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在我的認知世界裡,湯都應該是流質食物,將食物或藥物進行煎煮,去渣取汁製成。一般都是食材與水參半,不同的湯具有不同的養生保健功能。所以一直以來我也很喜歡喝湯。
冬天裡來碗熱騰騰的湯,暖胃;而且食材的養分經過燉煮,大都溶於湯中,這樣我們的腸胃又能最大程度上吸收食材中的營養成分。這對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肝、膽、胰和腎臟功能,刺激內分泌有很好的作用。
今天我想述說的卻是和我認知世界裡一款不太一樣的雞湯。
妻子的娘家在武漢蔡甸區,第一次接觸糯米雞湯就是在蔡甸區,時間大約是在婚後的第一個春節,那年冬天和現在的溫度相當,也是格外的冷。一回到家,老丈人看見凍得哆嗦的我們連忙招呼道:「快進屋,來碗雞湯暖和暖和」
我端著手裡的碗,木楞的看著碗中的雞湯,默默道「這不是一碗粥嗎?」
確實,和常規見過的雞湯不太一樣,紅棗、人參、枸杞、土雞居然是和糯米一起煨制而成。整碗湯香糯濃稠,雞肉酥而不柴。淺嘗一口,渾身一顫,唇齒之間蕩漾著一種難以言喻的香味,久久不能散去;吞下去以後,回味悠長,隱隱還帶著一股黨參的藥香,又混搭著土雞的獨特肉香,於是頓感渾身精力充沛。
妻子說這道糯米雞湯在蔡甸農村一般是在過年過節時才能吃到。我很好奇,為何我在餐廳中點的雞湯卻從沒有像如此製作的,待我弄清楚了製作流程後釋然了。
1:製作時首先需要準備糯米200克,用清水浸泡半小時,瀝乾;紅棗10顆,人參2至3根,蓮子若干;
2:雞一般會選用自家餵養的土雞,將雞肚子洗淨後將紅棗、人參、蓮子還有糯米一起塞進雞肚子中,然後用線將雞肚子縫起來。
3:將雞放入「吊子」中,加入適量的水,這裡的「吊子」是指專門用來煨湯的瓦罐,這個說法是湖北老一輩的叫法。然後放在蜂窩煤爐子上用大火煮滾。再用勺子撇去表面的浮沫和油脂,然後封住爐子下面的風口,用小火慢慢的煨制。
4:大約1小時後,將雞肚子上的線剪開,把雞肉撕開讓湯汁與糯米混合。再用小火慢慢煨上1小時,最後再撒上鹽,胡椒等佐料,方才完成。
我想製作這款雞湯的心得是一個慢字,要能熬得住,準備工序加上煨制的時間差不多得用三小時,現在蜂窩煤爐子基本上也很難看到了,據說做這樣的雞湯一定要用蜂窩煤爐子來慢煨才能製作出特有的糯米雞湯的香味來。以前老一輩的農民在製作雞湯時甚至會在田地裡挖一個坑,將「吊子」的三分之二埋進坑中,在坑中將麥稈點燃,用麥稈燃燒的餘溫去慢慢的煨雞湯。這樣的做法會更加耗時,但按照他們的說法,好的雞湯只有慢慢的煨才是頂級滋味。
這就是我說的別類雞湯,蔡甸的糯米雞湯除了味道香濃,功效也不少。雞湯裡面人參是一味補氣藥,具有大補元氣,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而糯米富含碳水化合物,有補虛、補血、健脾暖胃、止汗等作用能提供大量熱能,能快速補充體力,消除疲勞;雞肉裡面的蛋白質含量比較高也很容易被人體吸收。
有人說寒冷的冬季,胃和心,總要有一個得是滿的。世間萬物,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看看日曆,又快要到回蔡甸喝雞湯的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