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老年人說膝關節不舒服,尤其是天氣變化和季節交替的時候。骨科醫生表示,膝關節是人體最大、最複雜的關節之一,雖然年紀大了容易出現問題,但其實不少問題是從年輕時就積攢的。
少壯不「護膝」,老來關節痛
冬季,不少追求美的女性仍然穿著薄襪、短裙,致使膝關節受寒,也許年輕時不會有什麼症狀,但隨著年齡增大,患上關節病機率就會增加。許多人以為關節炎是老年人的問題。其實人在30歲以後,所有器官就開始走向老化。在30歲以前,膝關節處於從成長到初生的「完美狀態」,運作起來可以說是「流暢無卡頓」,同時由於年輕人的活動較多,程度較大,這個時期主要面臨的問題是外傷。
到了30歲-50歲期間,膝關節的各軟骨和半月板等部位開始出現輕度的磨損和病變。這種病變是輕微的,有時輕微到沒有任何感覺,但也有部分人在運動後會感到「酸痛」。到了50歲以後,膝關節內的軟骨、半月板出現老化,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也因為萎縮使得對膝關節的保護能力減弱,長期的負重也使得關節面軟骨產生磨損以及出現慢性炎症,因此不少人會感覺到明顯的關節疼痛,若是半月板出現損傷而發生卡壓時,除了疼痛更是會導致行動不便,甚至無法下蹲。此時應當及時就醫並明確病因,儘早治療。
保養膝關節,應當從年輕開始,尤其是肥胖、過度運動的人群都應該加強對關節的保護。為什麼呢?負重越大,對於膝關節的磨損也就越嚴重;對膝關節磨損越嚴重,到了老年時膝關節的問題就會越明顯。作為一個負重關節,除了承受人的體重之外,在不同的姿勢下,膝關節負重也不盡相同,例如躺下時膝蓋的負重幾乎是0;而站起來和走路時,膝蓋的負重大約是正常體重的1~2倍;在上下樓梯的時候,膝蓋的負重大約是體重的3~4倍;值得注意的是,下蹲時膝蓋的負重則可達到體重的8倍。
在日常生活中,保護膝關節首先要注意適量運動,尤其是儘量避免跑樓梯和搬重物等活動。其次,少做半蹲、全蹲或跪的姿勢,避免在膝關節屈曲時做腿部的旋轉動作,減少半月板的損傷。日常生活中,當膝關節覺得不舒服時,應立即休息,減少磨損。此外,還要注意膝關節的保暖,保證關節周圍的血液循環,並選擇一雙合腳的鞋子,這樣可以減少運動時膝關節承受的撞擊與壓力,從而起到保護膝關節的作用。
飲食方面,則應注意多吃含蛋白質、鈣質的食物如牛奶、大豆、海帶、魚蝦等,這樣可以防止骨質疏鬆,讓關節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