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路女士患上糖尿病,丈夫便陪她堅持每日暴走十公裡,他們認為這對控制血糖和改善心臟功能有好處。
十年過去了,他們的血糖和心臟都沒有大礙,膝蓋卻「罷工」了,逐漸出現疼痛、腫脹的情況,且反覆發作,嚴重影響老兩口的日常生活。
生活中,不少中老年人會像路女士夫婦一樣用「暴走」模式來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殊不知,膝關節作為人體的重要承重關節,過度使用會導致其提前退化。
膝關節衰老從30歲開始
在不同狀態下,膝關節的負重倍數不同。躺下時,膝關節的負重幾乎是0。站起和走路時,膝關節的負重是體重的1倍~2倍。上下坡或上下階梯時,膝關節的負重是體重的3倍~4倍。蹲和跪時,膝關節的負重大約是體重的8倍。
資料顯示,膝關節的衰老,從30歲開始。人體在15歲~30歲,膝關節處於「完美狀態」。在30歲~40歲,髕骨軟骨產生早期輕度磨損,會有一次脆弱期,出現短期膝關節酸痛,持續幾周到幾個月。
髕骨軟骨是人體膝關節內一層3mm~5mm厚的透明軟骨,可以緩和運動的衝擊。但由於髕骨軟骨沒有神經分布,在全層磨損前只會在脆弱期拉響一次「預警信號」。從這個時候開始,就不能再隨心所欲地使用膝關節了。
我國約有1.2億人患有骨關節炎,且發病呈年輕化趨勢。臨床上除了因年齡增大而發生骨關節退行性病變的患者以外,80%~90%都是由於運動過度造成的膝骨關節損傷。
多做四個動作保護膝關節
通過適當的肌肉力量、穩定性訓練就能對膝關節起到預防保健作用。
側躺練習。左側臥,膝關節微彎,腳後跟併攏。頭枕在左臂上,眼睛直視前方。右手持1千克至2千克的重物,放在腿外側。然後腹部繃緊,臀部繃緊,儘量抬高右腿的膝部,抬腿時身體不動,堅持幾秒鐘,放下。重複練習15次,換腿。
抬腿練習。站在臺階後面,右腳踏上臺階(腳後跟不要懸空),並將重量集中於右腳。左腿膝關節微曲,左腳腳趾接觸臺階,堅持1至5秒鐘。然後放低左腳,輕叩地面。重複8次至10次,換腿。
架橋練習。平躺,膝關節彎曲,雙腳分開,與臀同寬,手臂放在兩側。緩慢抬起髖部,平穩離開地面,再緩緩放下。重複15次。
伸腿運動。平躺,膝關節彎曲,腳平放於地。伸出左腿,套入伸縮拉帶或毛巾,雙手抓住拉帶兩端。用拉帶把腿拉向胸前,再用力將小腿伸直,保持10秒至30秒,以鍛鍊小腿肌肉和腳筋。重複3次至5次,然後換腿。
相關連結
為了健康,每天一定要走1萬步?
答案是否定的。
中國膳食營養指南建議,日行6000步即能達到運動指標。
此外,還可通過減重、關節保暖、補鈣等方式緩解和幹預膝關節症狀。
據醫學界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