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前不久揭曉的「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單上,成都再獲第一,這已是十二連冠。「像成都人那樣生活」甚至成為一種潮流,但,成都從來不止是安逸和閒適,它正瞄準「世界城市」目標,向高質量發展全速「進擊」。
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疊加衝擊,成都創新提能抓機遇,經濟運行呈現出快速恢復、逐月向好、穩定提升的良好態勢,展現出強大的韌勁和能力。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十四五」畫卷即將展開。未來5年甚至15年後的成都是何等模樣?12月26日至27日,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屆八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召開,為這座城市的未來發展描繪宏偉藍圖、指明奮鬥方向。
創新提能 「成績單」厚重亮眼
高質量發展,是當今中國城市發展的共同主題,如何因地制宜地規劃城市高質量發展路徑,是擺在各個城市面前的一道考題,成都給出了自己的答卷——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
新發展理念,貫穿始終。東部新區的建設,使得成都由「兩山夾一城」的逼仄,變為「一山連兩翼」的開闊,在突破「大城市病」瓶頸的同時,也打開了城市永續發展的新空間;創新培育新動能,從「產城人」到「人城產」,順序之變展現執政者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進一步提升了城市的競爭力;綠色發展開闢新路徑,從「鋼筋水泥叢林」到「青山綠道藍網」,公園城市的生態優勢、治理效能進一步彰顯,實現了生態價值創造性轉化;開放發展厚植新優勢,今年1-11月,中歐班列(成渝)逆勢上揚開行超過4400列,佔全國中歐班列開行量的37%,保持全國領跑水平,見證著成都從內陸腹地走向開放前沿;共享發展開創新局面,從工業邏輯到人本邏輯,成都的宜居優勢進一步鞏固發展,2017年人才新政頒布以來,超過30萬本科生落戶成都,「孔雀西南飛」證明了成都與日俱增的吸引力。
今年1-11月,成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4%,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9.1%。截至11月底,全市市場主體數量2892604戶,同比增長26.32%,增量位列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
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的情況下,成都的工業經濟穩步回升、市場信心持續增強,充分彰顯其經濟發展的韌性與活力。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2020年,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成都聚焦「創新提能年」主題,因時因勢調整工作重點,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交出了一份厚重亮眼的「成績單」,城市綜合實力顯著提升,發展能級進一步躍升,也為奮力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天府和可持續發展世界城市新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發展為要 繪就藍圖錨定未來
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新徵程的成都,面臨著多重疊加的戰略機遇。2021年,圍繞「高質量發展攻堅年」主題,成都將在唱好「雙城記」、服務新格局、建好示範區、辦好大運會等「四件大事」中展現新作為。
唱好「雙城記」,打造西部高質量發展增長極。「成渝一家親」。從地圖上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有很多有利的先天條件。一是區位優勢良好,成渝城市群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優勢。二是經濟發展水平較高,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等產業實力較為雄厚。三是城市化基礎好,城鎮分布密集度高。今年11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迎來新機遇,成渝攜手,完全有可能成長為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服務新格局,引領成都能級層次全方位躍升。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深刻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著眼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作為國家中心城市、成渝極核城市、全省主幹城市,成都在供給層次、樞紐位勢和消費能級等方面具備獨特優勢,要加快建設國內大循環戰略腹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門戶樞紐,積極融入、更好服務新發展格局,進一步提升城市能級。
建好示範區,讓城市發展更有溫度。從「公園城市首提地」到「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新的定位賦予成都新的歷史使命。「示範」二字,意味著要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創前人沒有創過的業。成都,有良好的生態本底,有生活城市的鮮明氣質,傳承延續好獨特的自然人文特質,並努力讓其成為集聚人才、匯聚資源要素不可替代的核心優勢,城市品質將進一步提升。
辦好大運會,提升城市全球競爭力。2021年,成都將全力推進大運會籌備工作,並積極謀劃「後大運」經濟。事實上,2017年以來,成都已先後承辦了53項高水平國際體育賽事,僅體育競賽表演活動收入一項就達5.64億元,已逐漸邁入賽事經濟發展的快車道。大運會的到來,再次點亮成都的體育夢想,激發營城活力。
一系列重大戰略,正在深刻改變成都的發展格局。彰顯美麗中國底色、承載美好生活嚮往的未來之城,在成都的不斷轉型升級中,呼之欲出。
人民至上 接續向著幸福奔跑
新藍圖鼓舞人心,新徵程催人奮進。為「十四五」發展開好局起好步,關鍵是找對路。全會提出打造「人民城市」的幸福樣本,勾勒出成都未來發展的美好圖景。
城市發展千頭萬緒,堅持人民至上,把人本價值作為推動城市發展的核心取向,就抓住了「綱」和「魂」。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是成都市一直以來堅守的初心使命。全面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是成都「十四五」規劃建議的一大亮點。與過往提出的民生工程相比,「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事關民生,卻又不僅僅是民生。它以精準服務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牽引,著力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嚮往中為市場主體成長創造發展機會、為新興產業培育提供應用場景、為青年人群創新創業提供廣闊舞臺,推動實現市民廣泛認同與社會活力激發相得益彰,構築城市未來競爭新優勢。
民生難題,既考驗執政者以民為本的執政能力,也考驗其創新為民的智慧本領。大力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繼續保持生活成本競爭力,實施高品質公共服務倍增計劃,持續提升城市通勤效率,抓好城市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建設青年創新創業就業環境友好城市……一系列措施突出民生維度,旨在讓市民得實惠,讓企業得發展,讓所有來成都的人才都能在這片熱土上開墾希望,播種幸福。
顯然,這順應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與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的八項重點任務深度契合。未來五年,成都必將有更大的變化,而這一變化的邏輯,將依然是「人民至上」。
向著幸福美好奔跑,未來的成都一定更加璀璨奪目。(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武曉娟)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啟事。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