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與社會:一周城市生活

2020-12-21 澎湃新聞

老街區該如何煥發新活力?在網紅經濟不斷推波助瀾的背後,我們是否還能挖掘出城市中更深層次的文化價值?在消費文化日益豐富的今天,人們不得不開始去思考蘊含在社會與個體之間的複雜脈絡與聯繫。本周我們將回顧有關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的歷史文獻展,在烏中路街區的一次城市行走活動,以及費那奇北京動畫周的精彩瞬間。而在主題推薦單元,我們也關注到了最近的一系列有關性別和身份認知的活動。

近期回顧

從田園,到單位,再到社區公共空間的變遷

11月13日,「理想之地——上生·新所城市更新及歷史文獻展」在修繕完成後的孫科別墅開幕,策展人馮路、學術主持宿新寶、馮立、華霞虹及團隊主要成員李穎春等為現場觀眾做了講解導覽。

本次展覽以三個歷史性的空間轉變時期為構架,還原了上生·新所所在地的建成史和轉變過程。通過「田園」、「單位」和「社區」三個主題單元,分別對應作為1924年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的1920-1930年代、作為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的1951-2016年、作為當代城市更新以及未來都市新社區的上生·新所。展覽空間使用了原孫科住宅的書房、餐廳和客廳,二樓以上不對外開放。

「田園」單元帶領觀眾回顧了近代上海初期人們對城市田園生活的想像。現在人們俗稱的哥倫比亞圈的狹義範圍是指在番禺路(原哥倫比亞路)上的一片別墅樓群,廣義範圍還包括孫科住宅、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以及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哥倫比亞圈住宅開發時,這一片屬於原公共租界越界築路的範圍,在當時上海的遠郊。通過細看1930年代的上海規劃地圖、翻閱由鄔達克本人保存下來的精美售樓手冊、閱讀包括鄔達克一家在內的住客往事,以及觀看電影《太陽帝國》的片段,觀眾得以一窺近代上海早期城市開發的思路。

「單位」單元將目光聚焦於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上生所)。在上生·新所成為網紅地以前,大部分人未必注意到它的存在,以及它和這座城市抗擊傳染性疾病之間具有的緊密聯繫。通過展桌上的詳細年表、衛星地圖、反映上生所變遷的建築模型,以及4位曾經的工作人員和2位附近居民的口述採訪,上生所作為一家社會主義單位的神秘面紗被略微揭開。話劇演員馬莉莉的口述尤為風趣,僅憑賣票子和借猴子兩件事,便勾勒出單位和社區之間雖不頻繁但有意思的互動。

「社區」單元體現的是上生·新所的進行時,從歷史建築修繕和社區營造的層面訴說它的現在。其中,建築修繕主要以新舊對比的方式呈現,展陳方式具很強的互動性。社區營造層面,主要展示了過去幾年城事設計節、新華街道「15分鐘社區生活圈」以及上生·新所城市更新項目的掠影。未來的上生·新所可能往社區會客廳的方向打造,只有居民願意使用的空間才是真正的公共空間。

展覽持續至2021年3月14日,公眾可通過

上生新所ColumbiaCircle

微信公眾號及上生·新所微信小程序預約參觀該展覽。(圖/文:沈健文)

網紅街區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Jane's Walk x 譯林出版社 x 3ge3 project 特別版 視頻製作:王越洲(04:11)

在小紅書上搜索上海市烏魯木齊中路、安福路和五原路,搜索結果一般會集中在逛吃攻略、網紅拍照打卡指南,安福路還被打上了「上海文藝腔的代表」的標籤。因此,不管是平時還是周末,烏中路街區總是人頭攢動,遊客有之,居民亦有之。

這片街區的商業活力源自何處?目前街區店鋪的業態是否滿足了各方人群的需求?

2020年11月14日下午,譯林出版社聯合城市交通和規劃領域的專業志願者團體「一覽眾山小」與素然旗下的3ge3 project,藉由六十周年紀念版《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新書發布,組織了一次烏中路街區的Jane's Walk (紀念版城市行走活動)。

本次行走活動共分為烏魯木齊中路、安福路和五原路三條路線,沿襲上海5月版Jane's Walk「

消失的附近

」活動,一覽眾山小的志願者希望大家在行走中觀察並收集街區店鋪和居民的故事,並站在商家和居民的角度思考街區生態。

在漫步後的工作坊中,有漫步者用「概念、貴、置換」三個關鍵詞來總結她對安福路的印象。她認為,不管是網紅店、還是文藝範的店鋪大多在販賣一種概念。街區被概念化營造之後,生活成本隨之升高。如果想住在附近享受這個街區的便利,不僅需要付出金錢,可能還要接受設施老舊的房子。

簡·雅各布斯曾在

十大構想

中提出「最好的能讀懂城市複雜性的人是『有興趣的普通市民』。沒有經受過專業訓練的市民可以更自由地從他們日常觀察中感受城市。」

Jane's Walk是一種以社區為基礎的城市探索方式,在所在的城市行走,以重溫和踐行簡·雅各布斯的理念。通過志願者帶領的漫步,提供觀察、反思、分享、質疑和重新思考生活、工作和娛樂所使用的城市空間。繼2019年Jane's Walk首次在上海舉辦以來,2020年又相繼在深圳、廣州等地舉辦。

行走活動後,一覽眾山小發起人劉岱宗還與譯林出版社編輯劉靜一起進行了題為《簡·雅各布斯真的贏了嗎》的主題分享,視頻回放請關注素然微信公眾號,後續活動詳情可以在一覽眾山小-可持續城市與交通微信公眾號上看到。(圖/文:王越洲)

在動畫中體悟人生

2020年11月18日,費那奇2020北京動畫周在黑糖盒子藝術中心舉辦了展映。

費那奇北京動畫周是一個由與國際動畫節交流最為頻繁的中國動畫藝術家、教育家與策展人共同組織策劃的動畫節展映項目,於2019年成功舉辦首屆。費那奇的名字來源於Phenakistoscope的中文譯名:費那奇鏡——一種來自西方的古老動畫玩具,是中國熱愛動畫的人們對於外來文化的本土解讀。

2020年,費那奇北京動畫周迎來了它的第二屆。除了由5位專業評審在601部來自世界各地的動畫短片作品中遴選出的高水準的主競賽單元以外,組委會還邀請到國際知名動畫藝術策展人戈本・施默,為動畫周的觀眾們策劃了3場來自歐洲的動畫精選展映。

在動畫周舉辦的5天內(11月18-22日),共策劃了18場高水準的動畫短片放映活動,包含主競賽單元(1-5)、音樂動畫能量場 | MV競賽單元、接觸歐洲(上 / 下)、來自風車之國的動畫學派、失樂園|費那奇動畫小組特別展映、瘋影經典兒童動畫選、加州藝術學院實驗動畫單元、平行宇宙特別展映等單元,共18場動畫短片放映活動。在放映間隙,還穿插有多場入圍導演分享沙龍、學術講座和藝術市集。

11月18日晚,片方在開幕式放映了《我要做運動》《臍帶》《妹妹》《水之夢》《照片回收》《草莓糖》《關於愛》《悲傷之物理》。作品表達了豐富的主題,包括但不限於生活中的天真童趣,親情的羈絆,獨生子女的孤獨,海洋生物的變遷,廢棄照片中的中國人的生活,以及家庭關係中的不對等結構等,甚至有的動畫還回顧了人的一生。(圖/文:Jady Liu)

本周主題推薦

除了對公共領域的探討之外,我們還將目光聚焦在個體身份的多重性與差異性上。第二屆北京跨兒文化周通過引入跨性別議題讓人們了解到「跨兒」人群,上海也在這個周末迎來酷兒歷史講座。希望這些活動能讓人們感知到社會文化的多樣性與包容性,並幫助人們尋找增強自我認同的新方式。(主持:劉懿琛)

上海·講座|酷兒歷史講座

日期:2020年11月21日 14:00-16:30 

嘉賓:Lee Ji-Young

語言:英語、中文翻譯、中文手語 

地點: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上海市黃浦區福州路318號101室 

詳情請關注

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

微信公眾號

上海·對話 |  圍繞非二元性別(Non-binary gender)的談話

詳情請關注

定海橋

微信公眾號

北京·展覽丨跨兒文化藝術周

跨兒文化藝術周是從每年11月20日開始,為響應「國際跨性別紀念日」,北京同志中心舉辦的一系列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旨在讓公眾了解跨性別議題,提升跨性別群體的能見度,進而改善跨性別群體的生存環境。

詳情請關注

北同文化

微信公眾號

北京·放映&討論 | 《生育紀事》北京·展覽丨商榷之事:身份

現實的節奏越來越快,算法比我們更了解自己,此時,身份意味著什麼?此次展覽的六部作品,運用最新的XR技術和設備,進入身份思考的全新領域:《衣櫥之間》(THROUGH THE WARDROBE)在多元光譜中探討性別的流動,《HANAHANA花華》用手臂搭建起音樂與建築的新世界,《VVVR》將現實交流轉譯為虛擬呈現;《失身記》(BODYLESS)思考人與歷史,《亦真亦幻》(THE REAL THING)重新認識人與城市,《GO》中回歸人與自然。

詳情及預約請關注

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

微信公眾號

線上論壇|2020亞洲婦女論壇:亞洲的社會參與轉型與女性主義線下活動推薦·海報集

多地·音樂丨塑料「新世界套餐」巡演

詳情請關注

兵馬司唱片

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來自大洋洲的當代影像藝術

詳情請見

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

微信公眾號

上海·博覽會|第九屆上海城市藝術博覽會

詳情請見

藝術中國ArtChina

微信公眾號

上海·講座|都市公共空間的現代光暈——從晚清張園說起 

詳情請見

上海多倫美術館

微信公眾號

上海·講座|從1999年「超市展」到2020年「上海廣場」

詳情請見

沒頂公司

微信公眾號

上海·論壇|M+寰遊 x PSA:Archigram城市論壇

線上直播渠道請關注

煙囪PSA

微信公眾號

上海·劇場|24/24公司

詳情請見

上海明當代美術館

微信公眾號

上海·對談|後疫情時期歷史街區保護與振興

線上直播:騰訊會議ID:222906476,BiliBili直播間ID:22631156

詳情請見

敘憶上海

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遇見·南昌路」主題攝影展

詳情請見

敘憶上海

微信公眾號

北京·書展丨A to Zine 獨立出版藝術市集

詳情請關注

HOLEINTHEWALL

微信公眾號

北京·書展 | 友誼書展

書展期間,還將舉行「通用設計:我們生活的城市」與「空間、身體與情動」兩場分享。

詳情請關注

卷宗書店

微信公眾號

北京·讀書會丨尋找烏力波

你將會領到一包密封的材料,有30分鐘的時間,獨立進行閱讀、研究、解讀。在接下來的一個半小時中,你需要和其他參與者交流,調查出線索之前的關聯,完成讀書會設定的任務。

詳情請查看

二十面體

微信公眾號

蘇州·藝術丨城市音景:蘇州的聲音地理

由藝術家、策展人歐寧主持的「策展實踐與地方營造」項目開始向全國招募參與者。這是一個為期一周的演講、田野調查、研討活動,將探討如何用藝術創作和策展來增進地方感和形成地方認同。通過工作坊參與者、實習策展人和特邀藝術家的集體協作,最終為公眾呈現出一個較為完整的藝術展覽——「地方音景: 蘇州的聲音地理」( Native Soundscape: The Sonic Geography of Suzhou)。

詳情請關注

寒山美術館

微信公眾號

寧波·讀書會 | 再讀家庭:私人空間與公共領域,親密關係與集體經驗

詳情請關注

假雜誌

微信公眾號

深圳·沙龍 | 作為田野的珠江三角洲

詳情請關注

打邊爐ARTDBL

微信公眾號

深圳·漫步 | 深夜崗廈

報名請掃海報中二維碼

線上活動推薦

線上研討會|本雅明與中國:紀念瓦爾特·本雅明逝世八十周年

詳情請查看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微信公眾號

線上對談|地質媒介:物流、國際戰略與遠地遙感

詳情請查看

OCAT研究中心

微信公眾號

線上分享|玻璃閣樓五歌之圖像與意識

詳情請查看

OCAT研究中心

微信公眾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藝術與社會:一周城市生活
    當城市中的空間作為一種視覺藝術展現在人們眼前,我們該如何去看待它的價值和內涵?本周我們回顧了活力南昌路文化藝術季的第二季活動——「遇見·南昌路」以及在上海西岸美術館演出的編舞家傑羅姆·貝爾的作品。在主題推薦單元中,我們將向大家介紹有關性別議題和殘障主題相關的播客內容。
  • 新的念想:一周城市生活_城市漫步_澎湃新聞-The Paper
    城市裡的新鮮事總來源於居住者的一些念想——堅信公共空間之於大眾意義的人創造了新地標,熱愛推廣海派文化的人創建了俱樂部新分支,希望輸出自己生活理念的人聚集在新市集。在沒划龍舟的端午節,新生活在疊加,城市被反覆塑造。
  • 心理學筆記十:控制個體行為?社會心理學中的社會影響和群體行為
    群體行為:在給定情境中,個體在群體中的行為和獨自一人時有很大差異,個體組成群體後出現的群體影響、群體心理氣氛、群體極化與群體思維等現象,是個體所不具有的現象。群體行為包括社會助長與社會惰化、去個體化與群體決策。
  • 心理學深度探討:新冠疫情引發個體認知覺醒,重置社會結構
    而不再是整日重複在絕對的緊張和苦力中,忘記去體驗生活美好的被社會遺忘的群體。人類認知覺醒的產物:聯結的心理需求個體認知發展與社會資源膨脹的不匹配導致心理疾病的產生美國曾經推崇的物質享受橫掃全球,使人們迷失在追逐中忘記了生活本身,擁有了更大的房子卻增加了更多破裂的家庭;獲得了更高的收入也多了更多的問題少年
  • 隔離中的出版:一周城市生活_城市漫步_澎湃新聞-The Paper
    藝術家與教師Paul Soulellis於3月18日發布徵集令邀請人們為「緊急讀物」投稿,該出版項目旨在記錄新冠疫情期間的社會境況與人類情感,並為藝術家與寫作者提供發聲的平臺。本次展覽以書為形式線索,以城市為內容核心,分為微書展:城市狀態,和呈現個體多樣敘事的「10人的當代中國城市變奏」兩部分。
  • 社會治理現代化讓人民生活更美好
    朱晨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紮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過去體現在以「鐵公基」為代表的老基建,而現在更需要搞好以數位化為代表的新基建和微基建,讓廣大群眾共享智慧便利的美好生活。傾聽群眾呼聲,真情服務民心。基層社會治理直面群眾,要秉持「以民為先」的理念,以群眾呼聲為第一信號,以群眾利益為第一追求,以群眾滿意為第一標準。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 疫情重挫義大利城市綜合生活質量 社會有效購買力縮水
    中新網11月30日電 據歐聯網援引歐聯通訊社30日報導,義大利零售業協會表示,受新冠疫情影響,該國城市綜合生活質量普遍出現下降,社會有效購買力正在急速縮水。預計2020年聖誕消費較去年同期將下降20%以上。
  • 清華城市更新論壇丨周子書:城市更新應該從理解社會過程開始
    也是從這個項目開始,逐漸的去了解社會設計、城市介入、城市更新,以及如何從社會過程的角度去切入。所以我先把地瓜社區這個事情做一個簡單的介紹,最後會有一個小的思考和總結。一、地瓜社區——連接城市和鄉村的中轉站這是我當時租的一個地下室,你可以在牆上看到很多人曾經住過的痕跡。
  • 超3600萬家個體、小微企業激活城市經濟 百貨批發類獨佔鰲頭
    「地攤經濟」的重要參與者就是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它們作為解決就業崗位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社會的毛細血管,是發展活力的源泉,對於激活城市經濟發展活力意義重大。齊魯晚報·齊魯晚報記者關注山東與「地攤經濟」相關的個體工商戶與小微企業,了解它們的發展狀況。
  • 推動社會建設 創造美好生活
    認清社會生活的差異化特徵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的前提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人民群眾的生活已由對物質生活的需要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質變躍遷。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就集中反映了這種歷史的嬗變。從生活品質上看,物質生活與美好生活,無論是內涵還是外延、水平還是檔次,都存在著程度上的差異,有的甚至是根本性的不同。
  • 都市映像:一周城市生活_城市漫步_澎湃新聞-The Paper
    關於一座城市的記憶往往源自於哪裡?是你小時候生活過的那個街道,曾經最愛去的美食鋪所在的那條老巷,還是你每日必定要途經的那個不起眼的路口?有關城市的記憶也許被我們留在一張老照片中,也許是喚起回憶的一種聲音或是氣味,又或者源自於一首老歌和一段文字……近期回顧
  • 回顧與展望:一周城市生活
    第四站是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課餘生活的「放學啦!寶藏小屋」項目,該項目重點在長三角地區城市開展,致力於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安全保護、教育發展和社會融合。中國共有3億兒童,而其中受父母流動影響的約佔三分之一。
  • 禮士會客廳|書店與城市②實體書店的社會功能和城市功能
    書店的社會功能——市場利潤與社會價值並行不悖 書店作為一個具有文化屬性的商業業態,社會功能具有較多層次。按照商業經營、文化活動、空間場所和衍生價值四個層面,對書店的社會價值進行分析,如框圖所示。不同層次的文化生活聚合在書店中,人們在書店消費不只為了購買圖書等實體物品,還可以體驗文化生活方式,參與文化挖掘與創作。再次,越來越多的書店意識到空間設計對客群的吸引力,藉助良好的空間環境,營造高品質的文化氛圍。
  • 城市與社會|大學生就業市場中的「外貌溢價」
    那麼,個體的外貌在多大程度上會影響應屆生在勞動力市場的機會?個體受教育程度對外貌歧視有顯著的性別差異效應:學歷越高,男性受到的外貌歧視越少,而這一效應對女性求職者來說並不顯著。此外,勞動力市場、公司和空缺職位的特徵也是影響外貌溢價的重要變量——在女性更集中的大城市和男性居多的研究型崗位,外貌會帶來更高的溢價。同樣地,對於薪酬較高的職位來說,外貌溢價也更高。
  • 藉由藝術,認識情緒:一周城市生活
    無論當下觀看者的社會角色或個人情緒如何,這個場域裡的作品或多或少都能觸動到其內心深處。展覽期間,主辦方還舉辦了一些延展性的活動,譬如讀書會、觀影會、懇談會等,希望通過不同的方式將精神健康議題推向大眾的視野。
  • 遊獵與定居:一周城市生活_城市漫步_澎湃新聞-The Paper
    城市化改變了農民生活的空間,而空間的變化也掀動了人們心中的巨大波瀾。詳情請關注凹凸鏡DOC微信公眾號書丨《Cao Fei: HX》原野計劃(MIN Project)是由生活在多個國家和城市的年輕志願者支持的實驗項目。
  • 【中國社會科學網】華東理工大學發布中國城市社會發展百強榜(2020)
    全面反映城市社會發展水平針對國內現有城市排名著重於經濟排名或單項指標排名,較少有綜合、全面反映城市社會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的情況,華東理工大學「中國城市社會發展指數研究」根據十九大報告精神,堅持城市發展的「社會屬性」和「人民屬性」,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依歸。
  • 直擊社會現實,電影《陽臺上》描述城市邊緣弱者的自我掙扎與和解
    導語: 在當今社會,弱者是普遍存在的。無論是競爭激烈的大城市還是逐漸發展起來的農村,財富的多寡決定了一個家庭在特定群體中的話語權,表現出弱肉強食的自然屬性。時代的變遷之下可能會出現「一夜暴富」這些弱者變強的案例,但更多的是在殘酷社會現實下維持最基本生活、處於社會底層的普通人。
  • 羅縷紀存:一周城市生活
    羅縷紀存:一周城市生活 陳鑫培 劉懿琛(實習生) 王越洲 Jady Liu 2020-12-18 18:08 來源:澎湃新聞
  • 「人格心理學」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2.生活風格和創造性自我生活風格和創造性自我是個體定型化的行為模式。生活風格是個體追求卓越的獨特方式,生活風格在童年期逐漸形成。創造性自我是人格塑造中一種有意識的主動力量。這個是一個人生活中的自我的風格,也就是一個人與他人不同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