殤
    皇上嘉其忠誠,命和等統率官校、旗軍數萬人,乘巨舶百餘艘,齎幣往賚之,所以宣德化而柔遠人也。」——《天妃靈應之記》實際上,從明朝中期政府誤以為「倭患起於市舶,遂罷之」之前,大明政府算得上是高度重視海軍實力的發展。從明太祖朱元璋利用水師與陳友諒大戰於鄱陽湖上,到封鎖長江航道、配合大軍北上,再至明成祖朱棣派遣巨艦遠赴南洋、懷柔遠夷開始,大明的水師艦隊可以說是走在了當時世界的前列。
  • 宋元時期福建漢人即開發澎湖,為何澎湖會比臺灣早開發500年?
    澎湖,這個島嶼現在經常被大家和臺灣一起說,但澎湖和臺灣畢竟還是不一樣的,澎湖位於大陸和臺灣之間,所以大陸對於澎湖的開發要早很多。1563年,考量沿海治安等因素,明朝復設澎湖寨巡檢。1604年(萬曆三十二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司令官韋麻郎,率兩艘船抵達澎湖,並派員往福建請求貿易。福建當局立即嚴禁人民出海接濟,並派都司沈有容率兵船五十艘前往澎湖,要求荷蘭人撤退。韋麻郎見求通商無望,又缺乏補給,於是在當年底離開澎湖。明朝政府於島上立有沈有容諭退紅毛番碑,現存於澎湖天后宮。
  • 澎湖大戰——大明與荷蘭的爭奪戰
    並在翌年1624年1月2日,下令福建總兵俞諮皋、守備王夢熊,率領兵船至澎湖,登陸白沙島,與荷軍接戰。俞諮皋率兵二千,欲自白砂灣的東方鎮海港登岸,但船一接近白砂灣,荷蘭軍艦便施以炮擊,若離開,荷艦則不予追擊。俞諮皋苦不堪言,無法將兵士送上岸。隨即向巡撫建議應另以明軍兵船攻擊荷船,取得海上優勢,好讓大軍可登陸,則驅逐在澎澎的紅毛人當不日可成。
  • 明朝收復澎湖,活捉荷蘭主將,押到北京處死,傳首九邊!
    十六世紀末,新興的海上強國荷蘭派人來明朝請求通商,由於荷蘭並非明朝傳統朝貢貿易體系中的國家,所以被拒絕。不死心的荷蘭,在明朝商人李錦的建議下,於萬曆三十二年,出兵佔領澎湖,企圖據此逼迫明朝同意通商請求。澎湖是漳州和泉州的海上門戶,位置極其重要,元朝時期曾於此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
  • 明朝到底管轄過臺灣島嗎?用最全面的史料探討這一段歷史
    明朝將百姓遷徙走,海盜就高興了。澎湖群島等自此成為海盜的基地。到了明朝中期,澎湖群島的居民又開始增加,於是嘉靖四十二年(1563),重設澎湖巡檢司,但是很快又撤銷了。《臺灣府志》記載:「明嘉靖間,澎湖屬泉同安,設巡檢守之。旋以海天遙阻,棄之。」
  • 專家研討電影劇本《戰澎湖》
    12月22日,由中國電影家協會軍事題材電影工作委員會為指導單位、中國臺港電影研究會主辦的電影《戰澎湖》(藍理將軍)藝術創作研討會在中國電影家協會舉行。電影《戰澎湖》以戰神藍理將軍為主視角,全面展現康熙年間為了實現祖國統一而發生的大規模的澎湖海戰。擁有「破肚將軍」「菩薩將軍」等美譽的藍理是清朝康熙年間與施琅一起決戰澎湖收復臺灣的名將,在澎湖海戰中藍理英勇無前,極大的鼓舞了士氣,最終取得海戰的絕對性勝利,被康熙皇帝賜予「平臺首功」的稱號,為祖國的統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 歷史上收復過幾次臺灣,現在我們距離收復臺灣還有多遠?
    " 夏商時期臺灣屬於九州中的揚州。在《尚書禹貢》成書之時,臺灣已經在中國的管轄範圍之內。"臺灣主要的少數民族是高山族,自三國時期吳國曾派軍東渡臺灣海峽並帶回了臺灣的上千人口「公元230年,吳主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得夷洲數千人還。」後來大陸與臺灣來往密切,漢族人口定居臺灣的越來越多,直至南宋時期,正式將臺灣劃歸福建晉江縣管轄,並開始派兵駐守。
  • 臺灣海峽中部的澎湖列島(二)
    澎湖是一個著名的漁港。在這裡人們可以看到,熱鬧的拍賣攤上,主人推銷的是一筐筐鮮魚;平坦的沙灘上,晾曬的是大片大片的魚乾;岸邊漁家婦女正忙著曬補魚網;海灣裡泊岸的漁船一艘 靠著一艘,數不勝數……這一切都表明,漁業是這裡的主要生產項目。據統計,這裡以漁業為主要生計的人約有3萬,所以一向有「漁夫島」之稱。   澎湖以盛產鯧魚、鰹魚聞名,此外還有馬鮫魚、鯊魚以及烏賊和龍蝦等。
  • 臺灣最古老的媽祖廟——澎湖天后宮
    澎湖馬公鎮上的天后宮,可說是全臺灣最古老的媽祖廟,也是全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古蹟。據考,該廟建於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荷蘭海軍將領韋麻郎率艦侵入澎湖,在馬公島登陸,佔領媽祖宮。當時福建金門守將沈有容率所部趕來,諭荷人退出。
  • 中國臺灣島和澎湖列島的全景地圖清代《臺灣及澎湖列島全圖》
    《臺灣及澎湖列島全圖》描繪了清代光緒8年(1882 年)以後繪製的臺灣島和澎湖列島全景彩色地圖。《臺灣及澎湖列島全圖》現臧於美國國會圖書館以下為部分截圖《臺灣及澎湖列島全圖》這幅地圖由福建地方長官李聯琨設計和繪製,作為給該省總督行政管理參考的備忘錄。
  • 臺灣澎湖旅遊攻略,澎湖的這些旅遊景點值得一去
    澎湖縣位於臺灣海峽中流,東與雲林、嘉義兩倒相望,西與福建廈門相對。全縣由澎湖本島及周圍64個島嶼組成,統稱澎湖列島,極東是查某嶼;極西是花嶼;極南是七美島;極北是目鬥嶼;極西的花嶼亦是臺灣版圖極西的島嶼。是臺灣唯一全部以島嶼組成的縣。
  • 歷史上的寶島臺灣
    由於東吳有著長江天險,所以東吳水軍一直是三國之首,如果真能在海上拿下個立身之所,那麼以此退守自保還是沒有問題的。所以當東吳兩大重臣陸遜和全琮以各種理由勸諫時,都被鐵了心的孫權拒絕。於是衛溫和諸葛直奉命帶兵去了傳說中的夷州,也就是現在我們說的臺灣,但另外一個州,亶州卻始終沒有找到。由於衛溫一行人對氣候的不適應,上島後部隊立馬遭遇了瘟疫,病死的士兵多達十之八九。
  • 專家支招《戰澎湖》創作:文戲點睛 聚焦海戰場面
    國家電影局文學藝術處處長陸亮,中國電影集團總經理江平,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趙葆華,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名譽會長章柏青等業內專家出席。 電影《戰澎湖》的故事從戰神藍理將軍的視角出發:作為清朝康熙年間與施琅一起決戰澎湖收復臺灣的名將,英勇善戰的他有著「破肚將軍」、「菩薩將軍」等美譽。
  • 臺灣是如何納入到中國版圖的?清朝的貢獻不可磨滅
    一,大陸和臺灣的早期聯繫 臺灣島最早的居民,是7000年前進入島上的南島語系居民,在中國古代算是百越的一支。但是在早期,大陸和臺灣的聯繫還不是那麼緊密。直到明朝之前,臺灣島還處於原始氏族社會狀態。
  • 史上收復臺灣的7次戰役
    在明朝抗倭將領沈有容大將軍的指揮下,明軍在臺灣近海一舉殲滅大部倭寇,臺灣百姓熱烈歡迎登陸的明軍。這也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從外國侵略者手中收復臺灣。荷蘭殖民者為爭奪貿易權,於1603年進攻葡萄牙人佔據的中國領土澳門,未果後退至南洋。1622年,荷蘭人在第二次進攻澳門不成後,又退踞澎湖。公元1624年,明朝派水軍萬餘眾,戰艦數百艘進擊荷軍,荷蘭人被痛打至舉白旗投降,但慘敗的荷軍撤到了臺灣島。
  • 臺灣寫真:會講故事的澎湖
    中新社澎湖4月25日電 題:會講故事的澎湖中新社記者 畢永光 路梅遊走於澎湖,讓記者印象深刻的不僅有《外婆的澎湖灣》中唱到的「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更有澎湖人善講故事,將海島旅遊資源往極致處發揮的誠意和用心。
  • 為什麼臺灣是我們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它和大陸究竟有什麼淵源?
    隋煬帝楊廣就曾3次派朱寬、陳稜等人前往臺灣(當時被稱為流求)考察臺灣的情況。到了宋元時期,漢族人民在澎湖的數量佔比越來越多。於是漢人在開拓澎湖後,開始向臺灣發展,並帶去先進的在大陸較為先進的各種生產技術。在12世紀中葉,南宋將澎湖劃歸福建路晉江縣(今福建晉江)管轄,並派兵戍守。這一舉措標誌著大陸和臺灣的聯繫日漸頻繁。
  • 臺灣海峽中部的澎湖列島(三)
    臺灣海峽中部的澎湖列島(三) 時間:2001-04-10 09:39   來源:   馬公市是臺灣最重要的珊瑚加工基地,此外,還有文石、貓公石等寶石和瑪瑙加工業,據說,世界上只有澎湖和義大利西西里島出產文石,而以澎湖的文石品質最為優良
  • 澎湖戰略地位超越金門馬祖!臺軍方智庫:若失守臺灣陷困境
    針對澎湖的臺海軍事戰略角色,臺灣防務安全研究院指出,澎湖戰略地位已超越金門、馬祖,更是反制大陸軍隊登陸臺灣本島重要屏障,且擁有偵測範圍達300公裡以上雷達站,一旦失守,將弱化臺灣西部防守,面臨無險可守的困境。
  • 上海浦東直飛臺灣澎湖成功首航
    上海浦東直飛臺灣澎湖航線5月12日成功首航 主辦方 攝中新網上海5月12日電 (記者 繆璐 李佳佳)吉祥航空HO1361航班12日滿載旅客,執行首個從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起飛至臺灣澎湖馬公機場的航班,這也是目前為止兩地互動交流中的首條直航航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