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物,潮汕食,多如珍寶,數之不盡。又散落各地,待尋待記,待書待畫。
在雅與俗之間,在文化與商業之間,每一支潮汕文化團隊都有不同的取捨和選擇。
[潮汕物食]團隊也仍在探尋答案。
在網絡領域,做潮汕文化推廣的公眾號很多,[潮汕物食]公眾號是其中的一個。
這個公眾號在2015年9月開設,是潮汕文化人餘少鐳和餘東升創辦的海墘文化傳播旗下品牌。
從開設至今,[潮汕物食]就堅持走原創路線。一開始是一些食物製作方法,潮汕民俗活動的過程記錄。
受到比較廣泛關注的是2015年10月份出品的《一個潮汕阿伯的農具總動員》,潮汕物食團隊數次到陳作泉老伯家,記錄下他製作微縮農具的生活,阿伯年輕時力落種田,年老時樂活做微縮農具,只為收藏不做售賣,也是一種老有所依的獨特態度。這篇文章也引起了多次轉載和媒體對阿伯對跟蹤報導。
潮汕物食團隊尋訪記錄下的部分物食——
有食:草粿、烏欖、餱飯、鵝肉、擂茶、紫菜、七樣羹、鼠麴粿……
尋到了之後,如何記錄也是一個問題。一開始,潮汕物食偏正統路線,比如記錄陳作泉的文章探討到了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對擂茶的介紹偏百科全書式。
漸漸地,潮汕物食也對記錄的風格進行了不同的嘗試,比如把潮汕的鉤花姑娘比喻為「潮汕女神:一支針挑起半個家」,把潮汕元宵習俗寫成:「今天,潮汕百姓不僅可以點燈,還可以放火;可以請燈,也可以偷燈;可以看人,也可以偷人。」
風格更趨於輕鬆活潑。但在雅俗之間如何取得一個平衡點。是所有做文化傳播但人要面臨的選擇題。潮汕物食似乎還沒有比較固定的文風,究竟什麼樣的風格是好?也許尋多記多了,就自然會有答案。
[潮汕物食]創始人餘東升的書畫工作室,位于澄海澄城一隅,益民路大街旁的巷子,門前有竹,風吹作響。
因為喜歡書畫,[潮汕物食]中也有不少書畫的呈現。
寫實水墨畫潮汕物件
用水墨表現的潮汕孩童掌管獅頭鵝
用彩鉛畫潮汕水果
2016年3月至6月,餘東升也將在他的書畫室開設書畫雙修班,有少兒班也有成人班,每周一節課。
問及報名需要有什麼條件嗎?
餘東升說,無需基礎,只要熱情。具體內容根據有心學習者情況安排,工筆、彩鉛、書法穿插。如遇好學者確有困難,學費全免,加送紙筆。
又有人問,那少兒是指多少歲。
餘東升答:「不「除人」、好學即可,與年齡無關。」
(除人為潮汕話調皮整蠱之意)
物食兄餘東升就是這麼任性。
其實尋也好,記也好。
書也好,畫也好。
既是生活,又是工作。
既需要認真對待,也可以玩耍處之。
潮汕物食一直在玩的,還有燈謎。
燈謎在潮汕地區叫「打謎」,燈謎愛好者更是不計其數,[潮汕物食]也經常在公眾號玩燈謎、送出各種獎品。喜歡玩燈謎可前去猜射。
[潮汕物食]
&
餘東升書畫工作室
地址:汕頭市澄海區益民路
(如尋訪,請預約)
了解更多請關注[潮汕物食]
尋館記一個好的館子,可尋、可留、可品,可憶。有時候也會感嘆生活了無生趣,不知去哪裡尋覓。但生活本來就是這樣,也許它早就在那裡,只是你和它差一個偶遇。一期一會。我把這個欄目的名字命名為【尋館記】。記錄有意思的館裡的人,館裡的事。
-END-
HI,你好啊!
我叫李麗瓊,居於潮汕小城,網絡ID是「布蕉綠」。
在這個公眾號,分享我的觀察、思索、閱讀、行動、行走、連結。
訂閱號 :zhetengbu
長按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約稿/合作/諮詢/活動報料
或只是覺得有意思,想認識下
請聯繫個人微信號 liliqiong007
(添加註明公眾號粉絲)
布蕉綠工作室:專注新媒體營銷,通過市場洞察、產品企劃、品牌策劃、新媒體運營、創意文案等方式,為品牌的市場推廣和網絡營銷助力。亦致力於活躍潮汕本土文化,幫助本土公益、生活創新項目在新媒體領域進行傳播。工作聯繫郵箱328383262@qq.com
關注創業者、造鄉者、文藝咖
手藝人、公益人、新農人、兩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