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收復澎湖,活捉荷蘭主將,押到北京處死,傳首九邊!

2020-12-21 網易新聞

十六世紀末,新興的海上強國荷蘭派人來明朝請求通商,由於荷蘭並非明朝傳統朝貢貿易體系中的國家,所以被拒絕。

不死心的荷蘭,在明朝商人李錦的建議下,於萬曆三十二年,出兵佔領澎湖,企圖據此逼迫明朝同意通商請求。

澎湖是漳州和泉州的海上門戶,位置極其重要,元朝時期曾於此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

明朝建立後,派部隊駐防澎湖,但由於物資供應和氣候等諸多問題,澎湖的明朝守軍每年僅在春秋二季駐守5個月,其餘時間無一兵一卒。

明朝商人李錦對此心知肚明,在他的出謀劃策之下,荷蘭人在明軍離開之時,趁機佔據。

明朝得知荷蘭人佔據澎湖後,並未同意通商,而是立即派福建都司沈有容率領戰船50艘進攻澎湖。

荷蘭人見明朝船多勢眾,不敢抵抗,立即登船離開,明軍兵不血刃收復澎湖。

天啟二年,荷蘭捲土重來,再次佔據澎湖,築城和修建堡壘,企圖將這裡建立成海上基地。

於此同時,荷蘭人還派出艦隊到福建沿海一帶燒殺搶掠,荷蘭船長威·伊·邦特庫撰寫的《東印度航海記》中詳細描寫了荷蘭在福建沿海燒殺搶掠的情形。

更令人髮指的是,荷蘭人將在沿海抓獲的1000多中國人帶到澎湖,為他們築城做苦力,導致500多人死亡,剩餘的則被東南亞和販賣到其他地方。

囂張跋扈的荷蘭,甚至派艦隊公然封鎖漳州港口,切斷海運。

面對荷蘭的步步緊逼,明朝沒有像後來的清朝一樣卑躬屈膝,割地求和,而是選擇武力收復失地!

儘管當時明朝與後金連年徵戰,大批部隊損失和被牽制在關外,但明熹宗依然以「紅夷狡詐,為患方深」為由,詔令福建巡撫南居益出兵徵討。

天啟四年,福建明軍集中起一萬餘人,搭乘戰船200餘艘,包圍澎湖。

澎湖荷蘭人大約有900餘人,人數雖少,但是船堅炮利,火器先進,遠勝於明朝。

明軍經過幾次攻擊,給荷蘭人造成較大殺傷,到了七月,參與的荷蘭人大部分投降,一小部分乘船逃到臺灣。

至此,被荷蘭人佔據兩年多的澎湖重新回到中國懷抱。明朝人感嘆:復祖宗百年疆土,弘敷遠略,舒廟堂宵旦焦勞,有如今日者哉!

荷蘭軍官高文津被押解到北京,明熹宗下令將其處死,並「傳首各邊,以昭示天下」。

早在此戰之前,明朝已經通過打撈荷蘭沉船的方式,獲得荷蘭先進武器,派人送到北京,進行仿造,澎湖荷蘭軍官高文津為促使明朝同意通商,也曾派人進獻過一些武器。

當時明朝雖然認為荷蘭火器犀利,卻並未在戰場上與其交手,仿造熱情並不高,經過這次戰鬥,荷蘭武器給明軍造成重大損失之後,明朝痛定思痛,開始不遺餘力進行仿造,並不斷改良,最終製造出讓後金聞風喪膽的「紅夷大炮」。

戰後,明朝意識到澎湖的重要性,將守軍增加到2000多人,並且改為全年駐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明朝和荷蘭殖民者的澎湖之戰:保住了澎湖,卻忽略了臺灣
    海戰1624年2月(天啟四年正月), 福建巡撫南居益親自乘船到金門,下令明軍船隊渡海武力收復澎湖,此次出徵的,是200艘兵船,1000萬餘人。明朝的火銃,屬於熱武器了;他們一上來,戰鬥力相當的驚人,一直把荷蘭人打得最後龜縮在據點裡拒城死守。此時再一次形成了僵持狀態!等到了八月份,南居益忍無可忍之下,對前線將領發出了死命令:再打不下澎湖,提頭來見!
  • 澎湖大戰——大明與荷蘭的爭奪戰
    公元1603年(萬曆三十一年),荷蘭海將韋麻郎(Wybrandt van Waerwijck)率領艦隊到巴達維亞,派出Erasmus和Nassau兩艦至中國沿海,再次與明廷商議打開貿易,但是沒有結果。韋麻郎就改變方式,試圖以強大的武力打開中國貿易大門。
  • 史上收復臺灣的7次戰役
    5、第五次戰役(明朝時期) 明朝時期,倭寇時時搔擾中國東南沿海百年之久。公元1602年(明萬曆30年),有部分被明軍擊潰的倭寇逃至琉球(今臺灣省)島。在明朝抗倭將領沈有容大將軍的指揮下,明軍在臺灣近海一舉殲滅大部倭寇,臺灣百姓熱烈歡迎登陸的明軍。這也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從外國侵略者手中收復臺灣。
  • 澎湖之戰——大明兩百七十六年未敗水師之殤
    ——《天妃靈應之記》實際上,從明朝中期政府誤以為「倭患起於市舶,遂罷之」之前,大明政府算得上是高度重視海軍實力的發展。從明太祖朱元璋利用水師與陳友諒大戰於鄱陽湖上,到封鎖長江航道、配合大軍北上,再至明成祖朱棣派遣巨艦遠赴南洋、懷柔遠夷開始,大明的水師艦隊可以說是走在了當時世界的前列。
  • 歷史上收復過幾次臺灣,現在我們距離收復臺灣還有多遠?
    元朝時期,元世祖忽必烈為加強對臺灣的管理,在澎湖設立」巡檢司「隸屬於泉州同安縣(今廈門市)管轄,這是中央政府首次州臺灣地區設立官署。明朝初期仍設澎湖巡檢司, 17世紀20年代的明朝末葉大陸居民開始大規模移居臺灣,給臺灣社會經濟的發展以極大推動。
  • 明朝到底管轄過臺灣島嗎?用最全面的史料探討這一段歷史
    在南宋時期,澎湖被記載為「平湖」。南宋的泉州長官汪大猷派軍民屯戍澎湖,標誌著澎湖群島正式納入中國版圖。趙汝適的《諸蕃志》寫道:「泉有海島曰澎湖,隸晉江縣。當時的澎湖並不包括流求(臺灣)。《元史·琉求傳》說:「琉求在南海之東……彭湖諸島與琉求相對。」元朝建立後,正式設置了澎湖巡檢司。
  • 宋元時期福建漢人即開發澎湖,為何澎湖會比臺灣早開發500年?
    一直到17世紀,沿海的漢人才開始大規模移居臺灣,而一直到鄭成功收復臺灣,臺灣島內才有第一個漢人政權,至於中央朝廷首次收臺灣為版圖,那還是在康熙帝平明鄭之後。為什麼臺灣距離大陸這麼近,卻一直沒有被攻略呢?這是因為在古代大陸前往臺灣是非常困難的,這主要和洋流有關,臺灣海峽很難穿越。
  • 施琅是怎麼收復臺灣,一舉佔領澎湖列島
    施琅是怎麼一舉佔領澎湖列島,收復臺灣?由於農曆六月間是臺灣海峽颱風盛行之時,施琅前兩次渡海攻臺就因颶風半途而廢,臺軍主將劉國軒斷定清軍不會在此時冒險渡海,對清軍的進攻毫無防備。福建東山島島澎湖施琅選擇先拿下澎湖是有其原因的。臺灣本島地域狹窄,缺乏戰略縱深,澎湖島成為外圍防禦的唯一屏障。
  • 大明日落,鄭成功生命的最後時刻,收復臺灣之後的四個月
    鄭成功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是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然而,大家對於鄭成功的所有了解也僅限於此,似乎鄭成功的生命,就停留在他收復臺灣的那一刻。鄭成功也在收復臺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收復臺灣之後這四個月的鄭成功,生命最後時刻的鄭成功是怎麼樣的?大家不了解,也不關心。
  • 正值盛年的鄭成功,為何收復臺灣僅三個月就突然去世了?
    鄭成功是民族英雄,他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功蓋千秋。可是他正要大展宏圖之時,卻在收復臺灣三個月後突然病逝,年僅39歲,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 正值盛年的鄭成功為什麼收復臺灣僅三個月便突然去世?
    鄭成功是民族英雄,他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功蓋千秋。可是他正要大展宏圖之時,卻在收復臺灣三個月後突然病逝,年僅39歲,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 妙用氣候出奇兵:鄭成功妙用地理知識擊敗荷蘭殖民者
    在17世紀著名的鄭成功收復臺灣,驅逐荷蘭殖民者的戰鬥中,季風,農業,颱風,洋流,潮汐等因素,都影響了這場中西對決的具體過程。事實上,因為對於祖國地理知識的了解,才有了「開闢荊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復先基」的壯舉。
  • 如果此人沒被兒子氣死,明朝可能增加7600個島嶼29萬平方公裡領土
    明朝時期,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船舶製造技術,同時,鄭成功對於領海主權也十分重視,他曾說:「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海,危險亦來自海上。」彼時,明朝的寶島臺灣被荷蘭殖民者佔據,對明朝的戰略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因此,臺灣便成為了一個合適的立足點。
  • 九邊大同鎮,何以士馬甲天下?
    它作為當地最高軍事指揮機關駐地的歷史一直延續到現在,其周邊的帥府街、司令部街均因此得名。大同鎮作為王朝最重要的幾支「野戰軍」之一,號稱士馬甲天下。據嘉靖時進士霍冀統計,當時官兵滿編定員為135778 人,除去因逃亡、戰損等自然減員,實有官兵83815 人。這個數字位列九邊前茅,約佔當時全國兵力的1/12。
  • 臺灣是如何納入到中國版圖的?清朝的貢獻不可磨滅
    二,澎湖列島被納入版圖 從宋朝開始,澎湖列島開始被納入到了中國版圖。《臺灣通志·人民志》記載,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汪大猷為泉州知州,當時海中有「沙洲數萬畝,號平湖」,也就是澎湖列島。而澎湖列島經常被海盜搶劫,於是汪大猷便派兵守衛防備,後來汪大猷親自登島駐守,汪大猷也成為了汪姓入臺第一人。
  • 江彬被凌遲處死:佞幸小人,從來沒有好下場!
    文/晚風暮雨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結束了荒嬉無度、恣意枉為的一生,不久,他的親信平虜伯江彬就被內閣首輔楊廷和設計剷除,避免了明王朝在權力交替之際可能出現的混亂。江彬是何許人?他不死為什麼會給明朝帶來麻煩呢?一切還要從他的出身和得寵說起。
  • 明朝內閣首輔夏言為啥死的那麼慘?先得罪了皇帝,後得罪了小人!
    他是明朝中期政治家、文學家。他從政期間,以正直敢言聞名,明世宗繼位後,他上疏革除弊政,裁汰冗員,清查皇族莊田,幹出不少成績,1539年被提拔為內閣首輔。1548年,他支持收復河套地區,受到嚴嵩、陸炳聯合誣陷,被砍頭處死,時年六十七歲。他的妻子蘇氏流放廣西,侄兒夏克承、侄孫夏朝慶都被削職為民。可以說結局十分悲慘。夏言之所以死得如此悲慘,主要是兩大原因。
  • 臺灣最古老的媽祖廟——澎湖天后宮
    澎湖馬公鎮上的天后宮,可說是全臺灣最古老的媽祖廟,也是全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古蹟。據考,該廟建於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荷蘭海軍將領韋麻郎率艦侵入澎湖,在馬公島登陸,佔領媽祖宮。當時福建金門守將沈有容率所部趕來,諭荷人退出。
  • 明朝滅亡後,皇室成員有多慘?崇禎的小兒子75歲時被凌遲處死
    1644年,明朝首都北京被李自成攻陷,崇禎自縊殉國。死前他讓自己的三個兒子換成普通百姓的衣服自行逃命,對比失蹤後的太子朱慈烺和定哀王朱慈炯的各種離奇傳說,只有朱慈煥被各種史料明確證實存活了很長時間。他一生顛沛流離,一直活到清朝康熙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