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至高境界

2020-12-13 騰訊網

尼採1844年10月15日生于勒肯,1900年8月25日死於魏瑪。他是一個哲學家,但哲學從來不是他的職業。在波恩、萊比錫讀大學時,他學的是古典語言學,對古希臘文獻有精湛的研究。從二十五歲起,他應聘在瑞士巴塞爾大學當了十年古典語言學教授。三十五歲時,因病辭去教職,從此輾轉於南歐的山谷海濱,直到十年後精神病發作,被人從客寓地接回家鄉。十年的漂泊生涯,正是他的精神創作最豐產的時期。他的大部分哲學著作,例如《快樂的科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善惡的彼岸》、《偶像的黃昏》,以及他的大部分優秀詩作,都是他浪跡四方的隨感。與學院哲學家不同,他厭惡書齋生活,反對構造體系。他自己說,他寧願在空曠的地方,在山谷和海濱,在腳下的路也好像在深思的地方思考。當他在大自然中散步、跳躍、攀登的時候,思想像風一樣迎面撲來,他隨手記到筆記本上。所以,他的哲學著作大多用格言和警句寫成,充滿譬喻和象徵,把哲學和詩融成了一體。

(一)

愛情從來是詩歌的一根軸心,可是,在尼採的抒情詩裡,幾乎找不到愛情詩。他一生中只有一次為時五個月的不成功的戀愛,以及對李斯特的女兒、華格納的夫人柯西瑪的一種單相思。有人分析,《阿莉阿德尼的悲嘆》一詩是他對柯西瑪的愛的自供狀,但這也只是後人的分析罷了。

尼採抒情詩的主旋律是友誼和孤獨。他十四歲寫的一個自傳裡說:「從童年起,我就尋求孤獨,喜歡躲在無人打擾我的地方。」又說:「有真正的朋友,這是崇高的、高貴的事情,神明賜與我們同舟共濟奔赴目標的朋友,意味深長地美化了我們的生活。」尋求孤獨,渴望友誼,表面上相矛盾,其實不然。一顆高貴的心靈既需要自我享受,又需要有人分享。

尼採把最美好的詩句獻給友誼女神。在人生之旅的開始,友誼是「人生的絢麗朝霞」,在人生之旅的終結,友誼「又將成為我們燦爛的夕照」(《友誼頌》)。他還稱友誼為他的「最高希望的第一線晨曦」,即使人生荒謬而可憎,有了友誼,他「願再一次降生」(《致友誼》)。

可是,尼採在友誼方面的遭遇並不比在愛情方面更幸運。他青年時代有兩個好朋友,一個是他的大學同學洛德,另一個是大音樂家華格納。但僅僅幾年,因為志趣的不同或思想的分歧,都疏遠了,絕交了。他走上了萍蹤無定、踽踽獨行的旅途,沒有朋友,沒有家庭,沒有祖國,沒有職業。也許沒有人比他對孤獨有更深的體味了,在他的書信中,充滿對孤獨的悲嘆,他談到「那種突然瘋狂的時刻,寂寞的人要擁抱隨便哪個人」,他訴說他的不可思議的孤單:「成年累月沒有讓人興奮的事,沒有一點人間氣息,沒有一絲一毫的愛……」然而他又謳歌孤獨,給我們留下了諸如《漂泊者》、《秋》、《松和閃電》、《孤獨》、《漂泊者和他的影子》、《最孤獨者》這樣的描寫孤獨的名篇。這個畸零人無家可歸,他站在冬日荒涼的大地上:

像一縷青煙

把寒冷的天空尋求。

(《孤獨》)

孤獨的痛苦,在尼採筆下化作詩意的美:

此刻,白晝厭倦了白晝,

小溪又開始淙淙吟唱

把一切渴望撫慰,

天穹懸掛在黃金的蛛網裡,

向每個疲倦者低語:「安息吧!」——

憂鬱的心啊,你為何不肯安息,

是什麼刺得你雙腳流血地奔逃……

你究竟期待著什麼?

(《最孤獨者》)

在孤獨中,尼採格外盼望友誼,盼望新的朋友。新的朋友終於來了,但這是他自己心造的朋友。他的孤獨孕育出了查拉圖斯特拉的形象:

朋友查拉圖斯特拉來了,這客人中的客人!

現在世界笑了,可怕的帷幕已扯去,

光明與黑暗舉行了婚禮……

(《自高山上》)

從此以後,尼採把查拉圖斯特拉當做他的知心的朋友和真正的安慰,這個形象日夜陪伴著他,使他寫出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部奇書,也使他寫出了《酒神頌》這組狂詩。查拉圖斯特拉也是《酒神頌》的主角。他不畏孤獨,玩味孤獨,自求充實:

十年以來——

沒有一滴水降臨我,

沒有一絲沁人的風,沒有一顆愛的露珠

——一片不雨之地……

我求我的智慧

在這乾旱中不要變得吝嗇:

自己滿溢,自己降露,

自己做焦枯荒野上的雨!

(《最富者的貧窮》)

《酒神頌》是一曲孤獨的頌歌。但是,這孤獨者已經處在瘋狂的邊緣了。1889年1月,尼採的朋友奧維貝克來到都靈,把精神病發作的尼採接回家鄉去。途中,這個瘋子竟然唱起了他的即興歌曲,他一生中所創作的最優美和諧的抒情詩,他的幸福的絕唱:

我佇立橋頭,

不久前在褐色的夜裡,

遠處飄來歌聲:

金色的雨滴

在顫動的水面上濺湧。

遊艇,燈光,音樂——

醉醺醺地遊蕩在朦朧中……

我的心弦

被無形地撥動了,

悄悄彈奏一支貢德爾船歌,

顫慄在絢麗的歡樂前。

——你們可有誰聽見?……

(《我佇立橋頭》)

正像在幻想中找到知心的朋友一樣,他在瘋狂中找到了寧靜的幸福。

相關焦點

  • 經歷人生大起大落,李白登上高山寫首詩,20字寫出孤獨的至高境界
    筆者本期要介紹的李白登上高山寫下的這首千古名作就是其中之一,可謂是寫出了孤獨的至高境界。《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這首詩前兩句描寫的是詩人所見之景。詩人只能通過將敬亭山擬人化來讓自己顯得不那麼孤獨,但恰恰是這樣,反倒是將詩人的孤獨刻畫得意味雋永,流淌於每一個字句之間,讓人讀之不由陷入久久的悵然。關於李白這首詩,對於創作時間一直以來頗有爭議。有些人認為這首詩創作於他被賜金放還後不久,有些人則認為創作於安史之亂爆發李白蒙冤入獄戴罪流放之後。
  • 修養的至高境界,一心兩用
    我們這裡且不說他們的理想孰高孰低,單看曾皙那種「恬淡和寧靜」的修養。他能一邊醉心地鼓瑟,還能一邊聽清楚其他人的談話內容,這就是「一心二用」的典型表現,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02修養的至高境界,外在表現為一心兩用;內在本質是內心具備寧靜的功夫。
  • 史上最孤獨的一首詩,響徹天地,僅22字,就寫出孤獨的最高境界
    作為一種群居性的動物,孤獨的時間長了,或許就再也沒有辦法回到人群中了。 可是,人生匆匆幾十年,有些事情,只能一個人去做;有些關口,只能一個人去闖;有些不平坦的路,只能一個人去走 。當孤獨來臨時,真正令人痛苦的不是選擇孤獨,而是逃避孤獨。因為一旦逃避,孤獨就會像黑夜一樣,慢慢吞噬你。而主動選擇孤獨,你就會成為自己的太陽,照亮黑暗。
  • 菜根譚:人生的至高境界,是返璞歸真
    菜根譚:人生的至高境界,是返璞歸真。真正厲害的人,都有一種自我淨化功能,他會不斷完善自我,正所謂說「人生即是修行」。古代的陶淵明就用自己一生的經歷,詮釋了淡泊寧靜的人生至高境界。當陶淵明厭倦了塵世浮華之後,離開仕途生涯,隱居在東南山下,寫下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膾炙人口的詩句。錢鍾書學富五車,閉門謝客,靜心於書齋之中,潛心鑽研,著書立說,並且留下了曠世名篇。
  • 孤獨是一種很高的人生境界
    越來越多的人往大城市走,其實是害怕孤獨,有一種湊熱鬧的心理。我們總以為,大城市裡,才有自己想要的一切,金錢、房子、車子,還有機遇、貴人。其實,不管你走到哪裡,身處何方,你都得靠自己。真正的孤獨,不是一個人身處荒野,而是一個人身處鬧市,卻看不到一張真誠的臉,找不到可以依賴和信任的人。人越多的時候,越會感覺到孤獨。
  • 楊絳很經典的一段名言,寫出了人生的至高境界,值得現代人學習!
    多少人一生都在追求人生的至高境界。但追求的方向都不一樣,縱觀我們現代人所追求的人生至高境界,估計都是房子、車子、存款,錢。很多人都認為有錢才能過上人生的至高境界生活,乃至生活的品質。要擁有多少錢才能過上人生的至高境界呢?人生至高境界的生活真的是非要錢才能過上嗎?
  • 孤獨的最高境界是:一個人吃火鍋
    想起去年在網上看到的一張「十級孤獨表」:一個人去逛超市、一個人去快餐廳、一個人去咖啡廳、一個人去看電影、一個人去吃火鍋、一個人去KTV、一個人去看海、一個人去遊樂園、一個人搬家、一個人做手術。據說,孤獨的最高境界是獨孤求敗。你的孤獨,到哪一級了?02不由得想到了自己之前的狀態,也曾這樣孤獨。
  • 史上最孤獨的一首詩,僅僅20個字,卻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
    要說孤獨的最高境界是什麼,那就不得不說《江雪》這首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創作他的時候柳宗元被貶永州。詩詞才不過四句話20個字卻將高冷孤傲的畫面鋪展,詩中描述了一個風雪徹骨的場景,鳥獸已經飛走,行人的腳步也看不見,只有一個老翁在江邊獨自釣魚。沒有了鳥獸的叫聲,沒有了行人的腳步聲,一切都是萬籟俱寂的樣子。
  • 堪稱「史上最孤獨的詩」,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
    是一首孤獨的詩。從詩人的心境來說,詩人所描述的是一個寒冬,」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此情此景是暗合了柳宗元自我內心的孤獨,不過,我們今天帶給大家的,是另外一首最孤獨的詩,唐代詩人李白的《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 孤獨是一種境界,一種享受,使靈魂安靜,不被世俗打擾
    孤獨是一種境界,一種享受,使靈魂安靜,不被世俗打擾。走過滄桑,保持一個人的清寂沉默。看俗世浮沉,不奢求自己的那抹蔚藍,塵埃中總有一朵花,為了你綻放,等待你低頭,等待你的微笑,等待你把故事變成一個多年的回憶,跳躍著生命的脈搏。時間就像一首歌。當今年夏天的花朵燦爛時,每朵花都有一種真實和溫暖的感覺。微風柔和,清澈的水的思緒在寧靜的下午慢慢流淌。
  • 這些詩句告訴你,孤獨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二、沒有相通感 人生在世,這種孤獨是最平常的了。有時候覺得自己身邊有很多人,可真正的朋友沒有幾個。而古人,有這種孤獨感的非常多,大都是政治不如意時,有感而發。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 林語堂最妙的一首打油詩,全詩無一孤獨字眼,卻是孤獨的最高境界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生來孤獨,但又有一種說法叫:孤獨是一種力量。關於孤獨,文壇有各種各樣的詮釋,詩人們也留下了不少描寫孤獨的名篇。似乎古人和今人一樣,飽受著孤獨的洗禮,但這一首首來自文壇的孤獨之作,卻總能讓人感受到一股來自千年前的力量。
  • 這不是孤獨,而是一種境界
    我現在就不想和任何人說話、聯繫,家裡來人我都煩,哪怕是家裡的親人,希望他們快點走,每年朋友圈都會不斷地刪除、壓縮,外出散步只找人少的地方,有時常常冥想,找一處有山有水而沒有人煙的地方,蓋一小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青山綠水與孤獨中了卻殘生,未嘗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 愛一個人的至高境界:「成全」
    要知道,愛一個人的至高境界就是成全。我們沒有辦法去要求一個人愛上自己,這樣對於對方是不公平的,感情是相互的一件事情,在這其中講究的是自願。你由心的去愛對方,而對方同樣也如此,這樣兩個人共同經營的感情才會變得更好。
  • 林語堂六十歲寫下一詩,格調清新樂觀,卻詮釋了「孤獨」最高境界
    孤單常被視為人類痛苦的普遍來源之一,人生在世,有幾人不孤獨呢?事實上,孤獨才是人生最本質的常態,我們生時是一個人來,死時是一個人走,連生命的開端和結尾都是孤獨的,我們漫長而短暫的一生勢必要與孤獨有著無法分割的聯繫。
  • 孤獨的最高境界:享受孤獨
    其實,人從一懂事開始,孤獨就開始伴隨我們一生。 我懂事的那年是小學三年級,那時候我住在奶奶家,奶奶每天給我4個5毛錢,2個5毛是上學和放學的公交車費,剩下的2個5毛,我可以用1個5毛去買兩個包子,另1個5毛存起來,有時候不餓我就會把2個5毛都存起來,後來發現自己存到10塊錢了,給自己買了個文具盒,可開心了。
  • 南宋詩人的這首「失眠詩」,只有28字,卻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
    孤獨是人生的一種常態,與生俱來,無法迴避。有些孤獨是與三千塵俗格格不入,就像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有些孤獨是天地之間,遺世獨立,就像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而有些孤獨,則是看透世事滄桑後,學會與自己好好相處,就像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 梵我合一是瑜伽的至高境界——專訪超越健身瑜伽導師武營
    因為練習了瑜伽,武營覺得這一運動非常適合自己,所以他堅持自己的選擇。畢業後,他用自己工作積蓄去學習深造,不斷研習瑜伽體式,體悟瑜伽精髓,不斷提升自我。梵我合一是瑜伽的至高境界。現在,作為超越健身瑜伽導師的武營,在日常的課堂上,他一直向會員傳遞這種身心靈合一的思想。「瑜伽是一種科學的運動,它融幾何學、生物學、化學和哲學於體式之中,讓大家在不斷的研習中獲得無窮的能量。」
  • 爆笑段子:孤獨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老婆:「6分」我:「這麼謙虛啊,我覺得至少8分」老婆:「我說的滿分5分」我:「……」2、孤獨的最高境界是什麼?看看附近,找個託,直白的告訴她,我知道她是幹嘛的。但是我就是想找個人陪我喝喝酒,大聲唱唱歌發洩一下。最高消費1500。然後見面了,直接去了KTV.唱到一點多!特麼的,這個不稱職的託兒,居然只消費五百多!
  • 安貧樂道:人生信仰的至高境界
    在孔子看來,「安貧樂道」是人生信仰的最高境界。「道」者,路也,人所遵行者也。人路宜寬,宜正,宜直。公乃直,乃正,乃寬,私則曲,則斜,則狹。「樂道」者,樂公道也。公道,正義也,真理也。「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之謂器。」(《周易·繫辭上》)把自己的一生獻給正義,獻給真理,以此為樂,就是「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