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古瓷胎釉、紋飾和款式特點

2021-02-08 古玩元素網

定窯,是繼唐代邢窯而起,在邢窯的影響下燒造白釉瓷的河北的一個著名窯口,屬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此窯原為民窯,北宋年間,因一度燒造宮廷定燒瓷而聲名鵲起。

宋代定窯以燒造白釉瓷為主,同時兼燒黑釉、醬釉、綠釉等所謂黑定、紫定、綠定、紅定等彩色釉的定瓷品種。



定窯的胎質十分堅密精細,胎薄而顯輕,胎色白淨而略顯微黃。

無論白定還是各種彩色釉定,均是如此。

定窯施釉較薄,釉薄處能見胎色,白定釉色多數為白中微閃黃色;

黑定所上的黑色釉猶如黑漆一般,釉面特別光亮;

紫定其實並非紫色,而是醬黑色釉,釉面施釉不太均勻,常出現深淺不一的現象;

書載有紅定一說,所見殘片上也只是在醬釉上有紅斑而已。

因此如在市場見有紅定出現,需要特別小心對待。

現代仿紅釉定窯瓷器


北宋早期採用正燒法,因而盤碗口沿多有釉。

中期以後盤碗採用覆燒法,為防口部粘釉,因此將施滿釉的盤碗在口沿處刮去一圈釉,露出胎骨,燒成後盤碗的口沿就有一圈露胎毛邊的「芒口」。

為了美觀,在一些高檔的盤碗口沿上,常鑲上金、銀、銅質的扣,這就是所謂的「金裝定器」。

這是定窯創燒的一個獨特的制瓷工藝特點。

仿品通常採用硬器將口沿敲毛,再塗以汙垢做舊,冒充「芒口」;或者在沒有「芒口」的盤碗口沿上也包上包口。

須仔細觀察,容易鑑別。


宋代定窯龍紋盤


鑑定宋代定窯白釉瓷,從胎釉的角度,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去辨識:

一、要有玉質感

宋代制瓷以有玉質感的為上品,特別是作為宮廷燒造的瓷品,更是必須要燒出玉質感來的。

因此,一件定窯瓷器物上手,首先要看有無玉質感。

真品應是釉水瑩潤,富有靈動之氣,就如白玉一般的。

仿品因胎釉原料和燒造溫度等不易掌握,一般都是氣韻呆滯、釉色蒼白,無玉質感可言。

個別能燒出玉質感來,但常見色彩顯新。


北宋,白釉蓮紋長頸瓶 


二、釉色如象牙之白

五代之後,定窯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妝土了。

所施白釉的釉水為白中閃黃,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謂的「象牙白」色。少數質差的釉為白中微閃灰黃。

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狀,因為施釉較薄,所以薄處能隱約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處可見積釉呈淺淺的黃綠色。積釉處氣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

這也是一個鑑定時要注意的要點。

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窯特定的燒成氣氛,故難以燒出「象牙白」的釉色來。

釉色常不是偏白就是偏黃,在器物折腰處也難見淺黃綠色。


北宋定窯白瓷嬰兒枕,臺北故宮藏


三、要見「竹絲刷痕」

定窯的制胎工藝中,在胎半乾之時,有用竹絲刷子旋修這一道工藝,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絲刷痕」。

定窯因為施釉較薄,燒成後,在釉薄處透過釉面就隱約可見竹絲修胎所留下的刷痕。

這是定窯瓷的一個基本特徵,在鑑識時必須特別留意。

仿品中常不見這種「竹絲刷痕」。

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夠自然。




宋定窯白瓷刻花連紋洗-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 


四、釉面常見「蠟淚痕」

這種「淚痕」是由於上釉不均勻,入燒時釉水垂流所致。

垂流釉的下部似蠟淚狀凸起,球面下部呈淺水綠色。

這種「淚痕」只出現在盤碗的外部。

有否「淚痕」也成為鑑識是否北定的一個基本特徵。

當然,不是每一個定窯瓷都有「淚痕」,但有「淚痕」比沒有「淚痕」的要容易確認。

一般的仿品是較難做出來這種「淚痕」的。


宋定窯劃花牡丹紋圓洗-英國大維德基金會


定窯到金代,胎釉和工藝上有一些變化。

雖然胎質仍潔白細膩,但釉色多呈乳白色。

工藝上雖承接了「覆燒法」,但在工藝上又有所變化。

即在許多盤碗的內心刮去一層釉,露出胎骨,然後疊燒,這露胎處通常稱為「澀圈」。


宋代定窯各器底部


定窯器除黑釉器外多數都有花紋裝飾。

裝飾手法從北宋早期到晚期先後有劃花、刻花和印花等多種。

早期劃花系用竹籤類工具在瓷胎上劃成。

所劃線條比較細,坡度很小,圖像自然豪放。


宋 定窯柿釉瓣口碗


刻花法比劃花法出現稍晚。

刻花是用刀子在胎骨上刻成的,用的還是「一面坡」的刀法,刻線較寬,坡度大,圖像剛勁有力。

有時候劃花和刻花也常出現在同一器物上。

刻劃的花紋早期有蓮瓣紋、纏枝菊紋和蕉葉紋、回紋等,稍後又出現花果、蓮鴨、魚水、雲龍等紋飾,而且在圖案一側常劃一細線,以凸出圖像的立體感。



刻花螭龍蓮花紋


印花花鳥紋刻花牡丹紋



印花裝飾是用模子在胎上模印而成,始見於北宋中期,成熟於後期。

定窯所印的圖案都是層次分明、線條清晰、繁而不亂的。

主要題材以花卉為主,以牡丹、蓮花為多,次之為菊花。有纏枝也有折枝的,圖案講究對稱。此外,魚水紋、龍鳳紋和各種禽鳥紋也不少。



花卉紋常見與動物紋相組合。

仿品當然也可仿造印刻上述各種圖案,但常見進刀遲疑,線條呆滯,圖像木訥。

印花的則是形象模糊,章法混亂。

真品刻劃一氣呵成,圖像有一種流暢之美,仔細審察,不難識破。

定窯之器中,有極少數是有款識的,

如「尚食局」、「五王府」等,還有帶「官」、「新官」字樣的款,

這些都是入窯燒制前刻劃在胎的底足上的,

一般用楷書體,雖寫得不大規正美觀,但卻表現得自然有力。

還有一些和宮廷建築有關的款,是送到宮裡後由宮中玉工後刻上去的,如「奉華」、「風華」、「慈福」、「聚秀」等。


定窯的仿製,從宋到明清、民國、現代一直不斷。

明清仿品,自有該時代的一些時代特徵。

近年按照當年圖譜所仿燒的一些贗品,胎釉和工藝均難以到位,無論胎質、釉色、分量和工藝等均無法與真品定瓷相比擬。

了解了定窯的胎釉、工藝和裝飾特點,反覆對照真品去審察,是不難將贗品剔除出來的。


相關焦點

  • 高清細節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定窯匯總
    白色胎土上或以刀刻劃花紋、或以模子範印花紋,罩上透明釉後,紋線間積釉色深,呈現清晰的圖案,為牙白素淨的瓷面增添無限的華美。這樣含蓄溫雅、變化萬千的美感,是賞鑑家們心目中的白瓷典範,遂也為宋代以來各地官民窯場競相襲仿。臺北故宮藏定窯類型的瓷器近八百件,多數帶花紋,無論劃花流暢如畫、印花繁麗如織繡,均能見到古人紋樣設計的多樣趣味。以下為臺北故宮開放的定窯高清影像資料,略作匯總,同好分享。
  • 邢窯、定窯和遼白瓷的區別
    曲陽位於河北南部,在邢窯窯場之北,因而定窯對邢窯的工藝有所繼承,成為宋代白瓷的精品。邢窯和定窯瓷器,均為白瓷佳品,其特點卻各有千秋。首先,從窯場的範圍及生產規模上看,邢窯窯址在河北南部,內丘縣、臨城縣北部約100平方公裡的範圍內。定窯窯址在河北曲陽澗磁村、東燕川村、西燕川村等地。
  • 認識古瓷釉彩,看這篇就夠了!!
    其特點是色彩光潤柔和,清淡雅致,同時,彩在釉下,不易磨損,不易變色。但由於釉下彩的色料要經高溫燒成,而能經受高溫的色調並不多,所以它的品種遠不及釉上彩那麼豐富。釉下彩為唐代長沙窯所首創。它開始是釉下褐彩,紋飾也 比較簡單;然後發展為褐、綠兩彩。宋元以後,便出現了包括青花、釉裡紅、釉下五彩等在內的許多新品種。
  • 揭開定窯之謎,這幾點鑑定方法要記住
    創燒於唐,極盛於北宋及金,終於元,以產白瓷著稱,兼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瓷,文獻分別稱其為"黑定"、"紫定"和"綠定」 釉色潔白晶瑩,很多積釉形狀好似淚痕,被稱為「蠟淚痕」,隱現著黃綠顏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稱「竹絲刷紋」 北宋早期定窯產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稱為「芒口」,芒口處常常鑲金、銀、銅質邊圈以掩飾芒口缺陷,此為定窯一大特色。
  • 收藏之旅:「胎和釉」是否正常結合?也是鑑定瓷器的要點
    2002-2016年就職於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歷任瓷器工藝品部和陶瓷部總經理策劃組織各類重要拍賣上百場,出版有暢銷小說集《骨董時光》和長篇小說《龍缸》,陶瓷專著《收藏之眼》等。瓷器鑑賞1:藏友諮詢:請老師給仔細斷個代,這個兔子感覺不是典型的天啟兔子款最早到什麼時間呢?這個青花料是什麼呢?
  • 定窯瓷器工藝特徵及拍賣價格
    從其工藝特徵上看,其燒制出工藝較高瓷器的原因是因其獨特的技術,其「覆燒法」和「火照術」,這樣的燒制方法最大的特徵就是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空間的位置,既節省了燃料又可以防止器具發生變形,從而降低了它的成本,產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從其燒制的工藝特色上看,定窯所燒制的白瓷胎質較薄且重量較輕,胎色呈現為白色中微黃的特徵,較為的堅硬且呈現為半透明狀,釉呈現為米黃色,施加的釉層極其的薄甚至有的瓷器還露出了其胎
  • 珍貴的宋代定窯魚蓮戲雨盤
    ,我們會陸續發布檢測通過的瓷器,供大家學習鑑賞和查考。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出產白瓷著稱,是五大名窯之中燒造時間最早、歷時最悠久的窯口,亦是唯一以紋飾見長者,所出瓷器精於刻劃,善長模印,素有定州花瓷的美稱,最優者入貢內廷,代代流傳於宮內,為後世所重。
  • 宋代定窯醬釉器瓷器和耀州窯醬釉瓷器區別,如何鑑定
    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金屬元素的高溫釉,釉中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達5%以上。宋代醬釉瓷器知名的就是定窯醬釉瓷器和宋代中晚期興起的耀州窯醬釉瓷器。宋代除了河北曲陽定窯燒制醬釉瓷器外,河北磁州窯,陝西耀州窯,河南修武窯、魯山窯、寶豐窯,山西介修窯,甘肅安口窯等也有燒造醬釉瓷器。
  • 五大名窯之定窯的鑑定
    定窯的瓷胎特徵是胎質十分堅密精細,胎薄而顯輕,胎色白淨而略顯微黃。定窯施釉較薄,釉薄處能見胎色。在鑑定定窯瓷時,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胎釉角度 宋代定窯白釉瓷首先要有玉質感。宋代制瓷追求玉質效應,以有玉質感的為上品。釉水瑩潤,富有靈動之氣,就如白玉一般的。
  • 定窯瓷器拍賣出手價格 定窯瓷器收藏鑑定價值
    由此定窯器方能覆燒(即抹去器物口沿的釉,再將之上下倒置)而成。一般來說,多級覆燒墊缽適用於器型漸次增加者,而相同大小的盤則宜用L形墊圈。覆燒大小與本拍品相若的器物,窯燒時變形及/或開裂的風險甚高,對陶匠和窯師來說都是一項嚴峻的考驗。除了諸多的技術難題,窯燒的燃料亦成本不菲,加上每批燒造的大型器物數量有限,所以像本拍品一類的大盌定然造價高昂。製作方固然嚴陣以待,而訂製者亦非富則貴。
  • 醬色釉瓷器發展史
    二、醬色釉瓷器-宋代發展宋代定窯、耀州窯、登封窯等許多著名的瓷窯場都曾普遍燒造醬色釉瓷器,但是由於此時的工藝尚不十分成熟和完備,燒造出來的效果呈色各異,其中以定窯燒造的醬色釉瓷器最為知名。宋代定窯所生產的醬色釉瓷器又稱之為「紫定」。明代古人曹昭在《格古要論》中有詳細的記載:「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具白,其價高於白定」。
  • 定窯白瓷的中國氣質
    我們一般理解為是相對於元代之前那個歷史時期對定窯白瓷的定位。瓷自青瓷始,白瓷青瓷之異同源自其胎釉裡氧化鐵含量的多寡。定窯白瓷的出現及其「天下白」之譽是定窯制瓷工藝科技進步的體現,原料精純,揀選嚴格,製備考究。
  • 定窯!
    ,施釉極薄,可以見內部胎質,有被稱為「蠟淚痕」的積釉,在器物外壁薄釉處能看到胎上的旋坯痕。定窯中刻有此種紋飾的折腰盤殊不多見。 如本件洗中所飾的寫意蓮紋易與同時期的萱草紋相混淆,儘管這一時期蓮紋和萱草紋的花葉都較為相像,但是本件洗中所出現的荷葉可以明確無誤的指出其紋飾為蓮紋無疑。
  • 巧如金,堪比玉的天目瓷-黑釉
    明、清時期御器廠所燒黑釉器做工精細,多在純淨的黑釉上施以各種低溫色彩黑釉則成為各種美麗顏色的襯託。黑釉其黑白對比分明,風格粗獷而豪放,造型古樸且典雅,既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融書畫、金石和現代裝飾於一體,獨具有深厚的民間藝術韻味和時代氣息,是饋贈、陳設及收藏之佳品。
  • 沒見過這些,不好意思說收藏,故宮珍藏的定窯,你見識過幾件?
    通身施白釉,器口無釉,鑲銅口。近口沿處刻劃卷草紋一周,內底刻劃纏枝牡丹紋,其上結有兩朵花心相對的牡丹花。此件作品所刻主題花卉枝幹精神矯健,花朵豐滿贏趣,和溫潤晶瑩的白色釉面上相得益彰,更顯典雅優美,是定窯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在唐代,定窯就已經開始燒造白瓷了,雖然唐時以邢窯白瓷最負盛名,但定窯白瓷精品堪與邢瓷相媲美。
  • 定窯水深:當今真正能讀懂定窯的有幾人?
    北宋之前,定窯窯址在北方的定州,這是燒制的物品稱為北定;宋室南遷之後,定窯工人一部份到了景德鎮,一部份到了吉州,稱為南定。在景德鎮生產的釉色似粉,又稱粉定。定窯生產規模宏大,品種繁多。多為碗、盤、瓶、碟、盒和枕,亦產淨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但數量極少,主要是作為貢品進入宮廷。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定州白瓷孩兒枕」,是定窯瓷器的代表作之一。
  • 驚世帶蓋定窯梅瓶
    定窯以白釉作品為主,兼燒窯變、兔毫、醬釉、紅釉、綠定、鈞釉、薑黃釉、黑釉等等二十個品種之多,非常豐富,但是其他品種的定窯作品極為少見,市面上見到的還是白釉作品比較為廣大群眾熟悉。這件帶蓋北宋定窯白釉刻花梅瓶極為少見,初一看有些「另類」的感覺,一般來說北宋定窯的刻蕉葉紋多為仰視,且北宋定窯梅瓶的紋飾都是分為三層裝飾,中間是主紋飾,多以纏枝牡丹紋或纏枝蓮花紋為主紋飾,肩上部多飾菊瓣紋,下部或者仰蓮紋,或者蕉葉紋(仰視)。
  • 宮廷御用「北宋定窯」收藏及拍賣成交記錄
    【黑定】馮先銘《中國陶瓷圖典》一書中對黑定的介紹:「北宋定窯瓷器中的黑釉品種,主要器形有碗、盤、碟、瓶等。黑定從質地上可分為兩種,一是中心窯場生產的精細高檔黑瓷,主要是碗、盤、梅瓶、葫蘆瓶一類作品。特點是白胎,白度高,質 地精細,甚至比白瓷的胎體還要驚喜,胎壁很薄,露胎處沒有粗大的輪旋紋和粗大顆粒,釉層均勻光滑,釉面平整光亮。
  • 你確定你懂定窯嗎?
    上一篇文章我們介紹了邢窯的發展歷程,這次我們來說說同屬白瓷代表的定窯。無論從出身、燒造工藝、特徵、還是知名度,頂著宋代五大名瓷光環的定窯彷佛都要比邢窯更被大家所熟知。或許,這和史書上對於定窯的記載不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