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到底應該怎麼讀?止庵:讀書之道不必求多,首先在於挑選

2020-12-21 京報網

《沽酌集》收錄學者止庵文章五十四篇,既有對周氏兄弟、張愛玲、廢名、錢穆等現代文學作家及其作品的品評與考據;也有對日、法、俄等外國文學、歷史、藝術作品的賞讀;更有說「文心」的篇目,兼談作者買書、讀書、寫書、編書的心得。作者坦言:「以讀書之作論,大概我以往寫的書中以這本為自己最滿意,且涉及不少別處沒談過的,如歷史、思想,乃至飲食、服裝、日常生活等。每讀一書,必確實有些一己心得,才肯寫為文章。」

《沽酌集》止庵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總的來說它是一本關於書的書,是一本讀書的書,但是它不是書評或者書介,就是讀書的一些感想。這個感想其實是以書為由頭,然後談我自己的一些想法。」12月5日,在以「閱讀使我真正成為我」為主題的新書發布會上,止庵這樣介紹這本書:「這個書不是一本新書,是一本以前出過的書。一個二十年前的書,現在來讀的話——確實我在把書稿交給出版社之前,自己認真讀過一遍,也請朋友看過,大家都說這個書沒有過時,還是像一本新書一樣,對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誇獎。因為我讀了好多別人的文章,我就希望一個書能夠有生命力,能夠活得長一點,能夠和當時寫的時候的人交流,也可以和五年以後的人交流,可以和十年以後的人交流,二十年以後的人交流,或者更長的時間。其實這個確實是寫的時候的一點野心或者說一點志向。」

今年我滿六十歲,向來不過生日,這回也不例外,只請人刻了一個「行年六十而六十化」的閒章,蓋在送給朋友的書上,算是一點紀念。此語出自《莊子·則陽》:「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嘗不始于是之而卒詘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宣穎《南華經解》:「不囿於故也。」「化」就是不恃,不滯。《莊子·寓言》復云:「莊子謂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時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可見《莊子》這書駁雜,文章非出一人之手。這裡孔子自是虛構的,就連蘧伯玉也未必是真人真事。《淮南子·原道訓》云:「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仿佛這個人每隔十年就要感慨一番似的。

回過頭去說《莊子》那句話,這世界上沒有什麼是一定的,絕對的,一切都在變化之中,也應該用這副眼光看待自己。不能順著這個意思來說六十如何,因為到了六十一又該說六十「非」了,以後一年一年都可以這麼想,無論站在什麼歲數說話,一準都是錯的。那麼姑且不論對錯,只對活過的年月稍事回顧罷。說來無非讀書、寫作二事。嘗著《插花地冊子》一書專講讀書經過,此外又有隨筆集十餘種,多是讀書筆記一類,這本《沽酌集》也包括在內,是以無須贅言。我最初有志走文學這條道兒,大概到三十四歲為止,所寫的東西留下的只有一部小說集《喜劇作家》,還有一首長詩《如逝如歌》,附在《插花地冊子》卷末。三十歲起寫隨筆,此外又有《樗下讀莊》《老子演義》《神拳考》《周作人傳》等幾種專門的書。五十五歲寫成《惜別》,路數稍有變化,即如該書編輯當初所說又轉回文學了,以後的《遊日記》和《畫見》也屬於這一路。記得有一次談到周氏兄弟,嘗謂二人差異之一是美學上的。哥哥激越,弟弟沉鬱,哥哥長於審美感受,弟弟偏重人生況味。他們都對我有重大影響,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我的《畫見》稍稍接近魯迅,《惜別》稍稍接近周作人。迄今出版了二十幾本書,至於編訂的周作人、張愛玲和魯迅的作品篇幅更大,也算兢兢業業,但幹的事情似乎夠多的了。「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此後或許稍稍換種活法,寫點自娛自樂的東西,至於付梓與否並無所謂。所擬張愛玲評傳、唐詩審美研究、魯迅傳記等題目,雖然做過不少準備,大概不會寫了。

關於六十歲還有一句更出名的話,即《論語·為政》裡孔子所云「六十而耳順」。鄭玄《論語注》:「耳順,聞其言而知其微旨也。」朱熹《四書集注》:「聲入心通,無所違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都強調一種辨識能力,相比之下,未免不及焦循《論語補疏》講得親切:「耳順即舜之『察邇言』,所謂善與人同,樂取於人以為善也。順者,不違也。捨己從人,故言入於耳,隱其惡,揚其善,無所違也。學者自是其學,聞他人之言多違於耳。聖人之道一以貫之,故耳順也。」是說雖有簡擇,但不復自設障礙。孔子這話要放到他那一整段話裡來理解,此前「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還主要是自家在下功夫;「耳順」較之「不惑」,正是不僅「隱其惡」,還要「揚其善」。要經過「六十而耳順」,才能達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至此則內外和諧,打成一片。然而與《莊子》所言相反,孔子一生步步都是進境,對「吾」始終是肯定的,只是由「是」至於更「是」而已。孔子的話或者可以用來鼓勵自己,《莊子》的話則不妨當成提醒聽也。

記得有朋友對我講,有些書沒必要讀完。我說,有些書沒必要讀;有必要讀的就應該讀完。讀書之道,首先在於挑選。我指的是閒讀書,若是搞研究之類當然不是這個讀法;而且我覺得不必讀的,別人或許以為正需要大讀而特讀,此亦人各有志,無意強加於人。讀書這件事,可以打兩個比方,一是旅遊,有人每到一處拍張照片就走,也有人精心挑選地方,住下細細體會;二是交友,有人「勝友如雲」,也有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的看法,讀書不必求多,而是享受讀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的樂趣。

(原標題:六十談讀書)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止庵

流程編輯:u019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書到底應該怎麼讀?止庵:不必求多,首先在於挑選
    來源標題:書到底應該怎麼讀?止庵:不必求多,首先在於挑選《沽酌集》收錄學者止庵文章五十四篇,既有對周氏兄弟、張愛玲、廢名、錢穆等現代文學作家及其作品的品評與考據;也有對日、法、俄等外國文學、歷史、藝術作品的賞讀;更有說「文心」的篇目,兼談作者買書、讀書、寫書、編書的心得。
  • 《沽酌集》出新版 止庵:讀閒書之道,首先在於挑選
    書中既有對周氏兄弟、張愛玲、廢名、錢穆等現代文學作家及其作品的品評與考據;也有對日、法、俄等外國文學、歷史、藝術作品的賞讀;更有說「文心」的篇目,兼談作者買書、讀書、寫書、編書的心得。作者坦言:「以讀書之作論,大概我以往寫的書中以這本為自己最滿意,且涉及不少別處沒談過的,如歷史、思想,乃至飲食、服裝、日常生活等。每讀一書,必確實有些一己心得,才肯寫為文章。
  • 止庵《沽酌集》:一本「讀書的書」
    讀書究竟有沒有門徑可循?如果只有極其有限的時間,那麼哪些書是「必讀書」呢?魯迅在被要求開「青少年必讀書書單」時曾回答:「從來沒有留心過,所以現在說不出」。後來周作人在私人通信中說:「『必讀書』的魯迅答案,實乃他的『高調』——不必讀書之一,說得不好聽點,他好立異鳴高,故意地與別人拗一調,他另外有給朋友的兒子開的書目,卻是十分簡要的。」
  • 「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丨《讀書讀書》
    ——尤袤作者丨謝丹儒來源丨最後一米陽光1.當下的「讀書」在《讀書讀書》中,金克木就《談讀書和「格式塔」》提出一個現象: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現在的人讀書的條件好多了,不僅有人「引讀」,還有各種「拆書稿」,現在的讀書的人也多了,能讀到的書就更多了。甚至除了讀書,還可以看電視劇,通過書籍改編而來的影視劇、通過書稿改編而來的紀錄片,又或是「聽書」等等,在讀書的形式上越來越多元化了。所以,「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我想關心的這個問題的還是大有人在。
  • 止庵×史航:讀書與其說是興趣愛好,不如說是一種能力
    尤其是當下,新書那麼多,我們的時間又很有限,我們該怎麼去選書呢?二位有沒有什麼自己的選書標準?史航:我確實是讀得很雜。但我必須得承認一件事,就是有的時候你用很輕率地「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方法讀,覺得這樣我沒有耗費太多時間。但人生的閱讀時間,如果是個定額的話,你還是覺得自己可能有點大手大腳。其實我拿著止庵的這本書就為了節省我生命的。
  • 止庵《沽酌集》:自斟獨酌,品書論道
    他自稱不事菸酒,唯一的愛好就是讀書。他說讀書乃人之常情,猶如吃飯睡覺一般,人活到現在,只做過讀書一件事。是的,止庵老師讀得書實在是太多了,他出版的書也可以歸結為「關於讀書的書」,讀止庵的書可以感知到許多不曾發現之線索,能夠了解他對所讀之書非常獨到的見解。
  • 止庵發表新書《沽酌集》:「讀書是抵抗孤獨的一種方式」
    止庵說道,在他看來,平日生活中遇見的人只有極少數是有趣的,就會感到孤獨,所以才會讀書,和書的作者相遇,「莊子說,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一萬年以後遇見一個你懂的人,跟當時遇見是一樣。」當我們談論閱讀時,我們應該討論些什麼?在這個圖書出版式微的時代,閱讀為何依然重要?
  • 書應該這樣讀?這些讀書印上刻下的名句給你答案
    曾經有一段時間,出現了一個「怪問題」,書法家要不要讀書?聽起來頗像回事。其實是一個偽命題。讀書應該是天經地義的事。由此可以看出,現在書法家文化修養缺失,寫白字,錯別字扎堆,看來真的如讀書印所刻:常欠讀書債。古人說「欠債」,是因為好書太多而時間不夠,現在則是真的沒有時間。歸結到一句話,對於書家來說,必須從「要讀書」到「要書讀」的轉變。
  • 讀書養「十氣」,君子之道!
    【養才氣,去迂氣】從大的方面說,正如西漢劉向所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朱熹也曾說過:「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先於讀書。」從小的方面說,杜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詩句千古流傳,清代的孫洙也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都是在說,讀書可以養人的才氣。書讀得多了,認知水平得到提升,看待事情站得就會更高,看得就會更加深刻。積累的知識多了,處處舉一反三,思維就會更加全面,角度就會更加獨特。
  • 哲學書到底怎麼讀丨①
    他叫我給他開一個書單,我介紹了幾本關於人工智慧和具身認知的書,並詳細告訴他該以什麼順序讀、怎麼讀。他覺得受益很多。恰好到了要給醒來供稿的日子,盧易就說,你乾脆寫一篇「如何讀書」吧。我說好,就寫「如何讀哲學書」,因為閒書、工具書不需要教,喜歡讀就去讀就是了。 ❶真要動筆的時候,我才感覺到困難。
  • 曾國藩:買書不可不多,但細看不必多
    為此,他埋頭讀了不少書,還請了位秘書輔導自己。當然,杜林祥讀書,都是採用周玉傑當年發明的方法,請秘書把幾十萬字的大部頭整理成萬把字的提綱。比如一部《紅樓夢》,秘書就幫他整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六千多字的故事梗概,讓杜林祥大體知道這本書寫的是些什麼事。第二部分是摘錄書中的經典橋段與詩詞,比如葫蘆僧判葫蘆案、黛玉葬花之類。
  • 李佳琦背後團隊全是研究生,讀不讀書差距很大
    於是也有很多人提出質疑:現在做網紅可以賺這麼多錢了嗎?那讀書還有什麼用呢?網紅低門檻高收益?有人關注的網友就會發現,李佳琦背後團隊成員全是高學歷人才,而就拿李佳琦本人為例,他畢業於江蘇的一所211重點大學南昌大學,而他的質檢團隊也都是研究生或以上學歷。知道這個"真相"的許多網友可能會大吃一驚,原來讀不讀書的差距很大。
  • 如果生活是一本艱澀的書,也請耐心讀下去———讀《我要快樂,不必正常》
    最近讀完了2021年第一本書《我要快樂,不必正常》,慚愧的講實際上這本書在2020年初就開始讀了,中間斷斷續續好幾個月。
  • 品讀| 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與其說我喜歡讀書,不如說我離不開書。那些每天讀進去的書,在日積月累中,不斷轉化成了我自己的東西。每當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麻煩,它們都能給我更多的底氣。在這個世上,大概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像書一樣,能給到我如此豐富又實在的幫助。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給我指明前進的方向,也像一個比肩同行的夥伴,給我及時的安慰和鼓勵。
  • 古今名言佳句總是勸人要讀書,讀了這四句,勝讀十年書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快樂和幸福,只有讀書才是人生最幸福、最快樂、最持久的事情。古人有這樣勸告人們讀書的四句話,讀了你不得不去讀書。01、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鳥兒需要飛翔靠的翅膀,只有展翅才能夠高飛,這是很普通也很明白的道理。哪麼人呢?人生活在現實中要前行靠的是什麼?
  • 止庵、史航談小說《暗殺》:用多久修復童年
    有一些書讀過就忘記了,但是有一些書會被我們在近30年後重新挖掘出來。這本書到底有什麼樣的魔力?時間留給兩位嘉賓。  史航:我之前根本不知道哈裡·穆裡施,一個荷蘭作家。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只關心它的名字,覺得《暗殺》應該是類型寫作,很好讀的。實際看完這個小說後,我有很多感觸。「暗殺」,是一個人、一個組織對另外一個人或者一個組織的暗殺,不是公開處決,也有歲月殺、滄桑殺的感覺,挺特別的小說。
  • 別人讀書,讀的是激蕩人心,我讀書怎麼總是遐想……
    別人讀書,讀的是激蕩人心的故事情節、感天動地的人物情感、瑰麗壯闊的奇幻想像。而作為吃貨的小編,雖然看書不犯困,但會——越看越餓,越看越饞。比如當年語文課本裡讀到的——閏土的那片瓜田到底甜不甜?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
  • 斷舍離:我們讀了那麼多書,懂了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此生?
    好像每一個人都在努力的學習,每一個人都在讀書。有些人給自己制定了一年讀多少本書的計劃,瘋狂的去讀每一本書。可是,如同網上最有名的那句話,我們讀了那麼多的書,懂得了那麼多的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其實,人生的智慧從來不是多讀幾本書就能得到的。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歷史的進步,我們的書籍越來越多,存量也愈加浩瀚。
  • 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晨之計在於讀
    我和媳婦每月都會買回和借來一些新書,家裡的書就似家裡的米一樣,從未「斷炊」過。唯有不同的是,書是我和媳婦捧回的,米有時是嶽父嶽母買回的。買書和借書的時候,我會精挑細選,和我當初相對象一般。不過,一旦選定,我便不再挑三揀四。
  • 世界讀書日: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堅持做到讀書學習,天長日久,自然而然身上的寧靜之氣就會越來越多,浮躁之氣就會越來越少,就能練成排除幹擾、鬧中取靜的功夫,增強臨危不懼、處變不驚的定力,做到「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二、養雅氣,去俗氣讀書能夠長知識,明事理,修品性,脫俗氣。