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中國最美的服旗袍的發展,從晚清到今天,已經走過了百年的歷史,在過去的100年裡,發生了許多變化。
1、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一種長袍,它是從春秋戰國時期(2700年前)的深衣服發展而來的,所謂深衣,就是裳合在中國古代外衣下穿的衣服。
清代,長袍成為主要的服飾,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滿族女裝長袍筆直結實,腳踝長,裝飾極其繁瑣,旗袍很寬,沒有露出皮膚,這是滿族的傳統服裝,因為滿族的人也叫旗袍,他們叫旗袍,旗袍在盛京誕生並制度化,成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之一,旗袍文化是高山城市文化的特色。
滿族旗袍,作為中國最具民族特色的旗袍之一,優雅華麗,也是「禮服 」最能展現東方女性美的的地方,民國初年,女裝一般保持上下裙的造型,與清代相似。
2、 旗袍的發展
20世紀20年代是上海學派旗袍逐漸形成的時期,旗袍開始普及,袖口逐漸縮小,管口也不像以前那麼寬了。1929年,中華民國政府將旗袍(和中國服裝)列為國家服裝之一,當時的女裝有兩種:一種是藍上衣和黑裙子,另一種是旗袍,學校女生經常穿大前襟圓底的上衣,齊肘中袖的上衣和絲綢裙子。
20世紀3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海派旗袍在剪裁和設計上更加西化,有胸和腰的飛鏢,旗袍更長、更緊、開叉更高,更符合東方女性精緻、開放、活潑的理想形象。
20世紀40年代,抗日戰爭戰爭的開始打亂了20世紀30年代人們對服裝的追求,旗袍既經濟又便於攜帶,它的長度縮短到小腿中間,高時走到了盡頭,夏天,它往往會取消袖子,減少衣領,它簡單、樸素,適合成為20世紀40年代旗袍的獨特風格。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旗袍進入冰凍期,不過,旗袍在海外仍然很受歡迎,許多國內外的高級人士和名人都把旗袍當作自己最喜歡的服裝,許多中國人會穿上最有代表性的旗袍參加許多重要的節日。旗袍以影視作品、時裝秀、選美等形式回歸人們的視線,旗袍的基本特徵和元素逐漸穩定,款式和細節也日益更新和精緻。
而時至今日,旗袍文化有了新的生命力,除了旗袍仍然是女性的專屬,款式趨于于簡潔,色彩力求優雅,注重女性的自然美,瀋陽的許多家庭都有裁剪和製作旗袍的專家,細平的針腳幾乎看不見,原來的扣子,精緻的滾邊和適當的啃腳是非常舒適和適當的。
從1990年起,旗袍就被選為所有奧運會和在大陸內陸舉行的國際會議和博覽會的禮儀服裝,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技術成為國務院批准並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禮服。
旗袍在國際舞臺上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獨特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